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因地制宜”
近几年,城市化的加快,国内很多大小城市都刮起了一股人工造景的热潮。从南到北,从一线城市到偏远县城,大大小小的植草种树和圈水挖湖工程愈演愈烈。
目前城市造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植树种草的绿化主题;二是人工湖、水系建设。前者门槛较低,资质要求不高,而后者起步虽晚,但大有后来居上态势。
绿城”不绿:部分城市造景跑偏
经常可以再各大媒体上看到各城市新增绿地多少多少的消息,对此,不少市民也表示困惑:为啥老百姓感受不到身边的绿色多了呢?
随着城市改造、道路拓宽,城市绿意却似乎悄然减少。一些城市干道两旁的大树被砍掉或移走,有的则换成了草坪。炎炎夏日,可以看到一些无奈市民在电动车上安装太阳伞,“自制”一片荫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至少有40个城市提出人造“水城”建设规划。其中既有南宁、西安这样的大城市,也有聊城、沁县这样的中小城市。
旱地圈水:造景“”造成浪费和生态问题
一些专家指出,部分城市不切实际地植草种树、拦河圈水、盲目造景,可能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一是“南树北种”两败俱伤。棕榈、椰子走进北京小区,法国梧桐站立街道两边,园林专家指出这是盲目的“南树北种”。棕榈、椰子、广玉兰等南方树木要在北京过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们要套上“防寒服”、用上“加湿器”。这些越冬“装备”都价值不菲,而且长达4个月的运行成本更是高得令人咋舌。
二是打坝拦水,地上成景,地下成灾。近年来,在河道打坝拦水造景成为一种流行。但此举一方面抬高了河道,给汛期行洪安全带来隐患,另一方面这种“腰斩”河道的做法,也破坏了自然的河流生态。
三是污染难以控制。一些河流上的“景观湖”广泛采用“铜帮铁底”防渗,在河道内铺设钢筋水泥,河岸垒石作衬,严重影响河流自身净化能力。
四是蒸发量大,水资源浪费惊人。水面大了,蒸发量必然要大。如果花了几亿元、十几亿元资金搞起来的工程变成当地最大的耗水工程,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
因地制宜:城市造景应注重公共性
城市景观建设总体应该坚持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想必这个不用专家来指出,人人皆知的道理。
所谓因地制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就是“该平的地方平,该凹的地方凹。”但现在的误区是,一方面在不该开挖的地方开挖人工湖,另一方面又将原本就存在的坑塘填平。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城市建设不能填补原有自然形成的湖泊、水系,包括坑塘,但实际操作时好多都被填平开发了,这样就破坏了自然调蓄功能。越来越多的城市内涝跟这个有很大关系。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地产开发成为隐形推手。有些地产行业人士指出“一有水,地价就要上涨。”先引水,再卖地皮,临水的地价要比不临水的高15%以上。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多数城市而言,还是要持续加大景观建设的投入力度,这是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需求。但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做法,尽量减少城市开发带来的“负外部性”,增加城市景观的公共性,而不是将景观建设变成土地升值的理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