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三国戏浅探:三,京剧中的三国戏剧目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3
转发:0
评论:0
三国戏浅探:三,京剧中的三国戏剧目,   三国戏浅探:三,京剧中的三国戏剧目从我国的戏剧发展史来看,元明的杂剧、传奇

    三国戏浅探:三,京剧中的三国戏剧目

从我国的戏剧发展史来看,元明的杂剧、传奇无疑是个青春灿烂的时期。但到了以乾隆五十五年(1790)弘历八十岁生日,浙江盐务大臣征集了安徽的三庆班入京祝寿为标志的京剧(当时称皮黄剧)的产生后,中国的戏剧已逐渐地发展到了成熟光辉的时期。

京剧,从诞生以至成熟,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是我国历代京剧艺术家表演艺术高度凝炼的结晶。其影响所及不但遍于全国,而且自梅兰芳先生先后三次将京剧带出国门(1919年出国日本,1929年出国美国,1935年出国前苏联)演出,还震慑了世界剧坛。

我国的京剧剧目究竟有多少?至今尚无一个完整、精确的资料。据说,自道光、同治年间京剧兴起至现在的一百八十多年来,曾在舞台上演出过的京剧剧目,约有三千八百多出。当前(指80年代时)较为完好的京剧剧目目录书是中国戏曲研究所主编的,由陶君起编著的《京剧剧目初探》(以下简称《初探》)。

《初探》共录近代常演的京剧剧目一千三百七十三出(1980年再版),其中属于三国时期故事的有一百五十四出。除了《斩熊虎》、《起布问探》、白猿教刀》等十二出外,其余的都与《演义》有着直接或简接的关系。据我的一位好朋友,老艺人金倚萍先生提供的资料说,在道光初期的戏曲中,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京剧剧目并不多。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京剧形成后,三庆班出了个会编剧的卢胜奎,他把《演义》中一部分情节编了三十六本(一说四十本)连台本戏,即从《演义的三十一回刘表托孤、马越澶溪起,至五十一回孔明一气周瑜止。其中包括最为热闹、最为精彩的赤壁之战和曹操败走华容道。后又有萧长华老先生将其中的<舌战群儒>、<激权激瑜>、<临江会>、<群英会>、<横槊赋诗>、<借东风>、<火烧战船>、<华容道>等八出戏合编成《赤壁鏖战》。该剧男角行当齐全,文武皆备,冲突尖锐,场面又热闹,因此成为近代舞台上久演不衰的著名剧目。

又如红生(或称红净,演关公的)戏,早期亦只有《华容道》、《战长沙)等数出。后来有了擅演红生戏闻名的王鸿寿,才从徽剧中�刂补�来成为京剧红生戏的就有二十多出。

《初探》中所录的,还不是全部的三国戏剧目。据我所收集到的资料中,仅关于红生戏的剧目还有:

<走范阳>、<造刀投军>、<破黄巾>、<三许云阳>、<阅军教刀>、<黄河渡>、<郭家庄>、<收关平>、<查北河>、<雪地破羌兵>等;还有根据《平话》改编的有<教子观鱼>、<关公教女>、<青石山>等等。

《初探》中京剧三国戏的剧目和《演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如果我们把这些剧目按《演义》的回目次序排列起来,就会惊奇地发现,可以从《演义的第一回一直排到第一百一十九回(《演义》全书为百二十回)。假如我们从<桃园三结义>演起,依次演到<哭祖庙>、<一计害三贤>(姜维自杀,刘禅出降)为止的话,就可以完完整整地把一部《三国演义》形象地搬上了舞台。我们不妨可以将它称之为“三国演义系列京剧”。

  在《初探》中有十二出三国戏虽然在《演义》中没有直接出处,但却有简接的影响。有的是在《演义》的情节中穿插而成的;有的则是借用《演义》现过的人物敷衍出新!篇的。现举出几例略为说明:

《起布问探》。这出戏说的是吕布奉董卓之命抵�R诸侯,吕布整装待战时,听取探子报陈诸侯的一个片断。这出戏的情节也不见于《演义》,显然是编剧者在《演义》的第五回中“卓令吕布率领三万军、去关(虎牢关)前扎住大寨”以迎击诸侯前设想的一段小戏。

  这原是一出昆剧,武丑应工,现已列入京剧剧目。在这出戏中“探子”是主角,他须拿着“探旗”翻跌各种跟斗,而一任怎样翻滚,探旗要不�圆缓希�始终飘扬。演员须有极深的功底和难度较大的“绝活儿”方能胜任该角。据说这是当时著名昆丑杨鸣玉的拿手戏,而吕布在这出戏中反而成了个穿插些夹白,配合些身段的配角。这在大多是表现三国时代上层人物的三国戏中,有这么一出专门表现小人物的戏,倒确是难能可贵的(注1)。

  《白猿教刀》。这出戏演的是关羽在某次战斗中临阵不胜敌将,回阵后在睡梦中由白猿教以刀法,醒后再战,遂斩敌将。这一情节不见于《演义》,也不见于其他著作,想是作者杜�x的。这出戏很值得回味。试想:关羽是个能温酒斩华雄,“觑着这单刀会赛村社”,单刀匹骑过五关斩六将叱咤沙场的人物,居然还有那么个“敌将”使他不能取胜,须由白猿在梦中教了他刀法才能斩了敌将,这不是对“关帝圣君”的一个讽刺和蔑视视吗(注2)?

   《龙凤巾》。这出戏便是《演义》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战役中,穿插了一段关羽之子关索与孟获之女花蔓(原是髟下的曼,字库中没这个字)一段“马上姻缘”的故事。花蔓,《演义》中没这个人物,是编剧杜撰的,为充满了权谋、杀伐的三国戏插上了一朵浪漫之花。

        关于三国戏的探讨,原是有许多文章可做的。例如:三国戏中几个主要人物(刘、关、张及诸葛亮、曹操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及艺术效果和创作规律的探讨;《演义》与戏曲(包括各地方剧种)相互之间究竟有何内在联系?为什么经过那么多人的创作的三国戏,其人物的性格会如此统一,竟如出自一人之手?……等等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有待于专家们来深究的。我只是提供些资料,作一点“前沿侦察”,故名曰:三国戏浅探。

(全文完   原附有<京剧三国戏剧目与《三国演义》对照表>,因篇幅太长,此处从略)

注1,事有凑巧,82年我在省剧协工作时,适逢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来我市访问讲学。我受剧协委派每晚�@同王朝闻先生在省昆剧院小剧场观摩演出。竟于9月9晚演出剧目中正有<起布问探>,由省昆演员周小平饰演“探子”。其中【喜迁莺】、【行队子】等套曲,连唱带演,煞是精彩。

注2,<白猿教刀>,央视转播的95(?)年春节戏曲晚会上,由中国戏曲学院一位擅演红生戏的老教师演出了这出戏。演的是关羽战败后,疲惫又懊丧,便倚石而睡,于梦中由白猿教授关羽“拖刀”之刀法。醒后复又出战,终于斩杀敌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戏浅探:一,最早的三国戏剧目
三国戏浅探:一最早的三国戏剧目这里是我在为成都“三国文化国际研讨会”提供的一份有关三国戏的资料论著。现经摘编后,择其重要的资料和论点在此发表,以请专家的指教及供对戏剧史有兴趣的朋友参阅。目的是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对三国戏作一番“深探”。顺便声明:若要引用或转载此资料者,请先征得作者本人同意。一最早的三国戏剧目东汉末年,魏、吴、蜀相持了一个世纪之争的历史对戏剧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由三国故事编成的剧目,对我国戏剧史和演出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三国故事的写定本是元・至治年间(1321―1323)的建安(今福建建瓯)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国志评话》。而三国戏的剧目,却早在一百多年前金时就有了。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三国戏剧目见于陶九成的《辍耕录》所载院本名目中的五种:《赤壁鏖战》、《剌董卓》(诸杂大小院本);《襄阳会》、《大刘备》、《骂�尾肌罚ㄋ┐ぱ薅危�。《辍耕录》所载的院本名目、清人姚�y在...
· 三国戏浅探:二,元明杂剧、传奇中的三国戏剧目
三国戏浅探:二,元明杂剧、传奇中的三国戏剧目何磊同志在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所写的<前言>中说到,“金院本、元杂剧也常常搬演三国故事,现今留有的剧目就有四十多种,剧本一、二十种”。但根据现有留存下来的资料统计,远不止这个数字。那么,在《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成书前后除前面说到的五种金院本外,元、明乃至清时在杂剧、传奇等的戏曲作品中表现三国故事的剧目究竟有多少呢?这里,只有根据我所能掌握到的资料,作一统计:1,�氏《录鬼簿》录有三国戏的剧目计有十五种:<关张双赴西蜀梦>、<关大王单刀会>(关汉卿);<刘襄阳会>、<周瑜谒鲁肃>(高文秀);<曹子建七步成章>(王实甫);<虎牢关战吕布>(武汉臣);<司马昭复夺受禅台>(李寿卿);<七星坛诸葛亮祭风><诸葛亮秋风五...
· “三国戏”与《三国演义》的传播
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并刊行之后,“三国戏”主要以小说为改编蓝本,人物与情节都与小说极为接近,特别是通过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三国戏”中的人物形象给接受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都对三国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戏”与小说文本毕竟存在着不少差距,尤其是全书的整体结构与某些细节难以如实表现,因而对《三国演义》的文本传播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小说的文本传播与“三国戏”同步发展,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关键词】三国戏三国演义传播早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之前,金院本和元杂剧中就有许多“三国戏”,并成为小说最后成书的来源之一。在小说成书之后,“三国戏”不断丰富发展,对《三国演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截止到《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视为“三国戏”)播放的20世纪90年代,可以这样说,没有读过小说文本的人大有人在,但没有看过或听过“三国戏”的人却...
· “三国戏”与《三国演义》的传播
【内容提要】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并刊行之后,“三国戏”主要以小说为改编蓝本,人物与情节都与小说极为接近,特别是通过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三国戏”中的人物形象给接受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都对三国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戏”与小说文本毕竟存在着不少差距,尤其是全书的整体结构与某些细节难以如实表现,因而对《三国演义》的文本传播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小说的文本传播与“三国戏”同步发展,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关键词】三国戏三国演义传播早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之前,金院本和元杂剧中就有许多“三国戏”,并成为小说最后成书的来源之一。在小说成书之后,“三国戏”不断丰富发展,对《三国演义》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截止到《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视为“三国戏”)播放的20世纪90年代,可以这样说,没有读过小说文本的人大有人在,但没有看过或听过“三...
· 论《三国演义》写战的“戏”笔
《三国演义》堪称我国古代描写战争最出色的作品。罗贯中写战事,不仅能表现出战争的规模和气势,而且极富情趣,使人能于紧张之中见轻快,于严肃之中见幽默,于激烈之中见诗情。罗贯中写战争的这种重要特点,笔者以为可以用一个“戏”字来概括。它反映“了作者对战争描写艺术的独特追求,对小说艺术性认识的美学底蕴。《辞海》对“戏”字的解释有四种:1、游戏;2、嘲弄,调笑,逗趣;3、歌舞、杂技等的表演;4、姓。《辞源》的解释是:l、角力;2、开玩笑,嘲弄;3、游戏,逗乐;4、歌舞杂技;5、姓。显然“戏”的主要含义为游戏、逗趣和歌舞杂技的戏剧性表演。因之,以“戏”字来涵盖《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的情趣性特点是不会失之太偏的。早在东汉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就诠释曰:“戏,三军之偏也”,清段玉裁注:“偏,旗也。”可见“戏”的原始意义即与争战有关;当代大学者钱钟书依据多种资料,对“戏”与“战”的关系作了精辟有趣的阐述。《管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