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一)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4
转发:0
评论:0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一),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春雪读土鲁番,使我联想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一)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春雪读土鲁番,使我联想起王御史劳边的大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红楼梦》苦命丫头香菱悟出这两句诗的神理,口里有说不出来的好处。两个比人都精的黛玉、宝玉,也只是默许而不曾直说其所以然。我今不揣鄙陋,且试为之通天地之情款,别无声之黑白。   

   一,从主体视觉审美形式看,此对象结构合于完形心理学对视知觉“最简”、“最佳”结构要求,能得到审美愉悦。 结构形式:从“图―底”关系看,大漠简化为底,烽烟为图,突显孤烟,烟直,亦为最求简。    

      孤,空寂无物,背景为大寥天。直,视觉由底基向上无限延伸,径与天通。烟直成竖1,漠简取其平,为横一。一竖一横,烟与天地间形成直角,为视觉空间最简、最佳式样。    

      第二句。长河,延伸大地,简化为平直,为底边、背景,突出落日。大河奔流而下,反衬圆日静穆庄严。落日,大而圆,亦视觉之最简美者。“视觉对圆形形状的优先把握,依照的是同一个原则,即简化原则。一个以中心为对称的圆形,决不突出任何一个方向。可说是一种最简单的视觉式样。我们知道,当刺激物比较模糊时,视觉总是宰自动地把它看成是一个圆形。此外,圆形的完美性往往特别引人注意”(如自然界各种眼睛)。----(见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以简为美直通自然:艺术家要掌握节省律,就必须去效法自然。正如伊萨克.牛顿所说的:“自然决不作徒劳的事情,它每多作一件徒劳的事情,就意味着少供应一些东西。因此,自然满意简化,不喜欢奢侈和浮华。”(牛顿《数学原理》) 老外们此说,皆与中华以简约、自然为美艺术传统契合。    

      二,从审美意象看,是人对自然上百万年审美意象的积淀。大漠,是人类生存的障碍、心理的不平衡。我曾在春雪《大漠苍穹》图配诗跟帖谓:

      别一番滋味。  

      我不知身置何地   大化在了   枯草天荒   黄沙地老    

     我忘记了前身为谁   依稀识得   曝日黄沙   西风枯草 

   解读如下: 我被这无垠大漠震慑了,我丧失掉了我。随宇宙大化流行,我“物化”成了枯草、黄沙。进入了地老天荒的永恒境界。  

      第二段是:   在这茫茫苍穹下,我依稀认出了前生的我,彷佛我的前身,就是这历经曝晒的黄沙、被秋风吹干了绿色和水分的瑟瑟干草。    

      中华民族,正是于灾难深重的磨砺中崛起的伟大群体。      

       孤烟:烽烟直上。烽火边关,连年征战。国势强盛,警戒的前哨。而今风静烟直,乃克敌致胜之后,平安的象征。    

      长河,最早人类求得生存之地。七千年前,甲骨文产生之前彩陶罐残片上一段图画及符号所记的那样:“我们在江边聚居,人丁兴旺,禾苗茂盛,是太阳使万物生长,是神鸟口衔谷种撒播大地,是树神给我们居住的房屋、花果。为了记住神的恩典,我们把这一切记在彩罐上”。长江、黄河、珠三角,迄今仍为人居佳境。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司空图)    

      落日,大而且圆。人类、动植生存之必要条件,好多民族以之为图腾及前进动力与希望: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艾青)    

      大漠、烽烟、长河、落日,都是直通天地本体,天人融合的大美意象。    

   ��3,艺术审美形式必须结合含意才行,达到主客体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从诗人现实胸怀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王维)。    

      轻车简从,慷慨赴边。慰问得胜将士。汉塞、胡天、大漠、长河。豪迈之情,气贯天地,雄吞今古。非此语无以达意。故而我不同意《唐诗鉴赏词典》的解释。鉴赏辞典说此诗表现出作者政治不得意,被排挤赴边的激愤和抑郁。说头两句,“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远在西北边塞”。似乎很委屈。末句“都护在燕然”。解为“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又似乎抱怨受到了冷落。我觉得如果不过多介意是不是被“排挤出朝廷”,调整好赴边的爱国心态。也可以把单车欲问边理解为轻车简从,慷慨赴重的豪情。至于把“属国”解释为:典属国的简称,官名,指王维自己。也是拐弯费力不讨好。不如把“属国过居延”直翻译作去到曾为属国的居延。这样过居延就不仅不是王维自己孤零零一件悲哀的事,反而能带几分自豪感。属国:就是附属国。居延,汉时属国,在今甘肃张掖西北。《后汉书・郡国志》: “凉州有张掖、 居延属国。”另外把“长河”直指黄河,也未必确切,当属想当然 。不如直指当地弱水,弱水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条河,源出祁连,北入居延海(湖)。唐居延城在水之东,正好西望落日,壮怀满天。   

    至于说到了边塞受冷落,就更无从说起。燕然是啥子个地方?是汉将窦宪大破匈奴,勒石记功之处。这本是对战胜吐蕃的边将崔希逸颂扬之辞,怎会是抱怨冷落呢?况且燕然山根本就不在西北。故“激愤抑郁”之说,似嫌拘泥得过了些。连系同时写的另一首《出塞作》的感受,就更清楚了: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那气势,那心态胸怀,毫无冷落、抑郁之感。如果实在要找出些悲壮苍凉之气,那也只能是汉唐历史沧桑,而非个人宠辱之情。         论诗论文,是要知世论文,但某一首具体诗作与当时政治事件之间的关系,不确定性是很大的,很难说对应得那样准。所以首先还是要细读文本,看全文意向,解读句意。用朝廷政治斗争解此诗,对本诗、对诗人、对慰边之举,都很难作到公允。汉、唐边事重大,出使劳军,应看作很有面子的荣誉,不该搞成个人患得患失郁闷的勾当。王维的另外一首《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全诗疾劲雄壮,结尾一句远韵悠悠,生气远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壮观”,还是静安解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八)天地有情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八)天地有情说天地有情,是指山川日月,风花雪月,花鸟虫鱼皆为人类崇拜的灵物,劳动实践的对象,情感的载体,人类生存、生活中之密友。山形水势,风情雨意,鸟魄花魂,百万年下来,日久生情,天人、物我焉能无情?中国的文人学士,虽没能提出人与自然互为对象化的生成理论,然而却早两三千年就提出了二者的统一关系:情相感、声相应、神相通、势相倚(书画力律结构相同)、气相生、形相成的认识。皆可归之于“天人合一”。现从如下三点试谈一下:人与大自然神相通,情相依,体相合。一,神相通。寓人于物,寓物于人。涉及艺术美学形神关系。前者可归为人的自然化,后者为自然的人化。倘谓:“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蒹葭”、“蔓草”诗经时代,人与山水花草关系、情意尚处于隐而不显,朦胧、自在阶段,而到了魏晋南北朝,则此等关爱、融和已清晰、明朗化了:寓人于物。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
·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七)天地动静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七)天地动静前面分述了“有情天地”与“无声黑白”。其实二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裂的。谓之“天地动静”吧。(一)格式塔美学家们认为,美与审美是离不开“力”的。�芍泄�的气论艺术家们,从曹丕到谢赫再到司空图,都强调气韵生动,生气远出的运动美。那么道、玄;释、禅们“一静了群动”(苏轼语)以静为美的艺术家艺术品中,是不是就排除了这种生命的流动美呢?完全不是。而只是用一种幽隐深沉的形式,充分表现出这种不动之动的气韵(即神韵)美。例如这个“一静了群动”的苏轼,其词却“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成了豪放派代表。艾略特曾说“式的花瓶,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却在不断地运动着。”康定斯基认为它包含的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在我国书法、绘画艺术中,称之为“势”,此“势”,即由物所处的位置或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中外艺术家们普遍认为,这种不动之动的气韵,是艺术品的生命灵魂所在。按...
·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九)一白一黑一天地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九)一白一黑一天地。黑白二字在中华文化的书法、绘画、立象(太极)等方面,被运用的淋漓尽至,出神入化。白纸黑字,不仅墨分五色,刚柔、浓淡、燥湿,尽展宇宙人间万象,抒地势坤承载万物之德。而且通常被作为“底”背景用的“白”,在文化艺术里更几乎是无所不能的。那用处可不仅是“计白当黑”那么简单。其原因大概是1,“白”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关系至为密切。由于太阳的向背、阴阳,“白”构成宇宙、人生主要的一半。白天、黑夜把人的生命分作两半,白旦,人的新陈代谢加快,生存劳动加强,生活节奏加速,创造力出新。人们希望止住或追上太阳,多留些“白”,多干点活;而夜晚,黑甜一梦,养精蓄锐,基础代谢,生命活动放慢。所以黑白相比,人们更偏爱“白”。宇宙之半,白为阳,为天;黑为阴,为地。天遥地远,同为无限之象。不同其它杂色物象。《淮南子.原道训》谓: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也杂糅者也。...
·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三)“碧瓦初寒外”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三)“碧瓦初寒外”我写《中华神韵》缘起于对杜甫“碧瓦初寒外”的领悟,当时看的是叶燮的《原诗.内篇》。叶燮(1627~1703)。康熙九年(1670)进士,选为宝应知县。不久因耿直不附上官意,被借故落职。小小县官虽没当好,诗的神韵理论却高于、深于鼎鼎大名的王渔洋。叶燮评杜甫的“碧瓦初寒外”时说“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觉此五字之情景,恍如天造地设,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可解。”今天看来,“口不能言”“意不可解”,似把语言文字作用看得太低了些。能不能言,可不可解,在于人的观察和思维认识能力,不在语言文字。中国文字的象形、会意,是汉语言文字,极大优势。以言传象,以象尽意,好些只能凭意会的潜沉奥义,都可得到绘形绘神大体准确表达。现在试就“碧瓦初寒外”,做一点读解。一,悟对通神;(二,结构得意;三,全息见精神。)悟对通神,是顾恺之的绘画理论...
·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二)数点梅花天地心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二)数点梅花天地心。三尺剑先生谓:康节先生有10首梅花诗,是预言诗。其解释各有不同。按老先生的思维逻辑,定会有独到的见解。请先生对第十首作一注解如何?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风尘先生:我与尧夫不熟,没喝过酒。倘谈梅花或梅花诗,我还能应付一二。谈梅花予言诗可真是勉为其难了。八年前我从舟山抱回东北一盆腊梅,明天就是廿四节的“大寒”了。枝头花蕾不是数点,而是数十点。今年春脖子短,春节前十几天就立春了。到那时,我的梅花就该开了:“虬枝铁干啸西风,香魂不染半点青。昨夜一树黄金梦,爆坠今晨满天星”。尧夫的“数点梅花天地春”,到宋末元初的翁森,作诗改成:“数点梅花天地心”。把“春”换作“心”,似更廓大不着痕迹,更富哲理。对邵雍但知他是北宋大家,经世大儒,《易》学大师,兼具宇宙意识与人文情怀大学者。朱熹吹捧他:“天挺人豪,英迈盖世。驾风鞭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