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面塑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5
转发:0
评论:0
中国面塑,中国面塑艺术中国面塑艺术发源于何时何地现难已确考。05年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

中国面塑艺术

       中国面塑艺术发源于何时何地现难已确考。05年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中发现了面制人俑。三国志中记载“孔明”南征渡芦江时用面粉捏制小人祭拜江神。相传曹州(今日菏泽)在尧舜时代常天灾人娲不断,人们用面捏成猪羊等动物来祭天求神。也有神话传说“姜之牙”依卖面为生时途遇大雨,用淋湿的面团捏成小人出手。早在汉代也有一些关于面塑的文字记载,总之中国面塑艺术有上千年的传承,可谓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上个世纪中期在菏泽穆李村发现了明末清初的面塑碑,记载穆李村面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在大多面塑的先辈们都承认从菏泽面塑艺人中学到了初步技巧。中国面塑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面塑可分为两大类,面馍、面人。面馍又分为花馍和供馍。花馍是在“馍”基础上增加造型和花鸟,(美观增加食欲,有时用于婚嫁);供馍(在馍上彩绘图案,加上花鸟人物,一般做为殡葬供品,不食用。),花馍主要流行于山东和山西部分地区,供馍主要在山东菏泽地区。

       面人:最早的面人是生面塑,捏一些小动物来代替鲜活的动物祭天拜神,。后来改成熟面塑又加上色彩更加美观,现在全国各地都有爱好和专业制做者,以山东、北京、上海为主,在上个世纪出现了捏面人大师级人物:山东的面人李(李俊兴)、北京的面人汤(汤志博)、上海的面人赵(赵阔明),三派各具特色。过去的面人是用纯面粉制做,不能保存,现在的面人以糯米面和小麦面为主加上防腐防裂的原料可长期保存。

       面人的特点是“文人的胸、武人的肚、老人的背、女人的腰。捏面人手法有:揉、搓、捏、捻、按,所用用工具有拔子、剪子、梳子和抹手油。

       山山东面人在传承中保持着古老的风味,粗扩、豪放,有“山东大面人”之称。北京面人在发展中以细致、精巧为主,有“北京小面人”之称。总之中国面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重视,现已进入院校,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2008、2、25  菏泽面塑传人 穆绪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文化—民间艺术—面塑
山西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点。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的本色相间。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面塑
面塑俗称面人。以面粉调色为泥,捏制而成。面塑早在清代就已经在中原地区流行,1949年后得到迅速发展。邢台市任县与石家庄市深泽县仍然保留着这一稀奇艺术形式。任县面塑代表人物为毛巧英,她师从北京著名艺人“面人汤”的亲传弟子李保春为师,在面塑艺术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在面料配方、着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研究。其作品特点是不退色、不变型、不皲裂,可以永久收藏。塑造内容广泛,包括各类历史人物、电视动画片人物、动物、花卉、鸟类,特别是对现场人物的捏塑有独到之处,模仿得惟妙惟肖,堪称一绝。深泽面塑代表人物为王亮,他首开民间面塑工艺系列先河,创造的草虫作品有千余件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代表作品有“面塑蝈蝈”、“田园系列”等。
· 燕赵文化—民间艺术—面塑
面塑俗称面人。以面粉调色为泥,捏制而成。面塑早在清代就已经在中原地区流行,1949年后得到迅速发展。邢台市任县与石家庄市深泽县仍然保留着这一稀奇艺术形式。任县面塑代表人物为毛巧英,她师从北京著名艺人“面人汤”的亲传弟子李保春为师,在面塑艺术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在面料配方、着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研究。其作品特点是不退色、不变型、不皲裂,可以永久收藏。塑造内容广泛,包括各类历史人物、电视动画片人物、动物、花卉、鸟类,特别是对现场人物的捏塑有独到之处,模仿得惟妙惟肖,堪称一绝。深泽面塑代表人物为王亮,他首开民间面塑工艺系列先河,创造的草虫作品有千余件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代表作品有“面塑蝈蝈”、“田园系列”等。
· 乔氏面塑:乔氏非遗文化
面塑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制品,其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进各色颜料,捏成各种造型的手工艺制品,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乔氏面塑,是沁阳怀庆办事处水北关村乔氏家族自乔战魁老先生起,三代传承下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面塑技艺。民国初年,年轻的乔战魁就已经是全村有名的蒸馍好手,他不但自家蒸馍卖馍,逢年过节有钱人家串亲送礼也请他蒸馍,而无钱的虽请不起但也频频上门讨教。因为他不光面发的好,碱使的准,主要还是因为他的那双巧手能捏出许多花样来,面塑技艺也逐渐由简单的浮雕图样发展成为立体造型,这为他从“面花”到“面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走街串巷捏杂面人过程中,乔战魁多方面吸收艺术营养,其“面塑人”题材逐渐广泛,手法不断成熟。之后,面塑技艺传给了其子乔廷运,乔廷运除继承其父乔战魁的娴熟技艺外,还扩大面塑的形象取材,塑造了众多世人熟知的历史人物和戏曲人物等,逐渐受到了省内外各届人士的好评及面塑爱好者的青...
· 沈阳于氏面塑技艺惊艳中外媒体
“太漂亮了”“太不可思议了”来自俄罗斯的记者面对眼前栩栩如生的面塑人像止不住赞叹。8月28日,由辽宁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的“中外媒体看辽宁”活动走进于氏面人制作,媒体团刚刚抵达,便被眼前形态各异、琳琅满目的面人深深吸引。捏面人,又叫捏塑,捏巧,或曰面塑。古代,逢年过节,民间流传用面粉捏成各种人物和动物,以求吉纳福。明清时,出现了专门以此谋生的手艺人。“面人捏好了,一辈子就有饭吃了。”所以,这门手艺往往是世代相传。于启全便是出身于这样一个“面人世家”。据了解,沈阳于氏面人制作技艺已有百年历史,于启全是第四代传人。据他介绍,他捏制人物肖像已有20多年。于启全说,瞬间捕捉到一个人的特点需要天赋和灵性,“捏得像”诀窍不在于“形”,而在于“神韵”。作为一位“手疾眼快”的民间艺人,于启全表示,一般而言捏制人物头部仅需要10分钟,人物身体3~5分钟即可制作完成。他说捏制过程越快,越能把握自己对人物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