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弊病”如何避免?
近年,每到夏天强暴雨,就会在网上看到很多城市地区出现积水,被网友戏称城区可以“看海”。城市“海景”年复一年,遭遇暴雨就“看海”,这也不得不让人们开始反思城市设计的短视和弊端。
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让城市发展更科学美好。可是,在多年来我国城市化遇到的种种意想不到的难题中,城市规划设计应用过程中问题不断出现,一个个诸如“看海”的城市病例直接或间接困扰着所有城市人――包括城市生活者和服务管理者。
那么,城市设计中如何避免诸如“看海”这样的弊病呢?
令人担忧的城市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但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模糊、体系缺乏。
我国某中部城市开发的新城区大气磅礴、风格独特,但由于环形路太多,参照物太少,不少新老居民都有过迷路经历。在一些地段,旁边的建筑物几乎一个模样,没有了参照物作比较,稍不留心,就会迷路。
还有些城市,有的不少地方名胜故居被拆,有的现代工业生产发展迅速造成与历史传统继承之间的矛盾,有的建筑与城市文化极不相容,如“军刀楼”造型、“日之丸”印象等,还有的城市软硬环境设计脱节,成为文化沙漠城、睡城与鬼城……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规划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却由‘规划不足’走向‘规划过度’的另一个极端。”受城市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的局限,特别是实际操作中“换得太快、操之过急”,表面上的繁荣和众多的规划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产业同质竞争、项目重复建设、空间批量生产”的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病为何层出不穷
“这一个个设计失败案例或病例之所以层出不穷,关键是缺乏城市设计艺术的正确观念引导,缺失城市规划设计艺术基本理论支撑,缺少有力的体制机制与法制保障。”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于炜在对我国相关城市规划设计案例的解析中,对城市规划设计病例的病因作了归纳:
1、规划不足或过度,没有全局、宏观统筹。如对城市交通、防汛应急预计不够,或对某些功能过度强调开发。
2、政策空缺或失误。如相关城市设计体制机制与法制的不健全,导致文化文物保护政策等的缺失、各类交通模式的比例关系政策滞后。
3、技术落后或失误。如玻璃幕墙技术前期美观,后期却存在隐患。
4、还有草率速建鲁莽快拆的献礼工程或质粗的豆腐渣工程等,以及形态丑陋的城市造型、结构、色彩、肌理等,都缺乏美感与协调。
规划本应是‘因地制宜’和‘适度超前’的统一,需要认真研究城市发展的现有基础和资源条件。然而,在媒介社会背景下,吸引眼球的‘城市形象炒作’或‘信息社会背景下的直观政绩形态’取代了原本用来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规划。不少城市的规划多半属于“徒有其表”的面子工程,表现在具体规划中就是内容雷同、相互因袭。
城市设计要“软硬兼施”
面对种种城市病例,如何变废为宝,如何转危为安,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以后的设计中避免出现类似问题,这成为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专家们关心关注的焦点。
要构建超越传统城市规划局限、并从根本上避免病例再次发生的广义城市设计艺术全新理论框架。
城市设计要“软硬兼施”,以视觉秩序为媒介,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真正以人为本,尤其以市民大众为本,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把艺术之美和人文之善贯彻于构成城市科学之真的方方面面。在城市发展热浪滚滚,“城市化”迅速成为高频词的今天,实际上,人们是否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城市、城市化以及什么是中国的城市化,仍是一个很大、很严肃的问题。
针对相关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缺乏有力的体制机制与法制保障的情况,加强立法执法是完善和落实城市规划设计的根本保证。而对城市设计的专业设计体制、建立针对城市设计工程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针对城市设计项目的督察奖惩机制,是破解当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病例顽症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