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消费带动旅游避暑产业
在南方多地仍然40℃高温之时,哈尔滨一阵小雨过后,更加清爽宜人。以至网友调侃:“哈尔滨你个不争气的地方,今天在全国迎来新一轮40℃以上气温的时候,你居然下雨了,才20多度,你让我怎么好意思跟外地朋友打招呼?以后,你在省会中怎么混?……咳,不说了,晚上吃个火锅暖和暖和,睡觉还得盖被,不能开窗户,怕感冒。” 事实上,自7月以来,当南方各地争相上演“疯狂的高温”时,黑龙江的气候一直就这样凉爽着舒适着,幸福地被网友各种调侃着。而这“天赐凉机”,的确让黑龙江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大赚了一把。 以8月的第一周为例,哈尔滨接待游客890人,比平时增长近50%。 从哈市范围看,估计哈尔滨每天接待的团队游客量应在5000人以上。5000游客会给哈尔滨带来什么?一位资深导游透露,一个普通游客在哈尔滨停留一天平均要消费300元,5000人就是150万元。 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历时一年,以气候舒适度、景观游赏度、游客满意度和综合风险度四个结构指标综合评估了全国60个主要旅游城市的近几年避暑旅游状况进而分析,避暑旅游不同于避寒旅游,其市场需求总量、需求人群范围远比避寒旅游大得多。对学生与教师群体、老年群体及“火炉城市”居民三个避暑市场主体的不完全统计与分析显示,全国避暑旅游市场潜在规模至少超过3亿人,考虑避暑旅游消费周期长、频次高的特点,2013年避暑旅游市场需求约在5000亿~6000亿元。 壮大旅游避暑产业的直接消费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城镇化动力,全面发展“食、住、行、游、购、娱、体、会(会议)、养(养生)、媒(媒体广告)、组(组织)、配(配套)”等旅游要素,大力发展交通、饮食、娱乐、游乐、运动、购物、医疗、保健、美容、养生、养老、会议、展览、祈福、培训、劳动等等的避暑休闲延伸性消费经济,放大旅游避暑产业对地方的价值提升效应、品牌效应、生态效应,壮大地方避暑经济。 为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应加强对市场和服务的监管力度。主要检查避暑市场一线企业及服务人员,如旅行社、旅游景区(点)和导游人员,突出重点、明确责任、明确分工、明确检查内容、明确数量要求、明确政策界限,进一步规范旅行社营业部经营行为,提升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加强对节假日暑期旅游市场的检查,通过各级、各部门、各环节的检查,力求检查率达到100%,不断提升旅游旺季服务质量。通过企业自查自纠,政府相关部门重点检查和省局抽查等方式,确保执法检查能够摸清真实情况,取得显著效果,促进旅业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加强对避暑资源旅游开发规划指导,深度挖掘避暑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多样化、多层次、丰富的避暑产品体系。目前,多数避暑资源的开发 “浅尝辄止”,形成一种以夏季清凉气候为核心产品的单一旅游供给市场,造成一种“气温高热,市场温吞”的尴尬境地。而如今节庆活动狂欢、亲子游、夏令营、主题公园、民族文化展示、美食品尝、亲水乐园、温泉消暑、夏夜活动、欢乐谷等为主体内容的避暑产品备受游客欢迎,市场潜力巨大。 专家认为,面对避暑经济新的发展机遇期,推动旅游升级避暑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而是一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避暑经济,游客的追求绝不仅仅是“凉”,而是“游”;旅客对“游”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对自然条件、旅游景点的要求,而是对文化的追求与向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