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保护规划设计探析
城市历史街区景观风貌中蕴含着城市记忆。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在精神上还连接了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不仅要对城市的功能进行科学规划,还应注重城市的地域文化和传统特色,使之不被湮没在千篇一律的现代城市面貌中。 1、我国历史街区现状――城市规划设计 20世纪以来,中国进入历史快速发展期,随之而来的,还有城市大拆大建留下的诸多后遗症。旧城区往往是经济繁华、建筑密度高的城市重要地段,也是商业开发的重点。由于政策原因,许多地方政府将旧城区进行大面积、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在城市文化特色方面,由于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往往是一个城市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其大规模的破坏和改造必然造成传统生活方式的消失,使传统文化无法得到良好的传承,城市特色随之消失,地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现今,承载着城市记忆的民居建筑、历史街区受到现代建筑的冲击,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在现代建设中难以延续。 2、历史街区的景观改造对象及途径――城市规划设计 历史街区景观是其价值载体的重要部分,其历史文化价值、民居文化、院落文化、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硬质景观上。历史街区要给人以场所感,其街巷格局、院落分布、建筑风格、细部设计都要体现历史街区的历史感。其景观主要由老建筑(包括古建筑和民居)、公共基础设施、园林景观、服务建筑等构成。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设计工作中,街区的硬质景观改造是重点工作内容。 2.1 对旧建筑的修缮和改造。历史街区的主体建筑通常为古建筑和老建筑。我国历史街区除少部分以外,大多数古建筑和老建筑为中国古代建筑。我国古代建筑材料主要为木材、砖石、泥土,其中木构架建筑最为普遍,历史街区中此类建筑为数最多。对历史街区老建筑的改造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2.1.1 调查建筑基础资料,确定老建筑的性质。在对老建筑的改造中首先要对历史街区所有建筑进行详细调查,确定是否有文物古迹、文物建筑。如果该地区存有重要文物建筑,则应划定特殊地界,对文物建筑的改造需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建筑修缮规范进行。 2.1.2 根据性质的差异,对不同的老建筑进行修缮或改造。 (1)文物建筑。文物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应当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在修缮和改造过程中遵循文物建筑修缮规范。实施保护为主,抢旧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建筑的修缮要做到尽量不改变建筑构件,新增建筑构件应标明其年代,对文物建筑的改造要做到修旧如旧。 (2)旧房修缮和改造。对年代久远而建筑重要构件并未损毁的旧房,应着重进行建筑的修缮和维护以及内部的改造。修缮工作不应改变其建筑风貌和形制,做到修旧如旧。因旧房仍然承担着居住功能,而我国许多传统民居的建筑格局已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因此在旧房的保护工作中要考虑居民的要求,对建筑内部的格局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造。 (3)危房改造。对建筑承重构件已损坏的房屋,应及时停止其居住和其他使用功能。如危房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则可通过更换承重构件等技术手段给予保留;如危房损毁程度大,景观价值不高,则可按照其建筑风貌,重新修建与该地建筑风貌协调的建筑。 (4)新建建筑。新建建筑可分为危房重建的建筑和重新开发建设的建筑。对危房重建的建筑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建筑的风貌和格局;重新开发修建的建筑在与周边建筑协调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善,如提高容积率、对内部空间格局进行改善等。 (5)影响景观风貌的建筑的改造。在我国城市建设中,有许多历史街区遭受到现代建筑的侵袭,现代建筑多为多层、高层建筑,建筑立面与历史街区风貌极不协调,建筑高度影响历史街区的天际线和背景环境。 2.2 对基础设施的改造。历史街区形成于较早年代,街区规划和布局有两种生成方式:街区整体规划设计,逐步完善。有的历史街区修建之前有专门的规划,规划的实行者可能是当地政府。尽管政府在规划时会考虑基础设施,但古代规划的街区布局和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自然发展形成。有的街区是以某种核心发展而成的,核心建筑可能是寺庙、祠堂,有的仅仅是自然形成的聚居群落。这类街区通常依地形自然发展,建筑密度大,布局较散乱,布局时较少考虑到公共基础设施。 历史街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二是长年失修,许多原本遗存的公共基础设施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和及时修缮,最终遭到损毁,无法使用。此外,街区内通常缺乏大型开敞地带,防灾设施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对于历史街区内景观历史格局和风貌,真正能够实施全面保护的只是少数。历史街区的风貌传承有其独特的优越条件。街区一般都有较多的历史遗存,许多历史街区还因其特有的文物古迹已受到良好的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