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七月七,洗头发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9
转发:0
评论:0
七月七,洗头发,七月初七这一天,农村的妇女都喜欢用荆树叶子浸水洗头发,能够使头发松扑扑、滑溜溜

 七月初七这一天,农村的妇女都喜欢用荆树叶子浸水洗头发,能够使头发松扑扑、滑溜溜,又乌又亮。到了夜里披散头发静静坐在窗前,还要看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这个习俗,是从春秋时期传下来的。

  春秋战国时,吴国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只好投降,做了人质。后来越王勾践买通吴国的宰相伯回了越国,起用范蠡做宰相,卧薪尝胆,一心要报复亡国的耻辱。

  诸暨苎萝山下有个美貌女子,名叫西施,她从小就很聪明,而且关心国家大事。她平时喜欢用荆树叶子浸水洗头,到了十六七岁相貌真同天仙一样。一天,她正在自己家门口的石凳上洗头梳妆,范蠡来了。范蠡跑了很多路经过很多地方,从没有看到过像西施这样美貌的女子。现在看她梳洗不用半点胭脂花粉,只有一木盆清水,水里浸着几片碧绿的树叶。范蠡心里奇怪,过去问她:“姑娘为啥用树叶子浸水梳洗头发呢?”西施回答说:“我们穷人家哪有钱买香油,摘几片荆树叶子浸在水里,洗头也很好。即使有钱,目前国家正在危难之际,我哪有心思用在梳妆打扮上。”说完匆匆进屋,关上门就不出来了。

  范蠡觉得西施不但生得美貌,而且心里还关心着国家兴亡,回去以后禀告了越王勾践。两个人几次商量,最后决定由范蠡护送西施到吴国,献给吴王。另一面要越国里的百姓学习西施勤俭朴实的美德。

  从此,越国的妇女都用荆树叶子浸水梳洗头发。几年之后,越国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这才把西施接回来。范蠡知道勾践这人只能同患难,不能共富贵,就在七月初七这天,带了西施隐姓埋名避居到深山里去了。

  越国的百姓为了纪念西施顾全大局、牺牲自己、挽救国家的一番苦心,以后每年在七月初七这一天,妇女们也用荆树叶子浸水洗头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七月派
相关连接诗歌概述“七月”派中国诗歌史参见现代诗歌现代诗人
· 七月流火
原意“七月流火”一词最早见于《诗经》中的“国风·豳风·七月”,该诗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八月萑苇”的诗句。“流火”中的“火”指的是心宿二,古称“大火”,即天蝎座α星,传说中国在4,000多年前的颛顼时期,就设立了火正的官职专门负责观测这颗星。“流火”是指大火星向西移动。“豳风”中的“豳”指豳地,即现在的陕西省彬县,位于西安西北约100千米处,“七月流火”中的“七月”为周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阳历6月和7月(周历建子,夏历建寅,故周历比夏历、农历晚二个月),周历七月的豳地,看到大火星由东往西移动,故称“流火”,预示天气将由盛暑转凉,需要准备添置秋冬的衣服了。当代有人据此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翻译为“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妇女制寒衣”。因为《诗经》成书于周代,作者可能是尹吉甫一人之作,纪录宣王三年(公元前825年)至幽王七年(公元前775年)者五十年间之事,属于西周晚期,由于西...
· 七月流火
【成语】七月流火【成语】七月流火【拼音】qīyuèliúhuǒ【解释】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农历七月份天气从最热开始降温,但却是一年中第二热月份。所以流火的七月依然是酷热难耐。【出处】《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历史典故】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个豳(bīn)国,在今陕西省彬县。豳国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农业文化发祥地。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观星。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红星天蝎座阿耳法星,蝎心,端端正正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凭着祖传观察经验,农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来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到了。匆匆又是数日,秋夕同一时刻,农夫又看南天,发现那颗大火较之数日前向西移下坠了。又过数日,西移下坠更甚。一个月后的同一时刻,再看南天,大火已移坠到西边地平线上,太低,翳于云雾,遮于...
· 七月七吃巧食
农历七月初七,旧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星节、俗称“七月七”。从其众多的名称就可知道它在古时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虽然没有春节、端午、中秋那么热闹,但在古时的宫廷及民间,这一天的活动也很多。据记载,七夕作为节日最早始于东汉时期,那时的七夕节有晒衣曝书活动,晋朝后又渗入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故事,并成为这个节日的基本内容。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七月七被说成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有喜鹊搭桥的情节,还说喜鹊因传错了信,把“逢七相会”传成“七七相会”,因而被织女责打,头上被打掉了一片毛,因此每年一到七月七,喜鹊都是癞头的。喜鹊为弥补自己的过失,每年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以前,常有剧团在七月七上演《牛郎织女》,有时也叫《鹊桥会》。浙南民间在这一天用大米粉加糖制成一种条形的食品,叫做“巧团”,缚上七彩丝线结成的小绳,这条小绳是端午节时妇女结成缚在小孩手上的,到七月七解下缚到巧团上,...
· 七月七吃巧食
农历七月初七,旧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星节、俗称“七月七”。从其众多的名称就可知道它在古时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虽然没有春节、端午、中秋那么热闹,但在古时的宫廷及民间,这一天的活动也很多。据记载,七夕作为节日最早始于东汉时期,那时的七夕节有晒衣曝书活动,晋朝后又渗入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故事,并成为这个节日的基本内容。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七月七被说成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有喜鹊搭桥的情节,还说喜鹊因传错了信,把“逢七相会”传成“七七相会”,因而被织女责打,头上被打掉了一片毛,因此每年一到七月七,喜鹊都是癞头的。喜鹊为弥补自己的过失,每年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以前,常有剧团在七月七上演《牛郎织女》,有时也叫《鹊桥会》。浙南民间在这一天用大米粉加糖制成一种条形的食品,叫做“巧团”,缚上七彩丝线结成的小绳,这条小绳是端午节时妇女结成缚在小孩手上的,到七月七解下缚到巧团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