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探析
随着人类旅游事业的进步,宗教旅游项目也发展起来。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名山胜地的宫观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是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这种“文物价值”引起人们的神往。我国宗教文化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旅游价值较高,无论宗教教义、宗教建筑,还是宗教艺术以及宗教名山都是游人瞩目、驻足并为之深深折服的旅游吸引物。宗教文化自身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 1.宗教教义的哲理性 宗教提倡善行,并把道德纳入自己的教义之中,成为一种劝世谕人的宗教教条。无论基督教、教还是佛教,它们的道德标准与善恶标准都相一致。比如佛教在具体区分善恶的界限时大致有四种情况:对己对他都有利的是善;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对己对他人都不利的是恶;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的是大恶。这种以他人为重的道德观表现在实践上就是以“慈悲为本”。 2.宗教建筑的艺术性 宗教建筑是众多宗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追求一种强烈、神秘、庄严的气氛。宗教建筑物的结构、布局、装饰都必须与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宗教建筑设计的艺术特色。 佛教建筑类型多样,代表性建筑寺庙具有高超的艺术特性和庄重之美。寺院有伽蓝、刹、丛林等不同称谓,是佛教僧众供佛和聚居坐禅修行的处所。寺庙建筑的选址,美学风格的追求,毫无例外都表现出设计营造者卓越的艺术创造能力。我国寺庙建筑因选址不同,有山寺、平原寺和丘陵寺之分。山寺即建在山顶、山内、山腰等处的寺庙。如山西悬空寺在峭壁上凿洞插梁为基,游人登楼俯视,如临深渊,谷底仰视,则悬崖若虹,带给游人惊险刺激的心理体验。 道教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本,其建筑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为了体现“以自然为美”的“自然之道”,道教宫观建筑十分注重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宫观选址大多依山傍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道教宫观建筑材料的使用,也受阴阳五行理论影响。 同时,宗教建筑内的许多雕塑、石刻和壁画等更是艺术史上的瑰宝,是祖国珍贵的艺术遗产。宗教石窟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中的壁画艺术打开了现代世界通向古代世界的大门,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社会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宗教、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浩如烟海的珍贵资料,是人类恒久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3.宗教氛围的神秘性 宗教本身就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及其象征物所产生的不真实的体验,是自然压力、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自从人类从自然界独立出来之后,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处于屈从附属地位,对自然界怀有强烈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敬畏感和好奇心。因此,在宗教活动过程中,也往往把这些神秘色彩融化进去。旅游者对神仙鬼怪、菩萨罗汉、上帝天使、天堂地狱等所持的将信将疑的心态,或对宗教仪式、宗教场所、宗教设施中所渲染的神秘气氛的猎奇心理,促使他们把旅游的兴趣与对宗教的兴趣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道教音乐是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对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的追求。旋律古雅,内容丰富,既有赞美神仙的颂歌,渲染仙境的华章,又有召神遣将的磅礴之声,镇煞驱邪的庄严之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佛教音乐的感染力十分强烈,而且其特有的韵味很符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 4.宗教名山的清幽性 大凡宗教,基本都追求肃穆澄静、超凡入圣、驱除欲念、返璞归真。中国人所信奉的佛教与道教,其性质同自然山水的性质十分契合。山清水秀的幽静之乡,既没有尘世的车马喧闹,又远离人事的倾轧纷争。这种清静的自然环境,同佛教追求的“禅定”境界,道教追求的“天人合一”、“返璞归真”达到了天然的默契与和谐,使僧侣道士忘怀世事,把思想和意念导引到“清静无为”的境地,在生灭不已的朝晖夕阴、花开花落的大自然永恒宁静中悟道参禅。 “天下名山僧建多”。自古以来,我国清幽秀丽的名山大川往往成为著名的宗教名山。无论是中国古代帝王御封的五岳,佛教四大名山,还是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终南山、四川青城山等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称的道教名山,一座座宗教名山同自然山水形成了高度统一的和谐关系,展示出独特的魅力,使其不仅成为宗教信徒顶礼膜拜、进香朝圣的场所,而且成为具有独特观赏价值的旅游风景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