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关于对《老子》的译注解评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8
转发:0
评论:0
关于对《老子》的译注解评, 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式,重新译注解评《老子》,最初是想自己全部独立完成。因工作

 

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式,重新译注解评《老子》,最初是想自己全部独立完成。因工作量过于巨大,独自完成尚需数年之功,个人之力(尤其经济方面)难以维持,且有约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的篇章自己尚未能窥其奥妙,没多大把握,故而想借助外部的经济力量和合作,多整理些东西发出来。

回头一想,中国人口众多,高人济济,而《老子》一书,仅区区八十一章,一人解上一章,仅需八十一人,即可将《老子》全部解读完毕。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出了三、四、五章的译注解评,实在是显得有些多了。

是故,以后整篇章句的译注解评,我均拟在合作者和资助者的支持下,按合作者和资助者(包括个人和团体、机构)的意愿及希望的公开方式,至少加上合作者和资助者的名字,再发出来。倘若他日能够有幸出书,亦将会将合作者和资助者附于书后,并签名赠书,以示感谢。有合作和资助意向者,请先通过电邮或留言与我联系。

近一段时间,将发一部分对《老子》的认识及如何解读《老子》个人体会方面的资料。初步拟发:“我与《老子》”、“《老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老子》章间的关联”、“《老子》是否过时了?――研究《老子》的意义”、“研读《老子》及其它先秦典籍的注意事项”等等。偶尔也会对《老子》章句的局部或普遍误解较深的言句,做些解析。

这些资料,多属本人在他人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感悟和观点。由于个人水平和精力有限,难免会有谬误、不当之处,希望有心的朋友能够给予指正。并希望它们对于解读《老子》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有所帮助;希望朋友们解读《老子》的篇章有新得并形成文字公开后,能够知会一声,让兄弟也来学习一下。先谢谢各位了!

在此申明一点:万一我的感悟和见识,比前人更深远,这并不是我比前人更高明,而是因为我的起点比前人高――因为机缘凑巧正好站在了前人筑就的基础和达成的成果之上。没有前人留下的各种资料和观点,就没有我今天的感悟和见识,也就没有我的译注解评。

窃以为,前人筑就的基础和达成的成果,不是给我们作摆设、争面子的,而是要让我们善加利用,以达成更高的境界和更多更好的成果。――这,或许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管理岗位用怎样的人?――《老子》五章译注解评
黄允芳摘要:管理岗位应该用怎样的人?一直是用人者非常头痛事情,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工作绩效问题,而是涉及一群人、一个团队的工作绩效问题。本文介绍了古代的选用管理人员的核心:如何对待周围的人、事、物,以及如何对待他人的议论和意见。现代的老板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在用怎样的人方面,都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再了解一下古人的思想,应该是不会有什么害处的。关键词:人际关系、议论和意见标签词:《老子》译注解评;《道德经》:用人;用怎样的人;识人;原文:天地不仁(1),以万物为刍狗(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3)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4)。多闻(5)数穷(6),不如守中(7)。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物,就像人们对待祭祀时使用的刍狗一样;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百姓也就像普通百姓对待祭祀时使用的刍狗一样。天地之间(的事物),不就像风箱一样吗?虽然是虚空的,但排出的风不会穷竭,...
· 古代用人四步骤――《老子》四章译注解评
摘要:近些年,有泛滥成灾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书籍,在如何用人方面,主要是在权、术、利这个层面上打转,对于如何营造人才生存的环境,使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触及不多,因而总让人觉得好像缺少了、遗漏了什么似的。本文所介绍的古代用人四步骤,对于现代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在用人方面――拓展如何用人的视野,把握用人的方向和重点,减少内耗,营造人才生存环境,等等,或许会有些启发和裨益。关键词:《老子》译注解评;古代用人;用人四步骤;用人;原文:道■(il,而用之,或不盈(2)。渊兮(3),似万物之宗(4)。挫其锐(5),解其纷(6),和其光(7),同其尘(8)。湛(9)兮!似或存(10)。吾不知谁之子(11),象帝之先(12)。译文:用人的思路不清晰,就去用人的话,或许不能充分发挥所用之人的作用。这(用人)是很深奥的学问呀!就好像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很难说得清楚。(起用一个人,)首先,修磨去尖锐的棱角...
· 关于叶适对《中庸》、《大学》的批评
他首先对道学诸儒郑重提出的《中庸》乃孔子传于曾参、曾参传于子思的说法(1)予以驳难,指出:孔子尝言“中庸之德民鲜能”,而子思作《中庸》;若以《中庸》为孔子遗言,是颜(回)、闵(子骞)犹无是告,而独閟其家,非是。若子思所自作,则高者极高、深者极深,宜非上世所传也。然则言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必有谬误。(
· 述评《老子》的生存哲学阐释
《老子》一书,言简意深,文约旨远。自古以来,阐释者极多,阐释角度也有别。有把《老子》看作“治国之术”者,有把其当作“养生之方”者,亦有把它视为“精神玄学”者。那么,《老子》的思想宗旨究竟为何?近读王英杰所著《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一书,感受颇多,遂作述评如下。主旨明确,论证严谨。该书“导言”部分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老子》的文本材料、老子思想的内部结构等方面论证指出了老子哲学对人的生存问题的深切关注。作者认为,老子建立以“道”、“德”为核心范畴、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为了从根本上解救当时之世所出现的生存危机,其思想意旨在于“救人”、“救物”,以便重整社会秩序[注:社会秩序正文表示社会有序状态或动态平衡的社会学范畴。中外思想家很早就注意社会秩序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治”,]和人生价值。作者抓住了生存这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具有极大的理论阐释空间和阐释的开放性。生存...
· “人法地地法天”老子对“道”的追寻
说主张“无为”的道家的“道”其实是“君人南面之术”,今天的许多人会以为是一种误解。但生活在战乱频繁年代的老子,他作为“周守藏室之史”,历史文献的阅读使他洞察历代君王的盛衰兴替,因而他的“道”自然包含有“君人南面之术”。众所周知,《老子》一书中的“圣人”既是道的体现者,也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最高统治者。而《老子》书中也一再为君王策划治国之术。而这恰恰是汉初文景之治采用黄老之术的理论基础。这说明中国思想家最重视的还是人与人的关系。而要把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关系付诸实现,就必然有其用世的一面。像许多思想家一样,老子并不满足于对人类社会规律的分析,他们还要寻求一个总的规律。在25章,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效法,地、天实际上是人所生存的环境,道则涵盖了整体世界,因而是整体世界的总规律,换言之,世界规律统一于道。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还有最后一句“道法自然”吗?这岂不是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