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浅谈陕北民间石窟造像艺术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23
转发:0
评论:0
浅谈陕北民间石窟造像艺术,陕北石雕源远流长,其写意的造型,流畅的线条自成一体。在中国石雕艺术中占有独特位置

陕北石雕源远流长,其写意的造型,流畅的线条自成一体。在中国石雕艺术中占有独特位置。

目前发现的陕北最早的石雕是1981年出土于延川县延水关镇王家塬村的一枚带肩石斧,造型对称,加工精细,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另有洛川县石泉乡东村出土的煤矸石环,同样体现出较完美的构思和高明的雕造技法。这两件石刻作品都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遗物,距今约3500-5000年。

汉代墓葬中的画像石,是陕北石雕艺术发展最高峰险段的作品。它们绝大多数用线刻手法表现,也有浅浮雕形式的,造型拙朴,线条洗练简洁又灵活多变。表现的内容也丰富多样。有传说中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像及金鸡等;有反映农业生产的二牛抬扛的牛耕图和反映草原牧民生活的场面;也有贵族生活的饮宴、疱厨、出行等场景。这些汉代画像石作品,大多出土于绥德,米脂等县,已引起了中国美术界的高度重视。

而唐宋时期的陕北石雕主要转入佛像雕造。有圆雕、镂空、浅滔雕等。在陕北众多的石窟寺造像中,子长县的钟山寺石窟,富县的石泓寺石窟,延安的清凉山石窟、黄陵县的双龙寺石窟都是佼佼佼者。其中钟山石窟已被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明、清时期,陕北石雕出现了许多道教造像石窟,石刻造型比例适中,细部写实,注重现表人的体态。延长县七里村河对岸岩壁间的道教石窟,就该说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近现代陕北石雕,主要分为纪念性、装饰性两类。纪念性石雕主要雕造在陵园、集镇街头,如志丹陵的刘志丹雕像,各县烈士陵园的纪念塔、纪念碑等;还有延安大桥头的小八路群雕,万花山的木兰雕像、民俗文化村的石刻群等。装饰性的石雕较多,其代表性作品有绥德无定河大桥的石狮、西安草滩金龙酒的石龙等均出自陕北石雕工匠之手。不仅如此,陕北许多石雕艺术品不走出国门,迈入国际市场。

陕北民间石雕艺术尽管有悠久的历史,但还保存至今的艺术作品为数不多。能较全面反映陕北民间石雕艺人的创作灵感和技艺的,当属散见于陕各地的唐宋及其以后的众多佛教、道教的石窟寺造像。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文物工作中,出于对石刻艺术的偏爱,走遍了陕北瑞存的主要石窟,寺庙,搜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本文依据有关佛教文献和陕北石窟、寺庙内现存的石雕艺术作品,对其雕造根据、技法及内容做一简述。

一、佛像造像的依据

佛。高肉髻与发,与一般人的髻与发不同,据《方广大庄严经》卷三所记:太子三十二相是:一者顶有肉髻,二者螺发右旋,其色青绀”。《佛本行集经》卷十《相师占看品下》中说:“大王,是童子,头其上肉髻,犹如山顶”。在佛像顶上,造出如山顶状的高肉髻,佛发又多是右旋,后来又作螺形。

佛的鼻、目、耳,也是极为端正,非一般人所能比。据《佛说观佛三味海经》、《观相品》记:“如来鼻高修而且直,当于面门,如来鼻端如鹰王嘴,鼻孔流光,上下灌注,二眉,形如月初,卷生诸毛,稀稠得所,随目形转,如来眼睫,施生七毛,轮廓众相。

自毫相。是佛像中一种特殊形象,在两眉之间,鼻的上面。《佛本行集经》卷十《相师占看品》中说:“眉间毫相,”右旋宛转,具足柔软,清净光鲜。《方广大庄严经》卷三中记佛三十二,大人相的白毫相是:“眉间毫相,白如珂雪。”

佛座。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方座,左右有二狮子的狮子座,一是有仰覆莲化的莲化座。据《大智度论》中解释:“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亦名狮子座。复次王呼健人,亦名人狮子,人称国王,亦名人师子。又如狮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能师子。唐一行也曾经解释到:“如来以菩萨为狮子座。释论云:“譬如狮子众兽中,独步以无畏,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除术无畏,故名人师子。唐一行也曾经解释:“如来以菩萨身为狮子座。释论云:譬如狮子众兽中,独步以无畏,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狮子座。”不过这样的狮了座,诸 天主也是可以用。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三界篇奏请部》引《立世阿毗昙论》云:“时帝释天将诸天众,欲园游戏,至善法堂。诸开围绕恭敬人园,善法堂内中柱了边有狮子座,帝释升座,左右二边各十六天五行列而座。”狮子座,不是一般人所能坐的,只有国王,天主、或佛才有资格坐。

关于莲花座,《大智度论》中说:问曰:诸床可坐,何必莲华?答曰:床为世界白衣坐法。又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今花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花香净大者;人中莲华大不过尺,漫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达多池中莲华,大如车盖,天上宝莲化,复大拉此,是则可容结跏跌坐。佛所坐华复胜于此百知万倍,又如此华台,严净香妙可坐……,佛,或名法轮,或名梵轮。是梵天王坐莲花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坐,说六波罗密闻此法者,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堤。

须弥座。佛经中说:佛座称如须弥山,或胜过须弥山。《佛说观佛三味海经》卷七《四威仪品》中说:“是时佛身表里俱净,过于净妙,胜琉璃珠。于佛身内有狮子座,一一狮子座,如须弥山 ,一一座上,有一如来。”宋代大建筑家李诫《营造法式》须弥座条中指出:“须弥座就是莲花座,第五层博为“合莲博”,第七层为“仰莲博”。在宋时,有人把佛称为须弥座,李诫所记的须称座,其实就是莲座或狮子座。因此,佛座正真的名称是莲座或狮子座,不是什么须弥座。

佛坐的姿势。

1、结跏趺座,也叫作金刚跏趺坐,是最稳的种坐,坐姿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先后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左股,此即左舞右,左手亦在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跌之一,各为吉祥,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法轮。

2、菩萨跏跌从。也叫关结跏跌坐。清代人,工希查布的《造像量度续续补》中说:“左股一置右足而左足入于右股下,谓之菩萨跏跌。”此姿为石窟最常用的坐势。

3、莲化跏跌坐。是交脚的坐势。工希查布说:“两足少展而足胫左上右下,相交于二膝下者,谓之莲花跏跌。”

4、善跏跌坐。是两足下垂的形象,工希查布又说:“坐高座而两足下伸者,谓之善跏跌坐。”

立佛像与足下所踏之莲花。立佛像是释迦游化时和乞食的形象。佛足踏莲花的根据;唐道世的《法苑珠林》引《大悲经》说:“佛告阿难,汝观如来在路行时,能领大地,高处令下,下处令高,高下诸处,悉得平正;如来过后地辄还复……一切丘陵、坑、屏厕臭秽丛林、瓦砾皆悉扫除,平整清净,馨香芬烈,众华布地。如来足履,踏上而过。众花之中,莲花最为清净,柔软,所以佛不仅有莲座,而且有佛的脚,也踏着莲花。

佛光。是石窟造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论中说,佛的各部分都能放光。佛教认为佛光是有益有人的。《大智度论》中说:“佛人三昧……从其足下,千辐轮相,放六百千万亿种种色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无数如恒沙等。诸佛世界,皆令大明”,又说,“佛放光明,满之千大千大世界,三千大世界,遍至下方,能令一切闻法得度,以是为异。”因此,造佛像,不能不造佛光。佛光分身光、项光两种。

1、身光。又叫“常光”,“适意光”,“大光”。《大智度论》卷八解释说:“问曰,今以复放常光而照千方?”去何为常光?答曰:“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菩萨生便有此,是三十二相之一,种类丈光相,佛光能照十方,何又是常光一丈,而不是更大的光呢?”《大智度论》中又说:“於五浊世,为众生少德,小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今众生薄福钝,目不堪其明,如人见天身,眼侧失明,以光盛微故,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为之现无量光明。故佛像背后要造出舟形的身光。

2、项光,又叫圆光。《佛说观佛三味海经,观相品》卷三中说:“如来颈相,缺瓮骨满相,臆德字相,万字印相,是众字间,出生圆光……於佛园光,了了如画,如镜见面,如是众相,名为园光。围绕货颈,上亦一寻,下亦一寻,左亦一寻,右亦一寻,足满八尺……此光起时,佛内髻骨及佛头中,一切妙相皆悉映现。满足面相,光明可爱,人天净国,报得妙华,不得为譬。佛面光明,益更明显,佛颈、佛胸以及臂,胜前数倍,光更明显。”

华盖。是敬佛的一种表现。《妙法莲花经玄赞》二本未(大正藏卷三四685页):“西域暑热,人多持盖,以花饰之,名为花盖。”“昔佛在世,与诸比丘阿难,从郁卑罗延国村落时,天盛热,无有阴凉,有放羊人见佛涉热,即起净心,编草作盖,用覆佛上游,随佛行去,去羊大远,放盖掷地,还趣羊边。佛笑告阿难言:此放羊人以恭敬心,而心草盖用覆佛上,以此功德,十三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间,生尊贵象。快乐无极,常有自然七宝之盖,而在上,意十三劫,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各阿耨婆达。”

二、佛像的种类

1、四方佛与七佛。四方佛,根据《金光明经》,在《金光明经序品》中说:“是金光明诸经之王,如是经典,常为四方四佛世尊之所护持。东方阿众,南方宝相,西方无量寿,北方微妙声……。”《佛说三昧海经》卷九《本行品》中也说:“东方有国,国名妙喜,彼土有佛,号曰阿众,南方有国,国名欢喜,佛号宝相,西方有国,国名极乐,佛号无量寿,北方有国,国名莲花华庄严,佛号微妙声。”唐智凯把四面佛光比喻为四谛,他在《金光明经文句》卷一中说:“四方四佛护护声,四方者四门也,四佛者,四门果上觉佛也……四方是四谛智(苦、集、灭、道)……观东方集谛,常非常,非无常不动,故名阿众,观南方苦谛,乐无去无来,法性实相,实相尊贵,故名宝相;观西方道谛,毕竟清净,法性寿命虚空等,故名无量寿;观北方灭谛,永寂我八密藏,故名微妙声。”唐智凯把四面佛比喻为四谛,他在《金光明经文句》卷一中说:“四方四佛护护声,四方者四门也,四佛者,四门果上觉佛也……四方是四谛智(苦、集、灭、道)……观东方集谛,常非常,非无常不动,故名阿众;观南方苦谛,乐无去无来,法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石窟造像记载
石窟造像P•3720《莫高窟记》载:“又至此(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又莫高窟第156窟(晚唐)前室北壁题记“又至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等造北大像,高一百c尺。”学界一般认为北大像就是为武则天而造的,这说明阴氏早就开始利用造像为自己服务了。作为敦煌大族的阴氏还在莫高窟参与开凿了多个洞窟,根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知主要有第285、96、321、217、231及138窟等。诸窟跨越时间大,保存了很多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石窟的开凿及壁画的装饰都蕴涵着窟主的思想感情,是窟主内在想法的外露。现主要以西魏第285窟为例说明之。西魏第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图”一面反映了政府对农民起义的残酷,这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窟主的阶级本性所致;另一面窟主更希望有一位英明的君主出现,使社会秩序稳定,人们相安无事,这里佛即是君主的化身,是皇权与教权的统一。窟主之所以希望社会秩序...
· 大足石刻:世界石窟造像的瑰宝(图)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的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足县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被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在大足石刻中显示了融合的结果,大足石刻精美的石雕和宏阔的释学典义令人震惊,沉寂于深山和历史岁月中的青灯古佛终于重新光耀世间大足位于重庆西近百公里处,地接巴蜀交汇之处,但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相接,中华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思想也在这里显示了融合...
· 论徐州民间工艺对汉代造像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一、汉代文化的历史渊源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汉代文化更是华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汉家文化有着浓郁的先楚因子,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是楚人,汉朝的开国元勋们,除张良外,全都是土生土长的楚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载范增引“故楚南公”语),当这些威猛无比的楚国子弟们用血肉之躯推翻暴秦统治时,也就是决定了:他们要将故国乡里的一切文化传播到长江天堑的另一边,传遍汉家帝国的大江南北。于是,楚声、楚歌、楚辞、楚服、楚制、楚舞、楚俗以及楚地哲学与艺术,都随着江东子弟的攻城野战、夺取天下而在华夏大地上迅速传播开来。二、“便万民之利”“便万民之利”(《史记・孝文本记》引汉文帝语)是汉家王朝的治国大纲。在这个由平民缔造的大一统的王朝里,平民与百姓的人格与尊严、心愿与渴望得到空前的尊重,“君子之为治也,块然无事,寂然无声”(《新语・无为》)。顺其自然,与民休息,这个时代是华夏庶民在...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北唢呐
陕北唢呐音色浑厚宏亮,配以长号,演奏很有气魄。特点是筒长、头大,不同于关中琐呐的竹节形。由于是艺人自己制作的,演奏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故一般艺人喜欢用自己的唢呐,好的艺人会演奏百十多种曲牌,一口气可以吹几里路。曲牌有《大摆队》、《将军令》、《得胜回营》、《西风赞》、《南风吹》、《小寡妇上坟》等。两个吹手演奏,一个吹高音,叫上手,一个吹低音,叫拉下手,配合演奏和谐动听。有的会作特技表演,卸下碗子(即喇叭头)光筒吹奏,或一口吹两支唢呐,或用鼻孔吹。在陕北的红白喜事上,群众有请吹手助兴习俗。秧歌队更离不开唢呐,有了它格外红火,同时也能给秧歌队鼓上劲。唢呐有8个孔,分大、中、小,高、中、低3种,小唢呐又称海笛。低音唢呐声音较深厚;中音唢呐声音丰富,表现力强;高音唢呐声音响亮尖细。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族主要民间舞蹈秧歌的代表性流派之一。它长期流传在陕北高原的广大地区,又叫“闹秧歌”、“闹社火”、“闹红火”。从广义上讲是陕北春节一切民间文艺活动的总称,狭义则指秧歌队在广场进行的集体歌舞表演。陕北秧歌主要分布在榆林地区的南部和延安地区的北部,以榆林地区的绥德、佳县、米脂、清涧、子洲、吴堡等县和延安地区的子长;延川、志丹、吴旗、安塞、延安、甘泉等县最为活跃。陕北包括榆林、延安两个地区的二十五个县(市),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历史上曾是群雄争霸、兵家必争的边陲要塞。据《榆林府志》记载,陕北“地亦穷险”、“崇尚气力”、“以畜牧和射猎为先”、“民风土习皆有北方刚勇之气”。由于地理环境复杂,偏僻荒凉,长期处于贫瘠落后的状态,生产发展缓慢,交通闭塞,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正因如此,才为陕北秧歌及其它民间艺术仍能保持较为古朴的风貌和形态创造了独特的条件。使陕北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