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15
转发:0
评论:0
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在近现代中国戏曲史志典籍和教科书中,对于京剧声腔的产源及促成京剧剧种的形成,多数

在近现代中国戏曲史志典籍和教科书中,对于京剧声腔的产源及促成京剧剧种的形成,多数采用安徽说和湖北说的观点,即清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带去二黄调,道光年间湖北艺人又传去西皮调,二者在京同台合流,形成“皮黄”,标志京二黄京剧的诞生。笔者通过追溯考证研究相关历史记载和比较研究现存在的实体实物后提出:京剧的声腔基础源自于陕西;陕西最古老的声腔剧种,历史上曾被称作“秦腔”、“二黄”、“土二黄”、“汉调二黄”,建国后才改称为汉剧的陕西二黄戏剧种才是产生京剧的真正母体,是所谓“皮黄”腔系剧种的根本源头。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述。错讹谬误难免,求方家多多指正。

一、 齐如山研究陕西二黄戏的观点

六十多年以前,中国近代著名戏曲史论家齐如山先生独具慧眼,悉心考察,力排一般人认为京剧源头为湖北或安徽的说法,在其戏曲论著《齐如山全集》[注1]中曾用五、六处的文字提到:盛行全国的京剧,并非京中故有产物,亦非常人所云出自安徽(徽班)、湖北(汉调),其真正来路系起自陕西,即陕西的土二黄声腔剧种。《齐如山回忆录》这样写道:

戏界人传说,二黄始自黄陂黄冈,故名二黄,……后来欧阳予倩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他到黄陂黄冈调查皮黄的产地,结果连一点影儿也没有。……皮黄果然产生自该两县,则该两县必须尚有相当的艺术存在,经过不到二百年,何至就一点儿也没有呢。后来又听几个大学的学生来问我,说怎么全国风行的皮黄和我们家乡的土调一个味儿呢?他们都是陕西汉南人……于是我们每遇到一位汉南人,总要问问他,且是众口一词,都是这样说法,又问到陕西几位老角,他们都说,陕西早就有二黄,后来天津北平的二簧班到西安,大家遂管平津之二黄叫二簧或曰京二簧。管本地之二簧叫作土二黄,或曰本地二黄……并且把所以发达的情形说的也很详细。后来有几位友人到汉南去,我托他们调查,果然是野老、农夫、妇人、孺子,一张嘴都是二簧,即皮黄产生汉南,是毫无疑义的了。此事余另有文字详记,此处所以写这一段话者,意思凡有事实可考察的事情,便应顾及事实,不可专靠书本[注2]。

齐如山(1875--1962),河北高阳人,父为翁同��门生。幼受家教,通德文、法文,数度游历欧美,以毕生心力从事戏曲研究,将被视为“小道”的戏曲理论跻于学术之林,并协助梅兰芳创立梅派艺术,在国际国内产生重大影响。

齐氏考证二黄产地不单靠书本只言片语记载,而更重实际考察的严谨治学观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他还在《皮黄之来源及改造》、《中国戏剧源于西北》等文中称,据20多年来考察:土二黄进京形成京剧,来路有两条,一路由陕山西为山陕客商带入,时间较早,后传嘉庆年生人、著名京剧须生“老三鼎甲”之首的张二奎,他所唱的“洪武正韵”、“京腔大戏”非徽、汉所传,而系此路;另一路由陕南先传入四川,又入云贵,再东传湖广,与由陕南顺汉水流域东传湖北的一支会合,“所以名曰汉调者,乃汉南汉中之汉,非汉口之汉”(齐如山语)进入长江流域,遂传至赣、闽、江、浙,“传入安徽,又变名徽调”,徽班北上,传入京师。

齐如山先生对于陕西二黄的流传发展、京剧形成的来路和各地二黄声腔剧种源头的考察论断,应当说与实际存在是相符的。证据有四:

其一,自清乾隆年之后,陕西的二黄艺人,特别是汉中的班社,于川、陕之间往来极为频繁:

(1)四川戏剧界普遍认为,川剧五大声腔之一的胡琴腔(又称丝弦戏,即川二黄)的产生,与陕西汉中二黄戏流传入川具有直接关联;[注3]

(2)清中叶汉中二黄科班艺人查来松亦在四川被尊为“查师爷”,数度率班入川,并在川北筹资建有集汇艺人的梨园会馆――老郎庙,影响颇大;[注4]

(3)清末汉中二黄九泰科班著名净生角艺人刘九强,长期活动四川一带,直到建国以后,“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戏剧界仍享有很高的声誉”[注5];

(4)清咸丰十年,二黄艺人范仁宝创办兴安(安康)“瑞”、“彩”、“方”、“盛”四字科班,“方”、“盛”二科出师后即赴四川演出,再未返回。[注6]

其二,二黄自陕西向东南一带流传,据李静慈先生考察:

在京汉、陇海两铁路未通以前,西北的药材皮毛等,往中南华东的出口,尤其是运往广州、上海的干线,是由甘陇先到泾阳、三原经西安转商洛(以上是陆运);再由今丹凤县(旧名龙驹寨)从丹江水运经荆紫关、李官桥、老河口等陕豫楚带转襄樊,上与汉中、蜀河、旬阳河、白河的各水路相汇,再顺襄河(湖北境内汉江下游的通称)直达武汉。还有从荆紫关就陆路起旱,往南阳赊旗店、禹州一条到中原的支路,沿着上述的一条水陆要道一带的经济文化,在清代乾隆到民国初年,极为发达,恰是秦豫楚相连接的大动脉。汉调二黄就在这些地方成长和壮大起来,并为群众所喜爱。……汉调二黄初由陕甘豫鄂皖间,后来石门、桐城、休宁间人效之,逐成为“徽调”[注7]。

李静慈(1898--1982),陕西合阳人,早年毕业于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和国立西北大学,长期从事戏曲研究,曾就陕西二黄起源流传进行过实地考察。

据此,(1)李静慈所言二黄自陕西东传到河南社旗(旧称赊店镇),与湖北襄樊形成一个流行地带。襄阳居楚,故楚人称二黄为襄阳腔,并沿汉水东下传入长江流域,为湖广腔或称楚调,即今湖北汉剧。社旗为清代商镇,乾隆前期已建有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为陕西商人流动东南各省的集散中心之一。湖北杨铎著《汉剧史考》称:“汉剧是以襄阳调为基础,以社店镇为祖山的”。这就是说,湖北的二黄是由陕襄樊顺汉水流入武汉和长江流域的。

(2)二黄传入安徽,李静慈先生考察与艺人流传说法完全一致。笔者调查现今九十高龄的西安二黄鸣盛科班老艺人雷鸣震先生,他说:“(我的)前辈先生们讲,陕西的二黄是最早的二黄戏。由陕南顺汉江河传入武汉叫湖广调、汉戏;由商洛、南阳、襄邓一带顺正东传入淮庆(应为淮河流域的怀庆府,今称沁阳)叫做淮调二黄;顺怀庆传入安徽和山西上党一带,汉调二黄又被称上党二黄、徽二黄。”至今,雷老先生还能唱几种板式的淮调和徽调二黄,其板、调、腔与汉调二黄完全一样,只是字音四声不同的差别。有趣的是,“徽调”一名,今在陕西二黄戏中保留使用,它却仅指“下把”快二六板(即西皮流水)的一种风味不同的唱法,系清末徽班(实际为京剧戏班)二黄回流入陕后,为陕西二黄艺人作为一种唱腔色彩以增强艺术表现手法吸收运用。

其三,据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记载,清乾隆四十年前后陕西二黄以秦腔为名称,在西安一地即有班社三十六个之多,并流传京师及东南各省和西南各地。嗣后南越秦岭,扎根汉水流域的汉中、安康、商洛一带,时称汉调二黄。清嘉庆、道光年间,陕南紫阳艺人杨履泰、杨金年父子倾家业以兴二黄戏,于汉中西乡县沙河坎开办科班,首科培养出“鸿”、“来”二派。“来”字派的查来松(汉中人,人称戏状元),南入四川,带班演出,在四川享有极高的声誉,晚年继师杨金年之后,续办科班,其嫡传至建国前共有“永”、“清”、“长”、“福”、“吉”、“寿”、“元”、“双”、“天”、“九”、“协”、“安”、“荣”、“旭”、“玉”、“胜”等十六字派科(靠)班,培养出包括四川、湖北、甘肃、河南在内的数百名艺人,形成中国戏曲史上罕见的如此地域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艺人辈份、数量之多的培训场面。后世陕南二黄艺人皆尊杨金年为“二黄科班传带祖师”、称查来松为师爷。

其四,陕西至今尚有自清乾隆年称秦腔、二黄,后称汉调二黄,建国后称陕西汉剧,名称虽多有变化,而其声腔基础(西皮二黄为主,昆曲、吹腔、小调为辅)却基本未变的剧种实体和分散在民间自乐演唱活动依然存在,而且从来没有记载或传说这一剧种是由外省传入陕西的。如果我们运用追溯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这一剧种进行深入地考察分析研究,科学、准确的结论自然便会得出。

齐如山关于二黄产于陕西、流入西南、东南和北京的观点,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缺乏有组织的继续深入细致考察研究,致使京剧形成的历史及各地二黄戏剧种的来源、流变这一重大学术课题众说纷纭,无一定论,在近代戏曲声腔研究史上,这不能说不为一大缺憾。同时,应当指出,齐如山先生由于未发现二黄传入西南、东南和北京诸地的清代,多数是以“秦腔”这一陕西土二黄雅名出现的重要史实,戏曲声腔史学界不能普遍认同的他的观点,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陕西有两个不同声腔的秦腔剧种

建国之初,具有学者气度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奉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指示两次赴西北考察戏剧。1950年2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他给周扬的一封信所附《西北戏曲访问小记》中曾写道:“西北的戏剧,主要是秦腔。提起秦腔,不由使人联想到魏长生,魏长生所唱的秦腔是什么样子?我们不曾见过,但从《燕兰小语》一类的书上看来,可以断定其唱法是很低柔的。现在的秦腔,唱起来却很粗豪,似乎不是当年魏长生所演的一类。起初我们还只是这样测想,后来无意中在残破的(西安骡马市)梨园庙发现了几块石刻,从上面所载的文字中,得到了一点证明材料。在这中国戏剧史上,可以说是一个有趣的发现。”[注8]

这里所说的“有趣的发现”,即为程砚秋、杜颖陶于《新戏曲》1951年二卷六期上发表《秦腔源流质疑》一文,根据上述梨园庙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的石刻和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的石碑文字记载以及通过在陕西深入调查之后提出:“(从1780年到1807年)在这27年之间,西安的戏剧一定起了很大的一次变化,1780年时,西安戏班供祀的祖师是老郎,到1807年时,祖师爷却改为庄王。在该阶段中西安的戏班,变换了系统,换句话说,即是1780年前盛行于西安的那一系统的戏班,在这一时期中退出了西安,而由1807年后盛行于西安的那一系统的戏班,进而代替了前者的地位。……现在西安的各秦腔班,所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小论京剧
京剧作为一种剧种,是一门独特而精妙的艺术,但它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更是一种古老而耐人回味的文化。生旦净丑,各具风采;唱念做打,皆有神韵。舞台简朴,有写意之美;服装绚烂,直夺人之目……而唱腔体系尤值一提,或威重劲道,如登泰山之高,义气昂扬;或幽郁深沉,如涉清流之远,举目茫茫,忧忿生焉;真绕梁之韵三日不绝,回味不尽。自徽班进京至于今日,二百余年,整个京剧的发展也是一幅引人陶醉而又令人深思的长轴画卷,京剧在徽、汉调的基础上,融入昆曲,有兼采百家,在一代代京剧人的努力下,服装道具不断完善,唱腔琴鼓不断改进,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老先生们创出来的戏,是令人陶醉的,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令人陶醉的,而其中的“怎样创新”又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京剧无论从艺术上说,还是从文化上说,都是极为吸引人的。可以说,京剧包罗万象,没有一处不流溢着“美”。这样的艺术,这样的文化,只要沉下心去品味,是不难为之打...
· 四大声腔
梆子腔梆子腔以秦腔(乱弹)、豫剧、晋剧、河北梆子、滇剧的丝弦腔、川剧的弹戏等为代表。皮黄腔又称西皮二黄。皮黄腔系主要有:徽剧、汉剧、京剧、粤剧、湘剧、川剧、滇剧等。昆腔昆腔又名“昆山腔”、“昆曲”。昆曲又称崑剧。该剧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弋阳腔又称高腔。弋阳腔系主要有:潮剧、川剧、湘剧、赣剧、滇剧、辰河戏、调腔等。
· 浅论京剧梅派琴韵
梅派唱腔雍容华贵,醇厚园润,端庄大方,自然流畅。为其伴奏的梅派胡琴其韵味气度也是如此。这里提到梅派“琴韵”而不说“琴艺”,是因为“艺”字易于令人联想到外在的技巧,属于表层问题;“韵”是内在的含蕴和实质,是音乐高度修养的体现,是真正让人听起来产生美感的东西。梅派的琴以韵味浓郁醇厚著称,不是以花哨逗巧为能。由于这种原因,时下有些琴师,特别是在样板戏影响下训练起来的琴师,虽能运弓如飞,指法快绝,拉其他京剧行当,都能算是佼佼者,但拉起梅派戏便往往有格格不入,似是而非之感。无他,梅派韵味不足故也。画家论黄山,曾有“黄山易画,神韵难求”之叹。学习梅派胡琴也有类似之难。学会梅派胡琴的曲谱(工尺或简谱)拉法容易,得其神似很难。如何培养起优雅醇厚的梅派琴韵,这和学习梅派唱腔一样,是需要长期的反复聆听,揣摩,练习,才能得其真髓。传闻中有不少梅派演员,在登台前几天,时时放听梅兰芳先生的录音,以求上台后音色中有“...
· 京剧最初不是起源于北京为何还叫这么叫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京剧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现在,提起来我们的国粹艺术,许多人肯定会说到京剧。确实从京剧诞生一直到现在诞生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大事,而且他们的艺术成就在今天一直都让我们佩服,并且它们产生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这一点也非常的少见,尤其是他们将京剧分成了各个流派。而且京剧中的许多唱段,即使在我们现在看来,那些唱词也非常的文艺范儿和优美。有许多人并不知道的是,京剧其实最初并不起源于北京。但是呢,它起源于哪里,又为何叫做京剧呢?其实这里当时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事件。就是这个事件的发生,让经济的发展有了非常大的转变,就是非常著名的“徽班进京”。其实当时在全国各地都已经形成了非常有名的戏剧代表,而且我们,从古时候开始就知道戏剧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非常的高,无论是宫廷里的王公贵族还是我们普通的百姓都会去听戏剧,戏剧一度成为非常时尚的娱乐活动。而且我们现在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从戏剧中演...
· 论京剧《贵妃醉酒》的艺术特色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戏剧文化,唐朝时期就已然拥有了大量极具影响力和知名戏剧作品。在我国的戏剧艺术体系中,京剧艺术的影响力极大,知名度也很高,拥有着深厚文化与艺术底蕴,同是也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创新,赋予了戏剧艺术新内涵。《贵妃醉酒》这部京剧作品是梅兰芳创作并演绎的经典作品,得到了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从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魅力也极具鉴赏和解读价值,更是未来京剧发展的宝贵财富。这是梅兰芳的代表作之一《贵妃醉酒》一、鲜明独特的人物角色著名京剧作品《贵妃醉酒》素材选自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一部分故事。京剧中,在对杨玉环的角色进行设计时,不单单需要表现杨贵妃的绝美姿态,还对京剧实施了深层次的挖掘与研究。因为杨贵妃是帝王身边的宠妃,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唐玄宗邀杨贵妃共同在百花亭饮酒赏花时,却在途中改变主意去到了江妃之处。而这部京剧当中最精彩和出彩的一部分就是杨贵妃苦等了很久一直没有等到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