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川剧的走势
川剧作为我省重要的文化资源,它历史悠久,曾经取得过无数辉煌的成果。但长期以来都很难与年轻人近距离接触,更不用说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最近,刚刚圆满闭幕的四川省青少年“长富杯”戏曲表演大奖赛,使人既感兴奋,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令人深思川剧的走势与发展。
川剧与年轻观众的长时间远离,让我们思考和忧虑川剧这种戏曲艺术是否已经失去了其生存发展的土壤。也许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商业的当代,在必需发展基础的阶段,在这个讲究“现实主义”的时期,我们不幸缺失了太多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衰落导致人们不太喜欢浪漫精神很重的戏剧。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年轻人喜欢吟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上海和北京的年轻观众仍然喜欢古老的昆曲、京剧和越剧。那些充满了科幻色彩的美国大片和武侠、神话电视剧也仍然受到欢迎。这些背反的现象,至少说明了浪漫主义并没有消除掉,不是人们不喜欢浪漫的东西,不喜欢诗歌和诗剧(戏曲也是一种诗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乏大量的吸引人的好作品。川剧的《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死水微谰》、《好女人.坏女人》、《都督夫人董竹君》等新时期的优秀作品,也受到了那些有幸接触到它们的年轻人的喜欢,这里不光是宣传和传媒起到了很大作用,还跟优秀的剧本、创新的导演手法、经过改革的音乐和唱腔设计、优秀的演员和文化产业的“营销”艺术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戏曲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虽然有了电影、电视、网络等新的多媒体形式和娱乐方式,但仍然不能取代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因为,戏曲是一种融汇了歌、舞、曲、诗词、美术、杂技、雕塑、灯光、服饰、化妆等各种艺术美的综合体。对好的戏曲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作为舞台艺术,现场给人的冲击力和感受也是其他艺术无法感受到的。
中国的戏曲在某种程度上,更能综合地体现出传统的中国美学精神:追求意境、虚与实的结合、含蓄婉约。不论是演员的化妆、服装、表演和戏词、音乐都要体现一种美,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各种地方戏因受不同地域的风俗民风影响,具有不同特色,但总的来说都是中国戏曲,应该具备中国戏曲独有的特色,才会有民族特色,也有生命力。这就象我们看电影,不论是哪个国家的语言,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导演的水平,特别是演员的素质来。所以,优秀的演员所具备的特征大体是相同的,优秀的剧本、剧种,所具备的特点也是相通的。他们都应该符合美的规律,达到雅俗共赏。
川剧是具有巴蜀地方色彩的一种地方戏曲,它带有巴蜀地域特色和人文色彩。虽然川剧历史长,有好多剧本曾被其他剧种借鉴,比如川剧《柳荫记》、《评雪辩踪》等被京剧、越剧移植搬演。还被搬上电影、电视荧幕,如电影《拉郎配》(由香港拍摄,夏梦主演)、《乔老爷上轿》等就取材于川剧传统喜剧,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仍然不了解川剧,有的甚至只知道川剧绝技之一的变脸。但是,川剧与青年的隔阂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当下的观众断代局面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通过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加强宣传、普及川剧(如开辟电视戏曲栏目和戏曲综合类晚会,类似安徽电视台的“花戏楼”等)并进行各种社会参与活动,如演出、知识比赛、新编川剧戏歌和有地方色彩的流行歌曲等。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海京剧院上演的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就在剧本和音乐、舞美、唱腔、表演程式上狠下工夫,做出大胆革新,更是率先走进大学,走近青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最近,北京京剧院成功上演的《宰相刘罗锅》更是以“走近黑头发”为口号,创作修改时就广泛听取“黑头发”的意见,在北大首演引起轰动也是在意料之中,这种积极推广民族戏曲艺术的工程,是好的发展方向。现在,我们的川剧便存在与年轻人接触少的问题,获奖的好作品只是在内部传播,对外的宣传和上演几率少。年轻人接触不到川剧的精髓,所以也无从喜欢它,继承和发扬它了。如果解决不好与年轻人的关系,川剧的未来就只能是曲高和寡,孤掌难鸣。举办青少年戏曲大赛是个很好的举措,不仅可以发现和锻炼新秀,还可以培养新的观众,如果通过电视,办成电视戏曲大赛,其宣传、普及的功效应该更大。
青少年戏曲比赛的意义在于,有青春美、艺术美的结合,所以应该更可以亲近年轻人。青年优秀演员可以带动一个剧种的发展,可以提升剧种的形象和扩大剧种的知名度。据我所知,很多年轻人通过电视和剧场演出认识和喜欢马兰、茅威涛、赵志刚、于魁智等一批黄梅戏、越剧、京剧青年戏曲演员,并且因为他们而喜欢上那个剧种,他们甚至在网上自发地成立了各种爱好者网站、论坛。这种类似追星的现象从某种角度讲也是一种好的现象,它可以培养一批年轻观众。所以我们要通过青年演员的培养选拔,形成明星为主的宣传机制,明星就是剧种的品牌。所以,一旦发现好的年轻演员就要大力宣传,并为其定身打造。这样才能走出四川,走向广大青年。通过这次比赛,我们看到象王超、高颂等一批青年演员,如果有更多的经典代表剧目,配合各种宣传,特别是要通过电视这个媒介,是可以赢得广大年轻人喜爱的。
我认为,川剧的未来发展,要与时俱进,将古老的川剧注入时代气息,青春气息。坚持创作和改编优秀剧本是首要的,不论是历史题材的传统剧目还是新编现代题材,都要进一步与时俱进地修改打造成,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化。并不断融入现代人的新的阐释、解读,符合当代人欣赏和审美习惯。正如意大利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是说一切历史反映和体现的,都是当代人的精神,而人们对过去历史的诠释,都是基于当前现实生活的利益和需要的。同时,特别是在表现当代题材时,内容变了,表现形式也要随之而变。我们的戏曲工作者已经做出了改革,比如川剧《死水微澜》里那段邓幺姑围着椅子跳的那段欢快的舞蹈,充分运用了红盖头,还融入了东北二人转的帕子工夫,感觉很有时代美感。又如最近受到广大学生喜爱的京剧《宰相刘罗锅》,更是强强连手,精心打造,担纲导演的北京人艺的话剧名导林兆华,他不仅加强了剧本和表演的通俗性、娱乐性和喜剧性,并且融入了很多新的流行元素,加快节奏,运用大量流派唱腔于一炉,同时采用了强大的明星阵容,主角和配角都是名家,京剧研究生班的优秀青年演员就有六个。舞台的灯光、布景调度等也很新颖。
在当下这个多媒体的信息时代,各种门类艺术的高科技含量都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戏曲舞美、布景、服装、包括一个细小的道具太简陋、粗糙就不太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了。如果要别人喜欢这门艺术,首先是自己要热爱它,甚至要有种宗教的神圣感。京剧老艺术家马连良就曾倡导过“三白”即:“护领白、水袖白、靴底白”。老艺术家们对服装及各种细节的重视也是对艺术的重视,他们称之为“戏德”。至今也仍是符合这一规律的,只有对艺术重视、有敬业精神才能创造出来。
其次是要大量培养青年优秀演员,各方面均优秀的演员还要从文化、理论上进一步的提高,连京剧都有研究生班了,川剧演员也应该有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的空间和机会。同时还要有多种演出磨练和向年轻观众面对面交流和展示才艺的机会。在这次比赛中,有观众感觉到,川剧演员不如京剧演员的整体水平那么平衡,高低水平差距很明显,还有在同一个剧里,主角和配角的水平也有差距,这有点影响欣赏。特别在演唱上的差距,甚至同一个演员有时也不能保证每次的嗓音状态都很好,这也许是跟川剧唱腔对嗓音的要求高有关系吧,天生的条件很重要,但后天的科学训练也很重要。我感觉京剧的“唱、念、做、打”已经很规范,几乎可以用美国“nba”篮球队的专业训练来形容它,而川剧似乎还做的不够。我们应该在规范、科学的基础上有演员自身的个人风格特点,提高青年演员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在川剧特技的传承上,也有很多培养工作要做。比如通过这次戏曲比赛,看到泸洲市川剧团青年演员阳运志表演的《八阵图》,才知道翎子功最早是川剧中特有的一个绝技,由川剧前辈康子林在前人基础上创新发明的“二十四个凤点头”,至今仍然引来满场掌声雷动。川剧《拦马》中杨八姐的武功特技表演也很精彩,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剧种,如京剧。但象这样好的绝技也需要优秀的青年演员来继承和创新,否则就无人知晓了。另外,值得欣喜的是,在这次比赛中还看到了川剧老生和花脸的表演,年轻演员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借鉴了京剧的表演、念白等特点,看起来很大气。可以说,年轻演员的继承和创新能力越强,这个剧种和该行当的生命力就越强。
最后,是需要政府、媒体、商界、观众等各方面的立体宣传,但主要是前三者的大力扶持。我们现在有了新的川剧艺术中心,就要充分利用它,有了一个“长富杯”,还应该有其他什么杯的大赛,艺术节等,最好还有电视大赛。这次有不少青少年表演的好节目,还有一个美国的女留学生白灵芝表演了《新人间好》,这是一个很好的对外、对年轻人宣传的机会。我感觉这段优美的舞蹈都可以进入中小学的舞蹈课了,小姑娘们一定会喜欢的。目前,有很多学者说现在已经进入了传播时代,传播决定了未来。我想传播对川剧的未来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总的说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造有顽强生命力的,具有艺术美、青春美、有时代感(不断符合当代主流的审美要求)、有地方特色、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新川剧。在保持川剧的独特优势的同时,不断改革创新。比如川剧《金子》就在音乐上改革,加入了四川民歌的优美旋律,让人耳目一新,不光是北京观众评价为优美的川剧,连四川的新老观众也觉得好听,感到了川剧唱腔的美。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但“唱”排在第一,因此唱腔和音乐是最能代表一个地方剧种特色的。能否被广大人民传唱开来,也是决定老百姓对它的接受和喜爱程度的一个标准。
在唱腔上,京剧有了名家名段,川剧也应该有,但也可以不拘泥于此。但通俗化的倾向总是有利于传播的,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