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包容的心态评价城市建筑设计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东方之门”的相关新闻,这个称之为苏州市的地标建筑近日因其外形成为网络焦点,很多网友调侃“东方之门”像极了“秋裤”,北京央视“大裤衩”从此不再寂寞。这几年,各地地标建筑层出不穷,但叫好又叫座却不太容易,一个城市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地标建筑,老百姓,政府、房产开发商到底谁说了算,这是一个摆在中国城市地标建筑风潮中的关键问题,而理性、科学、持续发展的规划恰是这股风潮中最缺少的东西。
建筑,是公共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几年,各大城市都在打造属于自己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从高度或者造型上总是竭力创新,以求表达自己城市精神或审美理想。但随着一个个建筑的先后落成,似乎总是受到好评的少,被喷口水的多。
说起建筑的审美属性,可就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好坏美丑当真没有定规。比如央视新大楼,有人说是丑陋的“大裤衩”,但也会有人觉得那种扭曲的后现代风格是一种美的极致。
美和丑是相对的,也是经常可以转换的。一些建筑,之所以刚面世时为千夫所指,还与人们的接受度有关。人们说某个建筑丑,其实是短时间内对其标新立异的造型接受不了,但如果天长日久、看习惯了,丑自然成了美。比如巴黎的标志埃菲尔铁塔,在它的建筑年代承受了大量的流言蜚语。当初设计方案一出台,就受到文化界人士的强烈:“该想象一下这个奇怪可笑的铁塔了。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黑色的工厂烟囱,耸立在巴黎的上空……这根由钢铁铆接起来的丑陋的柱子将会给这座有着数百年气息的古城投下令人厌恶的影子……”措辞之强烈之愤怒,恐怕是远远超过“大裤衩”“秋裤”这样虽然调侃却不乏玩笑话的评价了吧。还有我国刚刚获得国际建筑最高奖普利策奖的王澍,获奖之前,他的作品也曾被评为“最丑”,但从最丑到最美的间隔,也就那么一块奖牌的厚度。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一座成功的建筑,对城市精神无疑有着巨大的升华作用。各地用心创造地标的热情不容否认,大家应以包容的心态,给予他们充分的创作自由,当然,前提是首先满足安全实用等要求,还有不要一味求高求新从而造成资金的浪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