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小论京剧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8
转发:0
评论:0
小论京剧,京剧作为一种剧种,是一门独特而精妙的艺术,但它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更是一种古老而耐

京剧作为一种剧种,是一门独特而精妙的艺术,但它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更是一种古老而耐人回味的文化。 

生旦净丑,各具风采;唱念做打,皆有神韵。舞台简朴,有写意之美;服装绚烂,直夺人之目……而唱腔体系尤值一提,或威重劲道,如登泰山之高,义气昂扬;或幽郁深沉,如涉清流之远,举目茫茫,忧忿生焉;真绕梁之韵三日不绝,回味不尽。 

自徽班进京至于今日,二百余年,整个京剧的发展也是一幅引人陶醉而又令人深思的长轴画卷,京剧在徽、汉调的基础上,融入昆曲,有兼采百家,在一代代京剧人的努力下,服装道具不断完善,唱腔琴鼓不断改进,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老先生们创出来的戏,是令人陶醉的,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令人陶醉的,而其中的“怎样创新”又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京剧无论从艺术上说,还是从文化上说,都是极为吸引人的。可以说,京剧包罗万象,没有一处不流溢着“美”。这样的艺术,这样的文化,只要沉下心去品味,是不难为之打动的。 

近些年,京剧的发展有很可喜的成绩。这些可喜的发展大体表现在:第一,新老戏的推出,如《大唐贵妃》、《廉吏于成龙》、《袁崇焕》等新编历史剧的编演,《取成都》、《琼林宴》、《楚宫恨》等老戏的复排;第二,多形式的探索,如与交响乐的有机结合、与其他剧种的有机结合以及采用电视剧或电影的拍摄手段(其实,也不算新鲜,以前也用过的);第三,青年京剧人才的涌现。这些都是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的。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王佩瑜,一出《琼林》天下惊,天下纷纷争说瑜。王佩瑜是青年余派老生中的佼佼者,又是出色的难得女老生。她气质儒雅,内存刚毅;扮相清秀,韵味醇厚。观之若轻松逆风,听之真金玉之音。她的演绎,能揣摩剧中人物至于颦笑之间,使人如临其境,如味其情,与之同悲喜。 

上面讲的三方面成绩,主要侧重在京剧本身的一些可喜发展上。除此以外,主要在社会方面,媒体的报道多了、年轻戏迷多了……这些无疑有利于京剧的传播推进而也有利于京剧的发展的。 

但是,上面讲的“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并非是绝对的。有些探索和尝试若真正较广泛地应用到京剧中去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如与交响乐的结合,用交响乐确实是较美妙的,一些新编戏用它,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若盲目结合,用在传统唱段中,往往不能如人意,且有的唱段根本无法融入交响乐,而过分用交响乐,也会削弱京剧的特色。“老三件”(京胡、鼓、月琴)是京剧伴奏的根本,是京剧特色保持的必需之物。交响乐只是佐料,佐料就不能胡乱放。而且用交响乐成本太高,一两出戏用可以,但推广不了而且确实不能推广。京剧应该要“节约”发展,不能一味出奇,华而不实,费钱费力。 

京剧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两大类问题,一是京剧作为一门艺术、文化本身存在问题,二是京剧发展的社会条件的问题。 

从京剧本身上说,主要是创新与继承关系的处理失当。从近几年看,一些传统剧目的复排的确表明了继承方面重视程度的加强,但只能说有所加强,继承方面仍是十分不够的。有多少传统的且又是精彩的剧目已是长久不出现在舞台上了!《琼林宴》还是余叔岩的打炮之剧,尚且被弃置,何况其他?但是,继承并不是简单地去挖掘、整理、复排传统剧目,更重要的是唱响这些剧目。传统剧目如果唱不响,今日复排,明日弃置,其意义是不大的。王佩瑜复排了《琼林宴》并唱响了它,在观众中有其是青年一代引起了巨大反响。只要有人去为之入迷,《琼林宴》就不会消失,这才是继承,而且,也因此保留下了一段新的精彩演绎,从京剧的发展看也十分有益的。继承,一方面保留了前辈先生们的东西,另一方面也为创新打下基础。而对传统戏的继承不够,就使得创新缺少依据和借鉴,往往导致浅薄化和盲目性,通俗讲就是缺少京剧味。创新要不要?要的,不要是不行的,时变我亦变。但是盲目求创新则是不可取的。如《梅兰芳》等,将它们作为一种探索是可以的,而且都是十分有益的,但如果将它们定为一种模式作为创新的目标则是万万不可取的。各剧院为求发展编排新戏是可以的、有益的,但因此失了根本,一心用在上面则又是不可取的,当然除非这些新戏做到了创新与继承的很好的有机结合。只有将传统的精华的东西融入到新戏中,才是好的创新。根本不动、枝叶有所修剪,即使修剪得不怎么美观,也不妨碍树木的生长;如果动了根本,很难说一定能活下去。 

从社会条件方面说,主要是京剧发展的氛围和经济支柱还不够,虽然已有较大发展。经济支柱是个大问题,没钱什么也办不成。在创新中的有些探索和尝试不能用,实际上正是因为经济原因。 

京剧要发展,首先要理清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其次是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不要等支持来,要去争取支持,但一定不是去求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京剧青衣演员时小福
时小福(1846年10月28日~1900年6月13日),京剧青衣演员,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幼年至北京学唱京戏。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北京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圆润,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时小福与梅巧玲,时人称其为四喜班之"二绝",弟子众多,梅兰芳也为其弟子之一。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惊吓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门外。个人简介时小福时小福京剧青衣。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顺胡同,祖籍江苏吴县。出生于1846年10月28日。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圆润,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她极少演花旦...
· 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在近现代中国戏曲史志典籍和教科书中,对于京剧声腔的产源及促成京剧剧种的形成,多数采用安徽说和湖北说的观点,即清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带去二黄调,道光年间湖北艺人又传去西皮调,二者在京同台合流,形成“皮黄”,标志京二黄京剧的诞生。笔者通过追溯考证研究相关历史记载和比较研究现存在的实体实物后提出:京剧的声腔基础源自于陕西;陕西最古老的声腔剧种,历史上曾被称作“秦腔”、“二黄”、“土二黄”、“汉调二黄”,建国后才改称为汉剧的陕西二黄戏剧种才是产生京剧的真正母体,是所谓“皮黄”腔系剧种的根本源头。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分述。错讹谬误难免,求方家多多指正。一、齐如山研究陕西二黄戏的观点六十多年以前,中国近代著名戏曲史论家齐如山先生独具慧眼,悉心考察,力排一般人认为京剧源头为湖北或安徽的说法,在其戏曲论著《齐如山全集》[注1]中曾用五、六处的文字提到:盛行全国的京剧,并非京中故有产物,亦非常人所云出自安徽(...
· 浅论京剧梅派琴韵
梅派唱腔雍容华贵,醇厚园润,端庄大方,自然流畅。为其伴奏的梅派胡琴其韵味气度也是如此。这里提到梅派“琴韵”而不说“琴艺”,是因为“艺”字易于令人联想到外在的技巧,属于表层问题;“韵”是内在的含蕴和实质,是音乐高度修养的体现,是真正让人听起来产生美感的东西。梅派的琴以韵味浓郁醇厚著称,不是以花哨逗巧为能。由于这种原因,时下有些琴师,特别是在样板戏影响下训练起来的琴师,虽能运弓如飞,指法快绝,拉其他京剧行当,都能算是佼佼者,但拉起梅派戏便往往有格格不入,似是而非之感。无他,梅派韵味不足故也。画家论黄山,曾有“黄山易画,神韵难求”之叹。学习梅派胡琴也有类似之难。学会梅派胡琴的曲谱(工尺或简谱)拉法容易,得其神似很难。如何培养起优雅醇厚的梅派琴韵,这和学习梅派唱腔一样,是需要长期的反复聆听,揣摩,练习,才能得其真髓。传闻中有不少梅派演员,在登台前几天,时时放听梅兰芳先生的录音,以求上台后音色中有“...
· 井氏起源小论
姜子牙建立了齐国.而姜子牙的后代中,又有人到虞国去当了大官,又被虞国的国君封为井邑的首领,又被封为伯爵,于是被人们称为井伯.井伯的子孙有的姓井.井伯又有个后代叫井奚,后来到秦国去当了大官,被秦穆公封为百里邑的首领,人称百里奚.百里奚的后代也以封地为姓,世代姓百里.所以井姓和百里姓的老祖宗是一个.这几天回东平了一趟,对井氏姓的来历进行了考证,查阅了井氏族谱,对井姓的来源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又查阅了网络上的资料,发现网络上井氏起源普遍错误,先把井氏族谱中相关文章摘录下来,供井氏后人以及对姓氏起源有兴趣的人参考。如有疑问请留言。以下资料源自山东东平县井仓《井氏族谱》中《井氏源流考》,为一清朝先人所写,标点符号为笔者后加:井氏系出炎帝后,古有井国,周有井伯广,韵云子牙后。穆天子臣有井利(以上见国名记),后有井伯奚,伯盖爵也,奚名,为虞臣(笔者注:虞,今山西平陆县东北)。晋灭虞,以井奚入秦。秦穆用为大...
· 小论魏延之叛
笔者读三国,知魏延乃蜀之大将。“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与赵云同品。先主王汉中,欲拔一将镇守之。“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却不想“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后诸葛亮北伐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以镇东将军身份“随诸葛亮驻汉中”。可见魏延时已为蜀汉第一大将,作用于赵云之上。后孔明数次北伐,延负先锋重任,屡立战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然孔明去世后,魏延因与丞相长史杨仪有隙被杀。为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曰: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一、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做断后将乎?”魏延此意有二:首先,虽然诸葛亮去世,但北伐的事业不能中断,应当由他继续“率诸军击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