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城市规划设计与历史渊源【后篇】
西方历史上社会形态的频繁更替导致了城市规划设计模式的多次演变。以西方城市的发展为例,研究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史与西方社会思潮的相互呼应。
5 工业革命时代的巴洛克城市--政治力量的权杖
工业革命前后,形成前所未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力。新的社会秩序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设计最高的功能需要。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城市设计模式――巴洛克式的城市设计模式。巴洛克城市由政府组织实施,设计注重景观与构图,但却忽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它强调纪念性、标志性的构筑物,并以它们的空间位置形成城市的主要结构和主体形象,而不是通过建筑的序列来构成城市形象(文艺复兴时代的理想城市。
6 后工业革命的社会思潮与“田园城市”的影响
18世纪―19世纪,工业革命给西方城市带来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城市问题,如工业污染危害城市环境、城市设计缺乏整体观念等。
“田园城市”的城市设计理论不单纯是对后工业革命时代社会问题及思潮的反映,而是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通过改变物质环境缓解社会问题
7 战后时期多种新思潮并起的西方社会与城市设计
战后的西方社会沉浸在一种和平恢复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氛围之下。从总体上看,主导的社会意识是乐观的。一方面,西方垄断资本与日益融合,各国政府开始通过编制综合城市规划、提供资助等措施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主要集中在新城建设、古城保护及商业街区建设等方面,大都以复建、重建为目的,空间理念以现代主义为主,由政府组织实施,设计基本由建筑师完成。这―时期社会思潮的活跃也使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和规划师在城市设计思想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城市模式。
7.1 人文关怀的社会规划学思潮
战后兴起的人文思潮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规划师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感知和设计战后的新城市。
20世纪60年代起,发达国家,首先是美国再次提出了城市规划设计问题,主张从更多的角度探索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途径。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从社会最底层的角度对绿地和城市更新等城市规划设计提出疑义。这是现代城市规划几个年来第一次被赤裸裸地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规划师从关注“如何做好规划”转而关注“为谁做规划”。
此后,很多城市规划学家开始陆续对规划决策过程和文化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并从规划相关利益主体、利益机制、规划的公平等角度探讨社会规划学的问题。
7.2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论研究
战后,随着能源的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潮在全球流行,这些思潮同样影响了很多流派的规划师,在城市的设计上更多地考虑了生态和集约的元素,提出了生态集约型城市等有现实意义的设计新思路。
7.3 大城市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体化趋势的加剧,城市规划设计界开始认真地考虑和研究大城市全球化方面的课题,进行实践,提出了“全球城”的设计理念。
7.4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也重新讨论城市设计的意义,强调历史、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社区性、邻里感和场所精神,研究的重点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转变为尺度宜人的城镇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