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城市地名在“国际范儿”中迷失
早上在“普罗旺世”家里,出门经过“威尼斯水城”,晚上就在“曼哈顿广场”吃饭购物了。历史文化厚重的中原名城郑州近年来“洋地名”扎堆儿,市民穿行其中如周游列国。
近日,河南省政府发布第156号政府令,自2013年10月15日起施行《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办法》还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地名。
很多城市在奔向“国际化”的大路上都有一颗焦躁的心,洋地名、洋楼名、洋小区名泛滥的背后,不过是生怕别人觉得自己土气,仿佛名字“高大威猛”了,身体骨骼也就跟着强健起来。当然,洋地名也并非都不能用,譬如上海曾经是“十里洋场”,历史沉淀下一些洋路名也不算奇怪。但近些年来,各地不断出现的洋地名,虚浮得令人眼花缭乱,如郑州的“曼哈顿”、“威尼斯”等。
城市地名形式花样繁多,文化本该百花齐放,相互借鉴,然而竞相取“洋地名”,以“洋文化为尊”,就有些不正常,让人觉得过了头,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地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城市口口相传的名片,若都冠以“曼哈顿”“加州”等外国名称,别人不仅无法知晓你当地的文化特色,有时还会给人山寨之嫌。
这是耐人寻味的现象:一方面是不少地方往故纸堆里攀亲;另一方面却在路名或楼名上贪大求洋。照得见历史,观得到世界,唯独迷失了自己。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地名所承载的,不单单是基本的指路功能、定位角色,更延展着历史文化,蕴蓄着时代风情,展示着城市文化。
这些年,中国城市的地名耍起了“国际范儿”,无非三个原因:一是消费主义对城市文化的侵袭,使得公共部门对地名的社会价值忽略不计,草草起名、草草改名,令地名只剩下工具意义;二是城市文化被钢筋水泥遮蔽,走失了自己的独立品格与性情,千城一面、千城一景,既不敬畏历史,也没有远景规划,命名起来自然也无处下手;三是思维作祟,以为名字洋气了,就真正“高端大气上档次”,依照“缺啥补啥”的逻辑,过过嘴瘾而已。更重要的是,国家层面的地名规范相对滞后。
地如其名,还得名副其实。城市地名还是少玩点“国际范儿”,多接点地气与土气为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城市的地名也是如此。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旅游策划规划、风景区规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