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与僧论缘
再临武夷山,以高山流水为伴,与和风鸣禽结邻,扬篙逐流,歌随风飘。红日西沉,意犹未尽,有君提议游永乐禅寺,并曰,虽寺小而僧众不广,却不乏学问之人。众人欣然响应。
车蛇行山间,忽登高而临深谷,忽穿谷而溅流泉。过一山坳,辗转寻访而至。
古寺似一农家,于明永乐年间由成祖敕令建造,故名。原寺不大,但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俱全,后毁于火,仅存几间平房。寺极小,僧人居然二十多位。
接待吾等的泽道方丈望去仅三十出头,中等身材,眉目清秀。他很健谈,从永乐禅寺的历史到佛学,从佛教到佛教与其他宗教之别,滔滔不绝。谈到兴致处,泽道感曰:“你我此谈真有缘分!”
吾曰:“说到缘分,吾有一言。因果间有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为何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雨落于旱地乃天降甘霖,于涝地则成雪上加霜!”
泽道曰:“有因还得有缘,因缘俱备,方能有果。”
“缘不也是因么?”
“因缘有联系,均有原因之意,但又有别,因为根,缘为由。”
“可否说因是内因,缘是外因?”
“我们不这样称,可含义接近。”
吾曰:“吾只想请教如何认识缘,今人讲缘分的太多了!”
“施主定然胸怀智慧之学。能否你说一,我说二?”
吾曰:“那在下就斗胆了。缘者首为机缘,时机巧合。今日吾等来访,正巧法师也在,岂非缘分?”
“是矣!今你我虽都在此山,但若你过山前,我经山后,仍不得见。欲见,有机缘还得有‘空’缘,时空俱备。”
“善哉!确需时间、空间巧合,方能有缘相见。”吾曰,“今日得见法师,若擦肩而过,还算不得真缘分。你我见面,又都欲谈佛论禅,才是真有缘。”
“此可称‘事缘’,有共同事情或话题。”泽道曰,“你我虽欲谈佛论禅,但若话不投机,还算有缘么?最要紧是‘心缘’,心有灵犀。”
“妙!”诸君情不自禁。
天色已暗,吾等告辞。泽道甚悦,连说“缘分不浅”。临别赠吾一护身符,上有他题的一偈: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泽道于书法颇有造诣!吾边赞叹边曰:“有深意!虚虚实实,大相无形;动动静静,在乎一心。”
泽道闻言曰:“施主慧根不浅,若出家定是高僧!”
吾笑曰:“在下略知皮毛耳!再说吾妻儿一堂,其乐融融。成高僧,此生无缘了!”
回程中,诸君仍在谈缘分,从婚姻、工作、仕途到处世、修养、为人,皆以为缘相当于常说的“外因”。吾以为,因、缘、报应等乃佛家概念,虽与内因、外因、结果相似而可通,却无法完全对应。
是夜,忖思日间与泽道论缘,似有所悟。
缘非天降,不能坐等。世人常视缘为冥冥中所定,不得希求,只能随缘。吾以为不然。试问,若吾等不游永乐禅寺,哪来与泽道之“缘”?四海为家,方能他乡遇故知!撒网湖塘,或可有缘大鱼;而缘木求鱼,终将与鱼无缘。常有人感叹“没有机遇”。吾以为,即使“因、果”间,也需“缘”才能形成“报应”。一粒种子,若无缘落于潮土,则不能发芽开花结果。机遇需创造,条件需创造。虽并非一切条件、机遇都可创造,但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机遇,才有可能获得机遇。若坐叹“命运不济”,机遇不会应叹息而至,命运不会在坐等中改变。
因、缘不可分,缘常有赖于因。此次访永乐禅寺,若吾等无求知欲,就不会有谈佛论禅的“事缘”;若对佛学、佛教一无所知,何来“心缘”?而求知欲与知识积累,就不属缘而属“因”了。内因会对外因产生影响,求知欲、想做事与事缘有关,知识积累影响心有灵犀,却是这次才悟到的。歌唱得好,唱的机会就比他人多;机会越多,唱功越能提高。所谓“马泰效应”,可见内因对外因(缘)的影响。
缘更偏爱内具“慧根”者,机遇宠爱内具“才德”者。欲求诸外,宜先求诸内;想改变命运,应先改变对命运与机遇的消极等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