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三, 厚重为气的形态美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81
转发:0
评论:0
三, 厚重为气的形态美,三,      厚重为气的形态美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并非略输文采的武夫。为

三,       厚重为气的形态美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并非略输文采的武夫。为巩固发展大一统封建帝国,他由其父祖们崇尚无为的“黄老之学”,跨步为尊崇儒术。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 及博士弟子员,确定了五经的崇高地位。尊儒术,立五经,设博士。为二千年封建帝国的繁荣倡盛,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是无论如何评价也不过份的。

古老经书质朴厚重的文风,被历朝历代文人尊奉为文章之圭臬,学习追寻的样板。因为它以极简朴的文字传达了世间最为博大精深的人生道理,被视为高天厚土,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原为六经。《庄子》一书首先称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为六经。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其中《乐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记》中,因此在汉朝,以此五本著作作为经典,称为《五经》。

 五经、六艺为当时思想文化之总汇、大全。为现存古代典章渊薮。

《尔雅》典,经也。经典之所以受尊崇,因它们都是上古帝王所有之书。

《汉书艺文志》谓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汉书.艺文志》以五经为“五常之道”,

 

太史公论《六经》曰:《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经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与,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六艺的思想观点,包括大一统观念,滥觞于西周,论�q形成于春秋战国,是到汉武帝才成为国家主流意识。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正统思想。 

《文心雕龙》谓: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暧,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义既埏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如果五经指汉代典章之经典,那么《史记》《汉书》等历史散文,则成为中国古文典范,被唐、宋、清古文运动立为模本。被鲁迅先生尊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是这样一部光辉巨著。

  张守节
《史记正义》谓:  
  古者帝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记。并采六家杂说以成一史,备论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序,天地山川国邑名号殊俗物类之品也。
  太史公作史记,起黄帝
�p高阳�p高辛�p康尧�p虞舜�p�p�p�p秦,讫于汉武帝天汉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作本纪十二,象岁十二月也。作表十,象天之刚柔十日,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作书八,象一岁八节,以记天地日月山川礼乐也。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辐共一毂,以记世禄之家辅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作列传七十,象一行七十二日,言七十者举全数也。余二日象闰余也,以记王侯将相英贤略立功名于天下,可序列也。合百三十篇,象一岁十二月及闰余也。而太史公作此五品,废一不可,以统理天地,劝箴诫,为后之楷模也。

《鸿门宴》早成历年中学课文,另选两段: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遗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所说:“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太史公亦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如破秦处,斩宋义处,谢鸿门处,分王诸侯处,会垓下处,精神笔力,直透纸背。静而听之,殷殷阗阗,如有百万之军,藏于麇汗青之中,令人动神。”

“ ‘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英雄悲剧,大汉雄文。

生当人杰,死为鬼雄。崇高精神,千古美谈。事业失败了,人气未衰。一些学者,比如我们杨公骥老师,从个人人格上,始终欣赏项羽的,而看不起刘邦。尽管这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说汉武帝刘彻不输文采,不仅指其文治措施尊儒术,立五经,设乐府,办学堂,延揽文官,也包括其个人创作与对诗歌发展的供献,“孝武爱文,柏梁列韵。”柏梁七言诗,将楚歌七言中的“兮”化为实字,是由他开创。这是后代七言诗之始。而其楚歌《秋风辞》写得情词娓婉,文气十足。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山西万荣县北面)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 刘彻触景生情,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

胡应麟谓:“秋风百代情至之宗。” (《诗薮。内编》卷三)

 

沈德潜谓:“《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古诗源》卷二)

 

   鲁迅称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诗临结尾:“欢乐极兮哀情多”。人谓君临天下,当藐视一世,俯视天地之间,应慨然得意忘形。何来如此幽情哀音?王尧衢《古诗合解》谓:“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谴耳。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

 

汉武帝抗匈奴、平南越、崇儒术、兴太学,文治武功,功业鼎盛。泛舟中流,楼船赋诗,念及身后事,“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当属自然。另一方面,内部政见不一,同姓王尾大不掉,特别因连年战争,横征暴敛,至使民不聊生,“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罪已不及,亦不能不增伤感。然而作为诗人抒情之作,对其“哀情多”,不能不作深层次的审美探讨。

秋风起兮白,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关于秋风的意象,我们很熟悉。宋玉《风赋》谓:秋来萧瑟,凄凉澹澹。遍拂百草于色衰,飘摇落叶以漫天。比肩凄雨,丝丝淋漓于红绡帷幕;扶摇翻卷,翩翩侵淫于长夜不眠。无情于黄叶哀戚,咆哮于旷野林泉。扰落霞以无奈兮,遮晓月以云藩;弄萧萧以满目兮,化潺潺以水寒。

还有屈原的《悲回风》(有说宋玉或景差作),汪瑗《楚辞集解》说:“此篇因秋夜愁不能寐,感回风之起,凋伤万物,而兰独芳,有似乎古之君子遭乱世而不变其志者,遂托为远游伤古之辞,以发泄其愤懑之情。”

后人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欧阳修下面的解释,大概能说明刘彻当时的某些心境。“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人们为什么喜欢这类作品呢?

 

我国素有“以悲为美”之说:《韩非子》 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卫灵公出访晋国,途经濮水,听到一段美妙琴音。到晋国后。就让乐师把这支曲子弹奏给晋平公听。晋国的乐师师旷听出这支曲子是亡国之君商纣王当年听的清商曲。喜爱音乐的晋平公听完乐曲意犹未尽, 曰 : 「 寡 人 所 好 者 音 也 , 子 其 使 遂 之 。 」 �� 涓 鼓 究 之 。 平 公 �� �� �� 曰 : 「 此 所 �^ 也 ? 」 �� �� 曰 : 「 此 所 �^ 清 商 也 。 」 公 曰 : 「 清 商 固 最 悲 乎 ? 」 �� �� 曰 : 「 不 如 清 徵 。 」 公 曰 : 「 清 徵 可 得 而 乎 ? 」 �� �� 曰 : 「 不 可 , 古 之 清 徵 者 皆 有 德 �x 之 君 也 , 今 吾 君 德 薄 , 不 足 以 。 」 平 公 曰 : 「 寡 人 之 所 好 者 音 也 , 之 。 」 �� �� 不 得 已 , 援 琴 而 鼓 。 一 奏 之 , 有 玄 �Q 二 八 , 道 南 方 �� , 集 於 郎 �T�� 。 再 奏 之 而 列 。 三 奏 之 , 延 �i�Q , 舒 翼 而 舞 。 音 中 �m 商 之 於 天 。 平 公 大 �f , 坐 者 皆 喜 。 平 公 提 �x 而 起 �� �� �� �� , 反 坐 而 �� 曰 : 「 音 莫 悲 於 清 徵 乎 ? 」 �� �� 曰 : 「 不 如 清 角 。 」 平 公 曰 : 「 清 角 可 得 而 乎 ? 」 �� �� 曰 : 「 不 可 。 昔 者 �S 帝 合 鬼 神 於 泰 山 之 上 , �{ 而 六 蛟 �����K , 蚩 尤 居 前 , �L�M �� , 雨 �� �� 道 , 虎 狼 在 前 , 鬼 神 在 後 , �v 蛇 伏 地 , �P 皇 覆 上 , 大 合 鬼 神 , 作 �� 清 角 。 今 主 君 德 薄 , 不 足 之 , �� 恐 有 �� 。 」 平 公 曰 : 「 寡 人 老 矣 , 所 好 者 音 也 , 之 。 」 �� �� 不 得 已 而 鼓 之 。 一 奏 之 , 有 玄 �� 西 北 方 起 ; 再 奏 之 , 大 �L 至 , 大 雨 �S 之 , 裂 帷 幕 , 破 俎 豆 , 隳 廊 瓦 , 坐 者 散 走 , 平 公 恐 �� , 伏 於 廊 室 之 �g

说得特有点玄。不过可以从中看出“悲”的力度。悲壮崇高,美之一品也。

马融在旅舍听人吹笛,作《长笛赋》说:“暂闻,甚悲而乐之。” 在辞书与训诂学者那里,皆悲喜相通。《尔雅》:“郁,喜也” 《说文》“�n,和之行也。”徐灏注笺“许(慎)云“和之行”者,以字从攸也,凡言��游者,此字之本意,今专用为�n愁字。”;而�n的原来“优游”的义项被��取代。”而东汉郑玄注六经,把“悲”、“哀”与“和”、“好”、“妙”互文通训。魏晋则常在宴会上奏丧乐以尽欢。钱钟书说:“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朝风尚如斯。

为什么悲能成为美呢?而且成为厚重的壮美呢?我以为这是由人的生活、生命、生存状态所决定的。人生就要奋斗,就要在与天与地与人的矛盾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求得平衡。而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失败、悲哀乃是人生之恒常。是对人生底蕴深层次体验。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大悲就�]有大喜。如汉武帝这类风口浪尖上的人物更是如此。一帆风顺,平庸安乐,就�]有生命的壮丽与人生的厚重。悲哀背后所展示的正是人生命的本质力量。是天地间厚重的元气。

由刘邦《大风歌》的到刘彻的《秋风辞》,反映了开国打天下与保国坐天下不同的历史进程,时代不同,其诗风自然也不同。《秋风辞》不是弱、衰败了,而其内涵更加丰盈厚重了,因为历史使命已经不同,不是单靠一股强烈之气,就能��保正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外交织复杂得多的矛盾,对人生的思索、感悟,使《秋风辞》比《大风歌》底蕴,要深邃、厚重得多。从而在抒发个人情怀的抒情层面的深度、广度、与层次上《秋风辞》比乃祖《大风歌》都要丰富、细腻、传神得多。神韵,来自情绪体验,绪者,余也。情绪为感情升华。千古犹存的悠悠神韵,正是来自人们类似的审美情感的情绪体验。

 

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文风是政风的反映。唐、宋、清几次古文运动,都是维护道统的传承。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

为文主张“养气”,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同前)。他们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皆以大汉典籍文章为宗。

关于汉古文文章风格,引清人评论词的观点作一参照。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

杜甫诗自标之“沉郁顿挫”,沈德潜评颜延之诗 “要其厚重处,古意犹存”(《说诗��语》卷上),大概皆宗汉文厚重文风。

拙,“大巧若拙”。与大智若愚相类,指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是并不张扬外露的;真正大巧的人,是质朴无华的。反对人为巧饰,主张质朴自然。

拙,老子一文只此一“拙”字,却有七、八个“朴”字,察其义:素也,质也,真也,质朴厚重,多象道体。《老子》:“敦兮其若朴”,“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可见质朴无华的“朴”,正合于道体太朴、太素之特性。道体太素、太朴,正是天下无可与之争美的本体美。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谓:“故作字惟拙笔最难,作诗惟拙句最难。至于拙,则浑然天全,工巧不足言矣。”也是把“拙”上升到“浑然天全”的道体的高度来理解。

唐杜牧《答庄充书》谓:“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者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

“以大为美”在我国古代美学和诗学理论中有悠久传统,《老子》“大音希声”,季札“能夏(意谓雅)则大”(《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刘熙载《艺概・诗概》“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老子》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又《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重、拙、大”都是至高无上的“道体”,也是美的本源。

北宋范温,是位对“韵”很有研究,很有见的的学者。其《潜夫诗眼》谓:舍声言韵,自晋人始;唐人言韵者,亦不多见,惟论书画者颇及之。至近代先达,始推尊之以为极致;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夫立一言于千载之下,考诸载籍而不缪,出于百善而不愧,发明古人郁塞之长,度越世间闻见之陋,其为有〔?能〕包括众妙、经纬万善者矣。且以文章言之,有巧丽,有雄伟,有奇,有巧,有典,有富,有深,有稳,有清,有古。有此一者,则可以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借焉,不足以为韵,众善皆备而露才用长,亦不足以为韵。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观于世俗,若出寻常。至于识者遇之,则暗然心服,油然神会。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矣。其次一长有余,亦足以为韵;故巧丽者发之于平澹,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如此之类是也。自《论语》、《六经》,可以晓其辞,不可以名其美,皆自然有韵。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之书,意多而语简,行于平夷,不自矜�f,故韵自胜。”

文中,“必也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观于世俗,若出寻常。至于识者遇之,则暗然心服,油然神会。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矣。”即为《六经》《史记》等厚重之作所具有的神韵的典型特征。

 

除典章之外,汉代艺术风韵,更鲜明体现于器物艺术造型上。汉代艺术造型一个公认特征:朴拙厚重,显示了雄强的文化底蕴。

 

汉代画像石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距今约2000多年历史,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汉阙上的以石为画、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几乎可以说是是一部汉代的“百科全书”,它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同商代青铜器、南北朝石窟艺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山东临沂汉代画像石,公元前80年左右,属早期作品,造型朴拙此类图像。反映了汉代人的"羽化登天"、"灵魂升天"的观念。

 

 

文王十子、车辆出行、仙禽异兽

  该次展览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国家文物出版社联合主办,由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赞助。为近年来少有的大型中国传统美术展览。

孔子见老子、伏羲女娲

展览的近百幅拓片,不乏四五米长的长卷巨帙,场面恢弘粗犷,充满想象力,张扬着大汉气度。展览主办方称,此次展览的目的是用汉代画像石上的人文与体育,去展示中华民族雄强厚重的人文精髓,迎接北京奥运会的到来。

画面中的人物形体丰满、富泰。一付“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的样子。

人物形象雄强厚重,动物乃至器物形体亦朴拙浑厚,底气充盈。如图

汉代动物玉雕

 

汉陶瓷明器

汉说唱陶俑

汉代砖石画象,陶俑塑雕象,乃至动物、器物体态形象,都有一种共同特点:厚重朴拙。气足体

这些艺术造型,外显为自然朴拙,表现出“神妙”的特性。道之美是不美之美,这很符合道家美学观念。

汉初崇尚道家黄老之学,道家一贯强调朴拙厚重为美。厚重为大为天地大美,朴拙无华为举世无人能争之至美,前者见“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后者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汉末刘邵在《人物志》中,顺天地阴阳气化的层次探讨人性,认为人之性情是阴阳之气凝聚表现,天人之间有同理、同道、同构的相应关系,重视礼乐政教与生命性情的调节教化。评价人,将才、德并列标举,是对「全幅人性」的审美态度。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着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对人物形质的评价标准,完全可以用于艺术造型评价上,所有这些人物、器物,作为艺术品,都是体用、道器的统一。其艺术美的真髓含于道、体,即气中。

司空图廿四诗品,也是以气论文。开端即为《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正是大汉气韵雄强文化特征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詹敦仁后裔分芹山、厚卿、美楼、楚苑、凤池、扬美、安厚七个支派
詹敦仁后裔分芹山、厚卿、美楼、楚苑、凤池、扬美、安厚七个支派:(一)芹山派裔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三世詹延迁居同安上陵,现有两千多人。由上陵继而迁徙厦门、漳州、广东等地甚众。(二)厚(侯)卿派裔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十世詹承宗分居美西村后卿,称“厚(侯)卿派”。居住祥华美西村多卿墟周围,由美西继而迁徙漳平、华安、南安等地甚众。(三)美楼派裔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十世詹承先分居美西村美楼,称“美楼派”。其裔孙又有由祥华乡美西村美楼移居西坪镇西原村墟尾开基(现在的西坪圩尾詹氏)。其裔孙迁徙福建福鼎、广东、广西、安徽等地)。(四)楚苑派裔元延v二年(1315年),十三世詹千二官分居美西村草坂,称“楚苑派”。其后裔陆续移居惠安崇武、晋江、龙岩、台湾等地。十七世詹雄于明洪武年间镇守崇武城,后肇基崇武朝阳里,开崇武佛耳詹氏一派;十七世詹英之子宽泽、积顺移居湖头镇高山村内寮;十七世...
· 刘备真的如三国演义中那样忠厚老实,脾气好吗?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最要人物,有了刘备才形成了后来的三分天下。电视剧中的刘备为人忠厚,老实,善良,爱哭鼻子,遇到大事小情首先就哭,其实历史上的刘备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的。曹操早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江东孙家经过三代的经营基本上已经扎根江东了,刘备呢,这个时候还东奔西走寄人篱下呢。要是真的如影视剧中那样,刘备还能建立蜀汉政权吗?网络配图恰恰相反,历史上的刘备是不逊色于曹操的一代奸雄。有人说刘备脾气好。有件典型的事,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睡觉,刘备等三兄弟在等,首先张飞忍不住了去放了把火才弄醒了诸葛亮,刘备完了说了句“三弟放肆,胡闹,快向先生赔罪”其实刘备心中是很高兴张飞这么做的,一部三国张飞唱黑脸,刘备唱红脸。刘备脾气其实很暴躁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给刘备封了个小官“中山府安喜县县令”就是安喜县的武装部部长,朝廷派了一位督邮来巡视,暗示刘备要贿赂,刘备没给,督邮生气要问刘备的罪,刘备越想越生气,想到这些年...
· 形态论
意义与起源形态论的创立者是撒伯流,第3世纪在罗马教导这种学说。撒伯流厌恶三一论神学。撒伯流认为,上帝拥有三种不同的外貌,或是面具(古希腊语:πρόσωπα,prosopa,拉丁语:personae),在不同状况下出现,被人所认识。反对形态论首要的反对者是特土良,他称形态论为“圣父受苦说”(Patripassianism)。现存唯一的理解形态论的资料来源来自于它的批评者。今天的学者无法确知撒伯流所教导的内容。很容易设想特土良和Hippolytus误传了他们对手的主张。特土良似乎暗示当时大多数信徒赞成撒伯流的一位神的观点。375年左右,Epiphanius提到撒伯流在美索不达米亚和罗马都有大批的追随者。533年,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的第二次大会宣布撒伯流派的洗礼无效,证明那时形态论仍然存在。形态论受到大部分支持三位一体论的基督教会的抵制,最终确定了三个不同的、同等、永远共存的身位。晚期教导
· 古训:读书养才气,勤奋养运气,宽厚养大气,澹泊养志气。
1.读书养才气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气质自然变了,慢慢就像怀孕一样怀才了。许多时候,你以为读过的很多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并且随时都可以用在能用到的地方。它们虽然不能立马帮你解决问题,但能够增长你的见识,让你的谈吐更有节;它们无法让你变得更漂亮,但能够给你增加一抹书卷气,令你的气质更出众。读书多了,你和爱人在生活中不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谈论,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可以言说。王阳明、曾国藩,这两位学问和事功都卓有成就的大贤,其很多智慧都来自书中。王阳明爱读书,他三十七岁被贬到贵阳龙场。这个地方的人很野蛮,没有接受什么教化。他想,应该教这些野人读读书。随身行李都丢了,哪有书呢!于是自己默写,把他读过书一字一字地写出来,他想教野人们读《易经》,他就把整部《易经》写出来。当然,王阳明读书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借读书发明我们自己的本心,读书的目的就是培养自家心体,致良知...
· 中国道教的初始形态
起初有借托老子为道教创始人的说法,以后在佛教传入后,受到佛教关于佛国净土迷信的影响,道教徒也编造出一套天宫神仙世界的说法来与之抗衡,并抬出一个据说在天地未分之前就已存在的所谓“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作为道教的教主,而老子则成了“元始天尊”所引渡的一个“得道尤精”的“天仙上品”(见《隋书·经籍志》、葛洪《神仙传》)等。其实,道教是从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术,特别是战国秦汉以来的神仙方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至东汉末年,才开始出现并形成最初的道教组织。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其主要内容是追求长生久视,肉身成仙。方士们或倡导吐纳导引,或鼓吹炼丹制药,或从事巫祝术数等。东汉时期,神仙方术逐渐形成两个派别,一派以内修炼丹为主,如相传为东汉桓帝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作。这一派以后发展为道教中的“丹鼎派”。另一派以符箓咒语为主,如相传为东汉末出现的《太平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