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罗氏源流考 作者:罗俊扬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19
转发:0
评论:0
罗氏源流考作者:罗俊扬, 罗氏源流考・罗俊扬・罗氏家族源于炎帝,一脉相承,世系清楚,别无多头,延续至今已

 

罗氏源流考

・罗俊扬・

罗氏家族源于炎帝,一脉相承,世系清楚,别无多头,延续至今已拥千万余之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员。罗氏家族忠于祖国,孝敬祖宗,不惜牺牲,抵御外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罗氏家族艰苦奋斗,讲究科学,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是中华民族的一支生力军。

据《姓篡》载:“罗为祝融之后”,《姓范》也说是“祝融之后”。又据宋淳熙甲辰年(1184)朱熹题于南康白鹿洞的《罗氏谱序》说:罗氏为“祝融之后,居平江(今湖南汩罗江流经平江县)。”相传祝融为炎帝后裔,炎帝即神农。晋《伏滔集・习凿齿论青楚人物》载:“神农生于黔中(今湖南常德地区)。”《山海经・海内经》又载:“炎帝之妻,赤水(在川黔界)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查《中国历史纪年表》,炎帝世起于公元前3218年。《帝王世纪》载: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原长沙郡茶陵县,今改炎陵县,有炎帝陵)。”楚屈原(约前340―前278)在《远游》中写道:“祝融戒而还衡兮(另一版本为‘跸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衡,即衡山,隋文帝诏定衡山为“南岳”。唐《元和郡县图志》引《南岳记》:“衡山者……炎帝馆其岭,祝融托其阳。”南岳群峰起伏,峪岭交错,最高峰海拔1290米,名“祝融峰”,为南岳72峰之巅。《水经注》载:“衡山南有祝融�帷3�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邱九头图。”又据陈田夫《总胜集》序言:“祝融峰顶,周、秦以前即有岳庙,用以祀祝融君,到隋末唐初,祝融峰顶上庙宇移到山下,山顶仍留有祝融君祠,但屡遭风彐毁弃,沿革已不可稽查。现在山顶的祝融殿,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下诏重建的,石墙铁瓦。”祝融峰后有罗汉洞,是祝融子孙为其祖守陵之处。由此可证:炎帝―祝融世族,即在今湖南境内繁衍生息。

录长沙罗氏《历代祖先世系图》如下:

 

 

 

 

 

 

 

 

 

朱熹《罗氏谱序》继续说:居平江的祝融之后,“郐公得宝石,置于盘,盘浮于水,能辨方向,献与周,宣王命为罗盘,封罗国,其族遂以为氏。”又据《万余公房序》说:“我罗氏承祝融后,稽之史册,历有明徵,周宣王时,鼻祖�(应为郐之误)公有功于国,封于罗,后世以国为姓,此罗氏之始原也。”湖南,是祝融后裔繁衍之区,也是天然磁石出产之地,今祁东七宝山、桂阳黄砂坪仍产磁石。郐公获磁石置于盘中,浮于水,发现能辨方向,以为宝石献给周王朝。周宣王(公元前827―782)在今湖北襄阳附近封赏一片土地给郐公。于是郐公领一支人自平江移居该地。据《水经注・湘水》说:罗子国“故民襄阳宜城县西。”附近有一长渠,亦因罗而名。《读史方舆纪要》载:“长渠,在宜城县西四十里,亦曰罗川。”

《左传・恒公十三年》载:“十三年(前699)春,楚屈瑕伐罗……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楚为了称霸中原,公元前690年,再攻罗子国。罗败,迁国枝江。《路史・后纪八》说:罗“初国宜城,后徙枝江。”《后汉书・卷三十二》也说:“枝江,侯国,本罗国。”《大明一统志・卷之六十二》说:“荆州府枝江县在府城西一百八十里,故罗国地。汉始置枝江县,属南郡。”

楚文王时(前689―前677)迁郢(首都)于江陵,又逼罗国迁徙。据《通史》载:一支“罗君之后也,支孙氏焉。其国在宜城山中,后迁枝江。晋中山王司马服妃,蜀郡罗侯氏,”后为蜀中罗氏。又据《禹贡》第七卷载:另一支“罗与戎自宜城徙枝江,徙平江。”平江,即汩水。《水经注・湘水》:“汩水又经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民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立长沙郡,因以为县,水亦谓之罗水。”光绪《湖南通志》中有:“案县志,湘阴故罗城二:一在县北六十里汩水南之小洲,曰古罗城,当为汉以前罗县治;一在县北一百零五里长乐市后。”乾隆《湘阴县志》载:“罗县故城,在县北六十里,即春秋罗子国。”《嘉庆一统志》说:“长乐故城,为梁罗县治也。”《考古通讯・1958・2》载《湖南湘阴古罗城的调查与试掘》报告说:“在今汩罗县河市,李家河与汩江汇合处有古罗城城址,城址呈长方形,东西490米,南北400米,墙高3米、宽14米。城内发现战国时代习见的陶鬲和陶豆等。”在古城附近的河沙银铅合金的圆孔圜泉,铸有罗氏族徽图形,俗称“古罗泉”。该泉直径3.15、孔径0.6、厚0.1厘米,重5克。在苏州道前街拓宽工地出土的数万枚自汉至元代的钱币中,亦发现“古罗泉”,直径2.2厘米,厚1.3厘米。宋时行用的纸钞也以“古罗泉”图案作装饰,现今仍以“古罗泉”图形作为财富的象征。在长沙市近郊,还出了西汉时“罗长之印”缪篆滑石印章一颗,印面长2.0、宽1.9百米附泉拓、印拓如下:

 

 

 

 

 

 

对于郐公之后的部分族民的迁徙经过,清乾隆甲戌《罗氏秧田谱序》作了概述:“周宣王时,封郐于罗,遂以国为氏,今岳郡平邑(即今湖南平江县),离城二十里有古罗山,即所封罗国也,后迁之宜城(今湖北省南漳县),历江陵之枝江,周末复徙长沙。”

录长沙罗氏《历代祖先世系图》如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3),荆王“献青阳(今长沙)以西”,秦军入湖南。罗子国遗民大多臣服于秦,有的仕于秦政,后又从于汉室。据清乾隆十二年福丕《豫章罗氏源流考》载:“秦武陵(今湖南常德)令君用公,督运官铁,溺洞庭。……君用公遗孤名珠,仕汉高祖,为治粟内史,奉命守九江(今江西省),因郡人张文献地相灌婴侯,筑江右新城,横十里许,癖六门,告成,寻拜相国大司农。至惠帝时(前194―前188),仍出镇九江,植豫章于署,遂以名郡。”又据元至正五年翰林院侍讲学士苏天爵立石《豫章沟  亭记》:“汉景三年(前154),吴王濞连七国反命,下太尉周亚夫讨其叛,灭之。亚夫请建置,重新南服,以九江郡属有新城,灌婴侯之所计,大司农罗珠公之所筑也。请定为郡,隶十八县。时大司农手植豫章于庭前,始称郡曰豫章。”

据《前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平帝时,对全国人口进行过普查,元始二年(公元2年)统计,入汉籍的有12233062户,59594978人,这就是后来所称的“汉族”。罗氏大部在汉族之内。至唐贞观之治时,对全国姓氏族源流又进行普查登记,贞观八年(634)五月十日编成的《民族志・姓氏录》确认:“豫章郡五姓:熊、罗、章、雷、洪。”从此,罗氏以“豫章”为郡望。

录长沙罗氏《历代祖先世系图》如下:

 

根据长沙罗氏《历代祖先世系图》所载,其族自公元前3218年炎帝世起,至元延�v二年(1315)十文公迁居长沙时止,历时4533年,繁衍151代,平均每100年繁衍3.3代。其中:自炎帝至郐公向周宣王献罗盘,历时约2400年,繁衍88代,平均每100年繁衍3.7代;自郐公至十文公迁长沙,历时2115年,繁衍63代,平均每100年繁衍3代。“世系图”反映了一支家族以自身的需要,对其繁衍的情况作了有取舍的记录,他们十分重视父系血源系列,却忽视了母系的、旁系的繁衍关系。

据明成化时苏州巡抚罗湘川所撰《罗氏族谱序》载:“珠公以下,散居于川省之益州,河南之归德无论己,又如分支于企、遵两公以下,散居于陕西之凤翔,浙江之绍兴,粤东之南海,江西之吉(安)瑞(金)泰和等处,亦无论己。即我湖广一支,一脉相承,有可据而居址�远,或徙黄(岗)沔(阳),或徙常(德)辰(溪),或徙宝庆(今邵阳)新化,如是欲合成一谱势己有所不能。”

除汉民族中的罗氏外,还有在秦军入四川、湖南时,罗子国的遗民为避秦乱,举家西迁,逃入山中,后成为未入汉籍的少数民族。如雷广正《布依族与古百越的源流关系》一书中指出的:北宋时,贵州高原“西南诸蕃中有龙、石、罗、方、张五个大姓,号称‘五蕃’,后来增加韦、程二姓,称为‘七蕃’。到了元代又增加卢姓,形成‘八蕃’。‘八蕃’首领中,有些姓氏如卢、罗、韦等姓,至今仍是布依族中人口众多的大姓。”据姓氏调查,在广西的容县、黄岗、侬洞,广东的高要县等地的俚仔人中,在湖南绥宁县的苗瑶人中,均有罗氏子孙。

由于罗族散布各方,落地繁衍,南方各省即出现以罗氏为名的郡县。河南有罗山县,湖北有罗田县,湖南有汩罗县,四川有罗江县,福建有罗源县,云南有罗平县、罗次县,贵州有罗县,广西有罗城县,广东有罗定县、博罗县。罗乡、罗村、罗岗、罗寨,更是数不胜数。据1982年全国人口统计,中华罗氏总人口达1032万,居全国第20位。罗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湖南、广东占33%,四川占21%,湖北、江西、贵州、云南亦占21%,其他省份只占25%。有的侨居海外未在此列。罗氏家族源远流长,罗氏子孙兴旺发达!

2005年10月于长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宝南局考作者:罗俊扬
宝南局考・罗俊扬・宝南局即湖南铸钱局。清初湖南属湖广行省管辖,康熙三年(1664),分湖广右布政使司,驻长沙,同时移偏沅巡抚于长沙,为湖南建省的发端。雍正元年(1723),正式改右政使司为湖南布政使司;次年,改偏沅巡抚为湖南巡抚,湖南正式成为中国的18行省之一。湖南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康熙十九年(1680)户部“复准衡、永等府属产铜、铁、锡、铅处,招民开采输税。”“雍正四年(1726)郴州九架地方所出矿砂黑白夹杂,准其黑白兼采,除白铅照收外,其黑铅(即方铅)内煎出银两,除工本外,一半抽收,所采黑铅,仍按二八抽税。”1上述矿产为湖南铸钱打下了基础。清代铸钱由户部管理,户部根据官俸、军需、民用的需要,组织分配铜、铅、锡等炉料,颁发母钱,令各省设炉,按卯额铸造。“卯”,以10000斤正料,外加9%的炉耗900斤,共10900斤(其中铜50%、白铅41.5%、黑铅6.5%、点锡2%),1斤为...
· 罗歇·瓦扬
作品小说荒唐的游戏(Drôledejeu),获行际盟友奖,ÉditionsCorrêa,巴黎,1945年致命一击(LesMauvaiscoups),ÉditionsSagittaire,1948年健步慧眼(Bonpied,bonœil),ÉditionsCorrêa,巴黎,1950年单身青年(UnJeunehommeseul),ÉditionsCorrêa,巴黎,1951年,于2004年在Grasset-Fasquelle重新编辑出版漂亮的面具(Beaumasque),ÉditionsGallimard,Paris,1954年325000法郎(325000francs),ÉditionsCorrêa,巴黎,1955年,于2003年在Buchet-C...
· 罗岗袁氏源流
罗岗袁氏源流:太始祖袁常侍郎,字冠带,系出吉州,是滋公十六世孙,官任福建宁化,后迁回江西于都竹坝背暂居,复迁江西信丰全下堡繁衍生息。传至志君公,字泽民,官任广东粮道督查使,五载后定居广东东莞温塘。志君公子(有说法是六世孙,因资料残差不齐,暂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清隐,字辉鹦,号寿山,行庆十二郎,又称白眉公,迁往惠州府龙川县青龙约小灰村,娶三妣,生十八子,谷旦、谷升、谷顺、谷良、谷政、谷财、谷宝、谷昌、谷德、谷存、谷清、谷明、谷徵、谷敏、谷有、谷梅、谷松、谷启(后世称十八谷)。时值战乱,五子谷政公避难迁至广东嘉应州兴宁罗浮十三都。次子宗甫,应钟姓好友之邀,迁到了罗岗十三都罗中村,建屋一所名“鱼形”。四世宗甫,名仕宦,谷政次子也。生而颀长,秀眉丰颊,性潇洒,善属文,弱冠进学,不求显达,常漫游四方,后倦游归,值寇乱,应钟姓好友之邀,自龙川小灰村迁居兴宁罗岗十三都圩下购置田地,建屋一所名曰“鱼形”...
· 论“非衣”帛画作者:罗俊扬
论“非衣”帛画・罗俊扬・据1972年初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称:出土文物中“最珍贵的是复盖在内棺上的彩绘帛画。画幅全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宽47。7厘米,四角缀有飘带,应属旌幡一类的东西。其上图象系采用单线平涂的技法成,线条流畅,描绘精细,在彩色处理上,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质颜料,对比强烈,色彩绚烂。帛画的内容丰富,基本上可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同时,在东“边箱”出土竹简312枚,其中一枚“遗策”载:“非衣一,长丈二尺”,即指此件彩色帛画。为什么将复盖在棺上的衣状帛画称“非衣”呢?我们可以从古代文献中找到答案。《楚辞・招魂》云:“古者人死,则使人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号曰�V某,复遂以其衣三招之,乃下以复尸,此礼所谓复而说者,以为招魂复魂;又以为尽爱之道,而有祷祠之心者,盖犹冀其复生也。如是而不生,则不生矣。于是乃行死事,此制礼者之意也。”在该墓南则的三...
· 平潭罗沃高氏源流简介
福建福清锦城高氏宗祠已于2015年5月动工修建,即将落成!其建筑占地面积62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福建福清锦城高氏即平潭罗沃高氏。为历史上著名的十支入闽高氏之一。据清代雍正年间高氏宗谱所保留的残余资料记述:始祖重捷公任安南都护大将军,遇虏被害。其子高瑀袭任忠武节度使,移河间南皮宁州固始。及至辰公既高振(中书舍人),名震帝京,北宋时随钦宗北猎,全家没于王事,唯逃一子闳公,后随宋室南渡,为高宗礼部待郎。所受朝奸秦桧,其子荣公不得与避难他乡,于南宋高宗庚午年(公元1150年)驾竹筏入闽,至今八百余年历史。后家谱遗失,正在全力寻根追源。高氏祖祠曾于1557年被倭寇烧毁,祠堂门联:德配九重渤海金笏紫袍超百代,名扬五洲玉颜红袖永千秋。柱联:齐渤传名裔,袓德不忘三尺素,罗锦继余香,孙贤尚有五车书。其余保留的残缺联:①尊孔圣XX诗书礼乐千秋绍述继余香,xxxxxxx忠信百代清廉垂xx。②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