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日本画圣雪舟书画与中国文化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64
转发:0
评论:0
日本画圣雪舟书画与中国文化,雪舟(1420-1506)-名等杨,早期名号拙宗,在日本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

雪舟(1420-1506)-名等杨,早期名号拙宗,在日本是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圣画僧,据日本龙岗真圭对雪舟名号的解释,“雪舟”二字源自元代晚期中国常州天宁寺宁波象山籍高僧楚石梵琦的书迹,汉诗中有“孤舟钓雪”、“溪雪乘舟”之禅意,更含“雪净无尘、舟动不止”的禅学意境。“等杨”二字是雪舟崇慕宋元时代画家杨朴之的画艺和品格所取的号。雪舟的画,对日本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在1956年维也纳世界和平会议上,雪舟被推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雪舟的绘画以山水画最为见长,是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人物次之,花鸟又次之。

雪舟生活在日本的室町时代,期间经历了永亨之乱和应仁之乱,雪舟中早期绘画成就并不突出,1467年,47岁的雪舟随第13次遣明使船队来到中国(日本史上有计划、有组织的大量摄取中国文化。其第一波在七、八世纪的隋唐,第二波是十三、十四世纪的宋元。日本文化的海绵性质,几乎吸纳了所有中国美术高潮迭起的创新和变貌。日本美术和中国美术不断地辩证发展,与自然的混合,仍然看得出来和风美术的消化过程中,不能没有中国文化新时代精神的启动力量),雪舟来中国后入住天童寺(现宁波“天童第一座”已成为历史文化景点),在精通日本语言的宁波文士徐琏为陪贡,担任雪舟的向导和翻译,在此与文人结识交往,临摹绘画,随后又北上,饱览壮丽山河,到北京后先学夏圭的院体画,向当时中国宫廷画家李在和张有声学习中国水墨画的着色,,和晕染等技法,在当时浙派,吴派,院体等的抽象山水及宋元正统山水中身临其境,吸取精华,融会贯通。这些对他晚期山水画的影响是深远巨大的。是他回国后画风巨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两年多时间是雪舟画风改变的分水岭。明代成化五年(1469),在春风浩荡中的甬江三江口,数艘日本遣明使船徐徐离岸,伫立在船头的日本画家雪舟等杨与宁波文士金��、丰坊、徐琏等依依惜别。“家住蓬莱弱水湾,丰姿潇洒出尘寰。久闻诗赋超方外,胜有丹青落世间。鹫岭千层飞扬去,鲸波万里踏杯还。悬知别后相思处,月在中天云在山。”。以上这首离别诗最使雪舟刻骨铭心,这件诗文一直陪伴着雪舟。

雪舟回国后,继续保持着“天童第一座”的禅风,离开闹市,隐居在大分、丰后和山口。他在海滨建造的“天开图画楼”,楼名就取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天开图画即江山”之句,他在这里画的著名作品《四季山水图》、《育王山图》、《山水长卷》等,都以宁波的山水风物为特色,倾诉他对宁波的眷恋和钟情。而且他后期的作品,常署上“天童第一座”,以表达他心中的念念向往.雪舟通过在中国的系统学习,后期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创作研究和发展,后期的山水画,集各家之大成,有院体的雅致秀丽,有文人的清新典雅,有禅林的潇逸简练,更有新奇抽象,画风变化万千。创造出颇具日本式的水墨山水。雪舟所]开创的水墨画时代,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使日本水墨画从此具有了军实主义的性质。 2,日本水墨画从此实现了它个性化的发展。 3,日本水墨画坛从此诞生了寺舟画派,并成为当时日本画坛的主流派。 4,水墨画这种来自中国的绘画形式基本实现了日本民族化。雪舟的作品通过画面也传递出深刻的思想情感,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离于生活”的写这主义作品,代表了日本室町时代.

从雪舟的经历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就没有雪舟,如果他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雪舟.雪舟的绘画除主要画山水外,也画一些人物及花鸟作品,下面是一幅雪舟的人物作品,画中是一骑马武将妇人,该画中文字很多,从画风来看,属水墨淡彩画,有很高的写实技巧,属于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前期阶段,称为大和绘。作品的上款有[拙宗]朱文印一枚(不知与日本��山�h立美�g�^藏〈雪景山水�D〉等作品的「拙宗」朱文印是否相符)。下款还有[雪舟] 朱文印一枚。下面为作品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雪舟
主要作品国宝秋冬山水图2幅(东京国立博物馆)四季山水图卷(山水长卷)1卷(毛利博物馆、1486年(文明18年))山水图(破墨山水图)(东京国立博物馆、1495年(明应4年))慧可断臂图(爱知县・齐年寺、1496年(明应5年))天桥立图(京都国立博物馆)山水图(个人藏)重要文化财四季山水图4幅(东京国立博物馆)四季山水团4幅(石桥美术馆)四季山水团卷(山水小卷)1卷(京都国立博物馆)仿高克恭山水图卷1卷(山口县立美术馆)仿夏珪夏景山水图(个人藏)仿夏珪冬景山水图(个人藏)仿李唐牧牛图(山口县立美术馆)仿李唐牧牛图(山口县立美术馆)仿梁楷黄初平图(京都国立博物馆)仿玉涧山水图(冈山县立美术馆)山水图(香雪美术馆)益田兼尧像(益田市立雪舟之乡记念馆)毘沙门天图(相国寺承天阁美术馆)花鸟图屏风(前田育德会)四季花鸟图屏风(东京国立博物馆)四季花鸟图屏风(京都国立博物馆)山水图(京都国立博物馆)山水...
· 茶与中国文化
常听到中国研究民族文化理论家的两句名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也有人提出异议,说不能概括全貌。我对理论这套玩意不是内行里手,对这种异议提不出什么异议,我反而觉得这两句话是有道理的,中国茶文化就是一个例证。茶原本不是姓茶,是姓荼、姓,是神农尝百草而得之,故先为药用。经过多少人的演化、改进,去粗取精,终于形成了茶。中国唐朝是茶文化的发端,期间不但有陆羽的《茶经》问世和禅宗"吃茶去"公案的诞生,中国茶还漂洋过海到达日本,这也为以后日本茶道的演进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这种说法可能和风行宋朝的"斗茶"有关,除此之外,在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也记载着宋代对茶之产地、茶季、采茶、蒸压、制造、品质鉴评等发展情况。在公元4-5世纪,中国茶最早传到了朝鲜(古高丽国)。到了明代嘉靖年间,中国茶文化知识开...
· 虎与中国文化
在中国,老虎被誉为“百兽之王”,不光是因为它额头的一个与生俱来的“王”字,更是因为它无比威猛、力量十足的形象使然。老虎起源于中国,因此很早就与中国人建立起一种密切的生存关系,使得国人从原始时代开始,就对老虎怀有一种崇拜的情结,尤其是在华南、东北这些中国虎曾经分布密集的地方。中华大地被认为是现代虎种的故乡。早在200万年前,被称之为“中华祖虎”的现代虎祖先,就生活在我们今天的这块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的变化和生存的要求,“中华祖虎”以中华故土为中心,带着它们的后裔,一路沿着河流与森林,向西北、东北方向迁徙,进入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形成了我国的东北虎(西伯利亚虎)和高加索虎(即里海虎,现已灭绝)等亚种。它们中的一部分沿南和西南方向进入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另一部分又进入印度尼西亚群岛,形成了我国的华南虎和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苏门答腊虎、爪哇虎(已灭绝)、巴厘虎(已灭绝)等亚种。由此不难看出...
· 画圣吴道子的作品与代表作
吴道子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被后人尊称为“画圣”,素有“吴带当风”的美誉,他的人物绘画更是“冠绝于世”。擅画佛道人物,远师南朝梁张僧繇,近学张孝师,笔迹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曾在长安、洛阳等地寺观作佛道宗教壁画三百馀间,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均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所绘人物,善用状如兰叶或蓴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使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喜以焦墨勾线,略加淡彩设色,又称“吴装”。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戴上“圣”的桂冠:一位是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一位是唐代杜甫,被誉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民间画塑匠人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
· 白雪与红玫
从前,一所孤僻的农舍里住着一位贫穷的寡妇。农舍的前面是座花园,花园里种着两株玫瑰,一株开白玫瑰,一株开红玫瑰。她有两个女儿,长得像两朵玫瑰,一个叫白雪,一个叫红玫。她俩生性善良,又活泼可爱,是世上再好没有的两个小孩了。只是白雪比红玫稍文静、温柔,红玫喜欢在田间草地上跳跃、摘花、抓蝴蝶,白雪则总呆在家中,帮助妈妈干家务活,或在空闲时朗读故事给妈妈听。她们俩姊妹情深,常一起出去,总是手拉着手。白雪总是说:“我们不要分开。”红玫则说:“只要我们活着,就不会分开。”然后母亲会加上一句:“有福同享,有难同担。”她们俩常常跑进森林,采摘红浆果吃。野兽从不伤害她们,只是亲热地走近她们身旁。小兔从她们手中啃吃着白菜叶,小鹿在她们身旁静静地吃着草,小马在她们身旁活泼乱跳,还有鸟儿坐在树干上,尽情地唱着它们才会的歌。她们也从来没遇到过什么灾难,如果她们在森林里停留太久,当夜幕降临后,她们便双双躺在苔藓上,依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