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试论麦积山第127窟为乙弗后功德窟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20
转发:0
评论:0
试论麦积山第127窟为乙弗后功德窟,考察麦积山北朝石窟,其中有一件历史事件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那就是西魏文帝文皇后

考察麦积山北朝石窟,其中有一件历史事件是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那就是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后在麦积山的活动,及其在麦积山北朝石窟艺术中的表现与影响。对于这一问题此前学者较多谈到的有乙弗后在麦积山的墓窟第43窟的问题,其它则较少论及,因此本文意欲就这一问题略作讨论,以求同好。

首先让我们对与乙弗后相关之历史作一交代。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一・后妃上》有记: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河南洛阳人也。其先世为吐谷浑渠帅,居青海,号青海王。凉州平,后之高祖莫环拥部落入附,拜定州刺史,封西平公。自莫环后,三世尚公主,女乃多为王妃,甚见贵重。父瑗,仪同三司、兖州刺史。母淮阳长公主,孝文之第四女也。后美容仪,少言笑,年数岁,父母异之,指示诸亲曰:“生女何妨也,若此者,实胜男。”年十六,文帝纳为妃。及帝即位,以大统元年册为皇后。后性好节俭,蔬食故衣,珠玉罗绮绝于服玩。又仁恕不为嫉妒之心,帝益重之。生男女十二人,多早夭,唯太子及武都王戊存焉。

时新都关中,务欲东讨,蠕蠕寇边,未遑北伐,故帝结婚以抚之;于是更纳悼后,命后逊居别宫,出家为尼。悼后犹猜忌,复徙后居秦州,依子秦州刺史武都王。帝虽限大计,恩好不忘,后密令养发,有追还之意。然事秘禁,外无知者。

六年春,蠕蠕举国渡河,前驱已过夏,颇有言虏为悼后之故兴此役。帝曰:“岂有百万之众为一女子举也?虽然,致此物论,朕亦何颜以见将帅邪!”乃遣中常侍曹宠  手敕令后自尽。后奉敕,挥泪谓宠曰:“愿至尊享千万岁,天下康宁,死无恨也。”因命武都王前,与之决。遗语皇太子,辞皆凄怆,因恸哭久之;侍御咸垂涕失声,莫能仰视。召僧设供,令侍婢数十人出家,手为落发,事毕,乃入室,引被自覆而崩,年三十一。凿麦积崖为龛而葬,神柩将入,有二丛云先入龛内,顷之一灭一出,后号寂陵。及文帝山陵毕,手书云,万岁后欲令后配飨,公卿乃议追谥曰文皇后,  于太庙。废帝时,合葬于永陵。

由此我们知道,乙弗后在大统六年由于政治的需要而被赐死于秦州,并“凿麦积崖为龛而葬”,这一重要的历史记载,为我们研究乙弗后与麦积山西魏洞窟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信息与线索。作为当时西魏皇帝的前妃,更何况文帝对乙弗后“恩爱不忘”,所作所为均为不得已而为之;加之乙弗后又为当时太子之生母,也是秦州刺史武都王戊的的母亲。因此乙弗后死后不是葬于其它地方,而要在麦积崖凿窟龛为墓;同时也不按中古传统习俗,却要以佛教的方式为乙弗后按排后事,这些均与乙弗后的身份地位有背之意。唯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的是乙弗后“出家为尼”,但毕竟她是不同于一般的尼僧的。因此这一特殊的事件,似乎表明乙弗后到达秦州后,虽然主要是“依子秦州刺史武都王”,但她主要的活动应是在麦积山。麦积山石窟位于第4窟上层转角崖面上现保存下来的系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阎桂才所记铭刻可知“始建于姚秦,成于元魏”[1],另据宋嘉定十五年(1222)《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碑》和明崇祯十五年九月十五日庚午举人姚隆运撰《麦积山开除常住地粮碑》也有同样之记载[2],另外《高僧传・玄高传》可知玄高曾“杖策西秦,隐居麦积山。山学百人,崇其义训,禀其禅道。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秦地高僧隐在此。与高相会,以同业友善。”[3]玄高入麦积山是在西秦建弘五年(422)前后[4],由此均表明在西魏之时麦积山石窟早已开凿,且应是相当之兴盛,有石窟,有寺院,又是当时中国北方的一处禅学基地。另外从麦积山现存的石窟也知道,北魏时期在麦积山兴建了大量的石窟,这一时期也是麦积山石窟兴建的一个高潮[5]。因此发展到西魏时代,麦积山必当是秦州地区的佛教中心,有着大量的寺院和僧人活动于此,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活动十分兴盛,反映在现存石窟及大量的精美彩塑艺术当中。正因为如此乙弗后在来秦州后,以女尼的身份,特别是作为当地父母官的秦州刺史武都王戊,在朝廷的按排下,便把乙弗后按置于作为天水秦州地区佛教中心和“秦地林泉之寇”麦积山,这种按排应是极其适合当时乙弗后在遭受一连串打击与不公正待遇后郁闷心情的疗养。

毫无疑问,乙弗后在麦积山的活动对麦积山石窟有着重要的影响,正如李西民先生所认为的那样:“这个事件不能不说是轰动朝野和麦积山的大事,朝廷地方官吏争相在此营窟造像,京师高手参预造像也更有可能”,而且认为麦积山第135窟应是纪念乙弗后的洞窟,同时也提到了现位于麦积山寺院东侧松涛岭山腰与东崖相对应的一些石窟可能为乙弗后坐禅洞窟。[6]虽然我们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麦积山有更多的洞窟是与这一事件密切相关,但我们认为这种事实存在的可能性极大。

阎文儒先生是对麦积山石窟进行较早和较系统研究的专家学者,他曾敏锐地指出:“既然乙弗氏出家居秦州,死前又令侍婢数十人出家,手为落发,死后又葬于麦积山中,那么乙弗氏为尼可能居住在麦积山的寺院内,而秦州刺史武都王,就完全可能因为他母亲在这里,就大事凿窟和修建佛阁了。”阎先生并因此而认为现残存的北宋《瑞应寺再葬佛舍利记》中所记“昔西魏大统元年再修崖阁,重兴寺宇”之事,就很有可能与乙弗后的这一历史有关。[7]其后,金维诺先生在研究麦积山127窟时,通过对洞窟时代,洞窟规模,“壁画七佛之侍从中有落发女尼形象”,洞窟壁画之内容与特色,结合西魏文皇后乙弗氏的历史,也曾十分敏锐地指出:“所以此窟似是武都王元戊为母乙弗后建造之功德窟”[8]。金先生提出这一问题,但由于题材所限先生并没有对此展开论述,只作了一个大概的推断,因此这一问题便成了一个历史悬案,其后鲜有响应。

鉴于乙弗后在麦积山活动的事实,作为合理的推测,她在麦积山是有相应的功德窟的,否则是与她的特殊身份地位并社会关系,还有她在麦积山石窟的活动不相对应。她在目睹此前或当时其它一般人们在麦积山发心造窟,而竟可以无动于衷,肯定是与历史不相一致的,也与情与理不合。因此我们认为金维诺先生对这一问题作出的推断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同时经过详细的考察研究,我们也认为金先生有关麦积山127窟为武都王戊为其母乙弗后所建功德窟的论断是极有可能的。在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127窟作为乙弗后功德窟是本文的主要任务与中心思想。

乙弗后是大统元年册封为皇后,至大统六年三十一岁时赐死,其间又先在关中长安,后才入秦州,因此她在麦积山的活动也至多不过四五年而已,时间有限,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建成符合她身份地位的一所较为大型的洞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极有可能她发心建窟,但是并没有在她死前完全建成,后由其子武都王戊续建而成。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她所建功德窟为一中小型洞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已无从考证。127窟作为乙弗后的功德窟,即使是她生前有过经营,但主要的工作是在她死后由其子武都王戊完成,或者说就如金维诺先生所论,127窟本身便是武都王戊在乙弗后死后为其母所建功德窟,而且后一种可能性更大。不管怎样,我们可以认为127窟基本是由武都王戊主持营建而成的,他才是洞窟实际上的赞助人、功德主,乙弗后是名义上的功德主。

麦积山第127窟位于西崖上部窟龛群的最高处东上角,旁邻西魏第123窟,是麦积山石窟中并不多见的一所大型洞窟,有一较长的甬道,主室为录顶长方形窟,三壁凿龛,高4.00、宽8.00、深4.00米(图)。为西魏时代所建洞窟。洞窟内三面有造像:正壁龛内为一石雕结跏趺坐佛一尊,左右两侧为石雕胁侍菩萨各一尊,佛项光中央为一大朵莲花,左右两侧为相向而飞的浮雕伎乐天各六身,构成项光的外周装饰;又在佛的背光两侧浮雕弟子二身、供养天四身、供养人四身。左壁龛内泥塑结跏趺坐佛一尊,左右两侧各塑供养菩萨各一尊。右壁龛内也同为泥塑结跏趺坐佛一尊,左右各塑胁侍菩萨一尊。另外在窟中正后有晚期宋时加塑的结跏趺坐佛一尊和左右的胁侍菩萨各一尊(这一点非本文所论,仅此提及)。

第127窟是麦积山石窟保存有最为丰富和最为精美壁画的洞窟之一。窟顶藻井正中画帝释天与帝释天妃,左右坡分别画萨垂太子舍身饲虎,正坡画未知名本生故事图,前坡画炎子本生。正壁上画有涅般经变一铺,左壁上画维摩诘经变一铺,右壁上画西方净土变一铺,前壁上画七佛,门两侧画十恶十善图。门右侧下角画战骑图。

对于麦积山第127窟,1953年中央文化部天水麦积山石窟勘察团初步定为“魏晚期”即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洞窟[9],其后在阎文儒先生主编《麦积山石窟》中定为北魏晚期洞窟[10]。董玉祥先生在进行麦积山石窟分期研究时,定127窟为北魏最后一期洞窟[11]。李西民先生定为北魏洞窟[12]。在大型图录《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中无论是在由蒋毅明、李西民、张宝玺、黄文昆编写的图版说明还是后附由李西民、蒋毅明整理的《麦积山石窟内容总录》中均定为西魏时期洞窟[13],著名的美术史家金维诺先生明确指出127窟为西魏初年窟,并通过实地的考察,以考古学层位与打破关系进行比对,指出由于有题记的北魏晚期洞窟120窟与北魏洞窟121窟二小窟分别被127窟打破的情况,得出可信的结论。[14]张宝玺先生在进行麦积山石窟壁画研究时,把127窟界定在北魏晚期至西魏之间。[15]傅熹年先生在进行麦积山石窟建筑研究时认为127窟是西魏时期洞窟。[16]项一峰在《麦积山西崖西上区石窟内容总录》中定127窟为北魏时期洞窟[17],相同的观点也反映在他的相关研究当中[18]。近年张宝玺先生在有关论著中再次确认了麦积山127窟为北魏至西魏时期洞窟,且明确标明是“六世纪中”[19]。

综观学者们的研究和观点,基本一致认为127窟为西魏时期洞窟,部分以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的界定,应是受当初中央文化部勘察团的影响,其实当初的断代也只是个初步与大概,由于受时间与认识的限制,是可以理解的。而结合金维诺先生详实的研究,以及董玉祥先生的科学分期,还有以上其它学者们的近于一致的意见,我们认为把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定为西魏时期所建洞窟,是可以成立的,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麦积山石窟
保存情况因地震破坏,石窟被分隔为东崖和西崖。东崖长53米,洞窟分布高度在0米至37米之间;西崖长63米,洞窟分布高度在10米至47米之间。两崖总面积合计超过3000平方米。现存各代洞窟198个,编号分别为1号至196号、217号、218号。东崖57窟,西崖141窟。现存雕像、塑像共12182身,包括泥塑7866身(圆塑953身、浮塑4342身、影塑2571身)、石雕3995身、石胎泥塑312身、木雕9身。另有壁画1065.2平方米,石碑18座,题记222处。历史麦积山石窟的创建年代为十六国的后秦,此后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相继开采,唐、五代、宋、元、明、清又加重修;70%以上的石窟为北朝时期的作品。明代之后,麦积山石窟一度湮没无闻。1940年,天水人冯国瑞在整理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得到了大量麦积山的资料,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1年,冯国瑞邀游人共登麦积山,对石窟做了第一次实地调查。...
· 冯国瑞与麦积山石窟
去年10月25日,是陇上文化名人、天水籍学者冯国瑞先生诞辰100周年。冯先生早年就读于东北大学,后考入北平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文学院),师承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冯先生博学多才,著述丰硕,在文学、历史、考古、训诂、书法、诗词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研究成果。尤其是他第一个实地考察、考证、挖掘、研究并推介了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为陇上“石窟走廊”显扬于世作出了开拓性贡献。1940年,冯先生自重庆归故里,潜心研究地方文献,发现了麦积山研究的些许资料。遂于1941年农历四月八庙会之际,邀友赴麦积山实地勘察,后写成《麦积山石窟志》一书,刊印后流传海内,引起学界关注。《大公报》《益世报》《燕京学报》等报刊专题报道,《说文月刊》全文登载。此后,个别书目及外文译本渐有麦积山和山志的介绍。一批批名流学者陆续入山勘察、观光、绘画,麦积山石窟从此名扬于世。为了保护麦积山石窟,冯先生几上...
· 麦积山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西北甘肃天水东南45公里的山中,高150多米,据历史文献记载,麦积山石窟于后秦(约为公元前三世纪)时开始开凿,此后陆续在30米和70米高的悬崖上开凿佛像。(图:麦积山石窟外景)(图: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后龛主佛背光飞天)这些佛窟层层相迭,上下错落,很有气势。麦积山石窟现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代洞窟194个泥塑像、石雕像7000余身,壁画1300平方米。洞窟中有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雕塑,极富生活情趣。有端庄的佛,侧侍的菩萨、弟子,有的低眉念经,有的交头接耳,有的眉开眼笑,有的还向人招手致意,此外,还有虔诚的少年和天真的儿童形象。从高约16米的阿弥陀佛,到10余厘米高的雕塑,都精巧细腻,栩栩如生。许多塑像把神人格化,生活气息浓厚,令人感到亲切。这些雕塑对研究中国的佛教史、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都提供了重要的实证。由于麦积山洞窟隐蔽在深僻的...
· 麦积山石窟与云冈石窟中的飞天
佛教石窟寺中的飞天,从艺术形式上来讲,主要有绘画、泥塑、石刻、石雕、铜刻、铜雕几大类(种),由于受华夏民族固有的文化思想、审美意识的影响,自敦煌至麦积山、云冈、龙门等石窟中的飞天表现出不同的造型特征,整个过程是继承由西域演变而来的、美化了的飞天的某些特点,再逐步演变成具有独特的汉民族化飞天(或称中国化飞天)。麦积山石窟处于中国佛教向内陆发展的中心地带,拥有“薄肉塑飞天”等独具特色的多种创作手法以及深厚的世俗化倾向。云冈石窟则更多地受到地域性的造像材料与社会政治的影响,早、中、晚几个时期呈现出从重教修禅的宗教思想向中国化演变的过程。通过图像学与社会学的方法,从材料、造型、时代、原因等几个方面对麦积山、云冈石窟中的飞天造像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既可以丰富对于中国石窟造像从西域向内地发展的认识,也可以对不同社会因素造成的各自飞天造型的独特样式加深了解。
· 浅析天水麦积山石窟特色和历史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麦积山石窟塑像的大小与真人相若,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泼,形态栩栩如生,被誉为“东方塑像馆”。在天水附近的武山尚有拉梢寺石窟,位于绝壁上的浮雕大佛高约六十公尺,远观尤觉雄伟。麦积山洞窟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各洞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