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从“暴雨漫城”谈城市规划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国内部分城市再次陷入了“水浸街”的窘境:交通要道严重内涝,汽车排起了长龙,诸多高校“水漫金山”――平日里光鲜的城市和幽静的学校,也再一次成为公众调侃的对象。现如今,城里人对“海景”恐怕都不陌生。从去年开始,北京、南京、武汉、成都等地,都曾因一场暴雨而变成一片汪洋。北京“7.21”特大暴雨,更使得数十位市民不幸丧生。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城市先后出现的“下水道吞人”事件,也让公众诟病颇多。 凡此种种,都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显得极不协调。只要看看媒体报道就知道,“城市病”这个并不新鲜的名词,其范围、速度和病情深度,都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现如今,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内涝、拥堵、空气质量差的困扰。 面对内涝频繁这种“城市病”,一些城市建设管理者似乎有些束手无策。他们有的将问题推给暴雨,有的将其归咎于城市排水系统老化。而公众关心的是,“逢雨必涝”的城市病,如何能够治好。 透过内涝频繁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城市管理者在追求“大都市梦”之时,往往都容易忽略城市和自然的和谐之道。一方面,地上高楼林立,俨然一派盛世风景;另一方面,地下世界却犹如败絮,随时可能“”。在城市排水系统“先天不足”已成严重隐患的同时,后天发育也成问题:城市建设不断填埋挤占湖泊河道,城市内部水系阻断,整体通行不畅。 目前国内城市由于需要经济的发展,大力开发,绿地面积减少,硬化设施增多,使得暴雨来袭时,通过渗透作用排水的量减少,而更多的硬化设施也跟排水带来阻碍。因此,暴雨来袭时,极易造成城市内涝,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为了缓解城市内涝,只有优化城市规划,加强水环境管理,改变传统的的城市设计观念,尊重自热。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鄙见: ◆ 城市规划要尊重自然地理格局 “城市规划不尊重自然地理格局”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很多做城市区域规划的人不了解详规和修规,控制能力弱,而做详规修规的人,也没有上层规划者对国家政策的认识高度。不同规划阶段衔接不住,或理解不准确。这在城市规划也内多遭诟病。有的城市总体规划盲目建设宽马路或立交桥,没有留出城市的绿地廊道,也就阻碍了城市地表径流,加剧城市内涝。 ◆ 城市规划要注重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不被破坏,建立可操作考核标准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在创建生态城市,已经重视起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少城市的绿地面积在增加,河湖谁的水质也在提升,单项考核指标都不错,但是从整个城市生态系统来考核却不容乐观。要考核城市生态系统,就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指标体系,不能仅仅单一考核。 ◆ 适当保留城市的水系风格 城市防内涝系统由城市内的内河、湖、水面、道路和调节构建物等组成。如果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过度改造城市内水系,很可能造成城市内涝。在我国很多城市也有类似问题。素有“千湖之城”的武汉屡屡遭受城市内涝,河湖本来众多的广州市也时有内涝。 ◆ 城市绿地的设计不仅要注重景观,更应注重其功能,改变单一的设计观念 城市规划中绿地的规划十分重要。绿地的规划不仅体现城市美观,还与防内涝有直接联系。城市绿化面积的大小,数量的多少,不能完全的体现城市绿地的功能。以人均绿地面积来看,我国不少城市已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可是绿地在城市暴雨中总是力不从心。为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将城市绿地设计的较低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也能在发生内涝时有效地蓄积雨水,减轻内涝。 ◆ 改进城市蓄水排水结构 在预防城市内涝的工作中,城市的蓄水排水结构是最为中要的。目前,国内很到城市不仅常出现内涝现象,还经常有干旱现象。表面看来,国内很多城市处于缺水状态,实际上,缺的不是水,而是治水的技术。利用技术和工程手段降低发生内涝的几率。 雨季即将到来,暴雨给所有的城市都进行了一次及时的预警。有远见的城市管理者,最好能有防患于未然的觉悟,尽快开展排查和整顿工作。否则,继续让市民们在城内看“海景”,必将难逃公众关于“城市良心”的追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