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多维视角的确立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7
转发:0
评论:0
论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多维视角的确立,批评视角的转换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现代性

批评视角的转换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现代性品格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转换,文学批评体制与机制也在逐步转型,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批评多元化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就是批评视角的多维转换。  

一、批评视角的维度转换和多维视角的确立  

伴随着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了现代化进程,批评也随之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从古代批评形态向现代批评形态转型。批评视角也从传统批评视角――人格伦理教化型视角,向现代批评视角――社会政治教育型视角转化。其实质不是一个简单的视角转换,而是视角内容的转换――从封建意识形态内容向反封、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内容的转换。但单维的视角状态并未真正改变和转换。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主要内容,文艺及其批评被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机器上不可缺少的螺丝钉,从而确立文艺和批评为革命和建设服务的宗旨和目标,文学和批评的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批评视角一方面沿袭了“五四”以来的批评传统,在社会政治教育型视角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受计划经济和大一统思想意识形态影响,又强化和确立了阶级及阶级斗争批评视角,最后发展到极端,在“文革”中表现为政治大批判的视角,从而使批评成为阶级及阶级斗争的工具。  

第三阶段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在反思和建设两条轨道上发展,尤其是借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推促了批评全面的改革和全方位转型。批评视角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和视域的展开而逐步扩展,实现了单维视角向现代多维视角的转换。细而分之,新时期以来批评视角的转换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其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拨乱反正时期。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及其批评为代表的批评视角从“文革”十年的反文化、反人性、反社会的极端阶级斗争大批判模式批评转向政治反思型批评,其批评视角从阶级斗争视角转向社会政治视角。这一转换在视角内容改变的意义和作用上已显示出突破“禁区”、趋向改革的态势。批评视角逐步聚焦到“文革”以及各类型的政治运动的反思中,除对社会政治以及阶级斗争的反思外,更重要的是,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上开始了对人性、人的命运、人的情感生活的反思。拨乱反正批评视角逐步由社会政治型视角向人性人情型视角转换。  

其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批评先后经历“方法论热”、“观念热”、“美学热”、“批评热”等文艺思潮洗礼之后,明显更高地立足于引进和吸收西方批评来改革和转换中国批评。形形色色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思潮、理论、模式、方法源源不断地登上中国批评舞台,并左右中国文学批评的建设和发展。批评视角原来的格局已被打破,以主流意识形态批评为中心的逐步为精英(知识分子)意识形态批评所松动;中国传统的批评模式也逐步为西方批评模式所动摇;“中国化”、“民族化”倾向也逐步为“西化”倾向所置换;单维的社会政治型――人性人情型批评视角也逐步为西方林林总总的多维批评视角所取代。至此,“多元化”、“多样化”的批评视角格局基本建立。尽管基础是建立在试图引进西方批评以期“洋为中用”的思维和观念上,一方面存在着“西化”倾向和“民族化”、“中国化”的“失误”状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仅为引进和利用,而缺乏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基础,从而导致“误译”、“误读”、“误用”的误区,但从总体而言,借助西方批评资源打开中国批评封闭的大门,毕竟是迈开了艰难的一步,构成了一个古今中外批评交锋、碰撞以促使“多元化”格局建立的语境和氛围。文学批评的视角因批评语境和视域的向外拓展得以开放,视角转换和变革成为必需和必然。具体而言,中国批评视角从社会政治维度转向人情人性维度后发展为审美维度。以审美视角为中心建立了在引入西方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维度的现代批评新思维、新方法、新理论的全方位视域。但这一阶段的引进和开放,存在着一个时间差的问题。钱中文先生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中,当鸟瞰20世纪中外交流的发展时,我曾指出两者之间曾经发生过两次错位。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前,西方文学理论的主导研究是一种内在研究,而我们则把文学理论的外在研究发展到了极致。结果是两者都走入绝境,难以为继。另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当全球化语境正在逐渐形成之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主导倾向,由内在研究而走向外在研究,而且声势越来越大,而我国文学理论,则由外在研究而走向内在研究,大力探讨文学理论自身的问题、规律等等。”[1]因而,尾随西方总会存在着一个落后或滞后的问题。中国批评视角的转换相对于自身发展而言有了更大突破和飞跃,但相对于世界批评潮流而言则始终存在距离和“盲点”。  

其三,第三阶段的发展以1992年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作为标志。市场经济不仅设置了一个可供交流的更大的天地,而且设置了一个新的视域和语境。中国文学批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语境和视域下,推动其变革和发展的机制就不仅仅是西方批评思潮的外部要求,而且是中国现实问题的内在机制的推动,是批评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人和生产力发展、激发人的积极性、提升人的精神文化境界、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问题。至此,中国文学批评的定位和立足才扎根于中国现实的土壤上,“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的本土意识和“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意识才有可能实现对话和交流,才有可能真正在古今中外融通的多维视域中全方位考虑问题和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首先打破了单一的主流经济、文化所处的统治地位,初步形成了多元经济和文化共存发展的状况。从文化角度而言,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处于三足鼎立状态。大众文化借助市场经济和大众传播渠道从20世纪80年代的边缘化状态逐步进入主流渠道;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也从20世纪80年代政治权力话语转换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更为宽容、民主、平等的文化话语;精英文化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前卫”、“先锋”的孤傲独立的经典文化转换为审美文化,既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姿态和策略,向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和大众文化靠近;又保持精英文化本色,坚持人文精神和文化批判的立场。三种主要文化形态的相互支撑而又相互协调,谋求整合而又相互制衡的状态,构成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与多元性。文学批评发展亦如此。批评内部力量的整合与制衡也存在主流意识形态批评、精英批评和大众批评三股主要批评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三种批评才有可能形成整合而又制衡的力量,形成中国文学批评的整体力量和多元化发展状态。从批评视角而言,批评队伍力量的整合和分化,也必然使视角呈现出多样性和统一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向和制衡整合、趋向对立统一的多元状态。具体而言,批评视角的转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方面,从审美批评视角转换为审美文化批评视角或文化批评视角,无疑拓宽了批评视域和语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了视域和语境,拓展和开阔了批评视角;另一方面,立足于本土现实问题的提出和解决,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批评理论的引进虽更趋成熟和理性,但却带有明显的“中国化”而非“化中国”的导向和目的。诸如西方当下仍还盛行和新近出现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等,均带有本土现实问题性和现实当下性,更带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普遍性和人类生存境遇的共同性,从而使问题和命题合法化、合理化。同时,“全球化”话题除其普遍性和共同性外,还会因地域、民族、国家差别而带有本土性特征,从而呈现出多元化、民族化的特征。“全球化”语境中的对话和交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元化状态,存在着接受对象多元化、接受主体多元化和接受效果多元化的倾向。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经济角度而言,必然是多元化,从市场角度而言更是多元化,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为中国文学批评体制、机制及运作规则上的转换,从内部机制上实现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整合与分化,制衡和鼎立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批评发展的多元化状态和趋向。中国批评面对当下现实问题考虑的基本思路不外乎“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性”和“传统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等问题的统一和协调。在批评视角的选择上确定文化批评和审美文化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既体现了“全球化”问题与“本土化”问题的现实实践性品格,又体现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精神,更体现了“现代性”和“传统性”沟通和对话的意义。至此,中国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可以说从单维视角向多维视角的转换已基本实现。当然,多维视角格局的最终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随时代发展和文学发展不断调整、更新和转换的过程,从批评多维视角创新性和多元性、生命力与活力的实现都有赖于这一过程的不断完善。

二、多维批评视角的构成因素  

多维批评视角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其基本思路和思维方法是定位于“多元化”上的。当然,我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一定要将其限定在其概念界定的范围内。其多维格局的构成因素大体有四个方面。  

其一,批评对象的多维角度构成多维视角的重要因素批评面对的对象是一个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多面立体的存在物,或者说意识、观念、精神的物化形态,甚或是一个超越时间、时代、阶级、社会的精神存在。尽管批评见仁见智或因时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论话语。就其产生的动因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周文化之遗存。我们知道,西周是政文合一的社会,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密不可分,国家意识形态直接表现为政治的与文化的制度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所以,诗歌在西周时期乃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与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尊崇的。就现存《诗经》作品来看,西周诗歌的功能首...
·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儒家的工具主义文论系统,是中国古代居于主导地位或者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文论话语。就其产生的动因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西周文化之遗存。我们知道,西周是政文合一的社会,文化系统与政治系统密不可分,国家意识形态直接表现为政治的与文化的制度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所以,诗歌在西周时期乃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与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尊崇的。就现存《诗经》作品来看,西周诗歌的功能首...
· 中国当代文论的“失根”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即“失根”,即丢失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命脉。医治中国当代文论由“失根”而导致“失语症”的药方,就是重建有民族特色的,适应于当代文学创作实际的文艺理论体系。而建设这种新的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古代文论。本文着重探讨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三个途径。【关键词】失根当代文论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论建设基本上走的是“西化”路线。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更是进入了一个众语喧哗的时代。许多西方理论从精神分析学、原型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被一波又一波地引进到中国,偌大的中国成了西方理论的“实验场”。而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话语或观点来解释中外文学现象。仔细审视之,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众语喧哗的时代,我们听到多是形形色色西方文论的叫卖声,却唯独缺少我们民族自己的声音...
· 中国当代文论的“失根”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内容提要】中国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即“失根”,即丢失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命脉。医治中国当代文论由“失根”而导致“失语症”的药方,就是重建有民族特色的,适应于当代文学创作实际的文艺理论体系。而建设这种新的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古代文论。本文着重探讨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三个途径。【关键词】失根当代文论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论建设基本上走的是“西化”路线。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更是进入了一个众语喧哗的时代。许多西方理论从精神分析学、原型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被一波又一波地引进到中国,偌大的中国成了西方理论的“实验场”。而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话语或观点来解释中外文学现象。仔细审视之,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众语喧哗的时代,我们听到多是形形色色西方文论的叫卖声,却唯独缺少我们民族自己的声音...
· 视角
计算一台相机的视角针对直线投射镜头(无空间扭曲)产生的遥远物体影像,有效焦距与影像格式尺寸足以定义视角。计算非线性影像相对复杂许多,而且在大部分的实际应用上并不是非常有用。(在透镜扭曲的的情况下,譬如鱼眼镜头,有扭曲的长段镜头可以比较低扭曲的短镜头有较宽的视角)视角也许可以用水平(从影像的左端至右端),垂直(从影像顶端至底端)或者斜角(从影像一角至对角)等方式计算出来。对于直线投射影像,视角(α)可以由被选择的大小(d),以及有效焦段(f)计算出来如下:d{\displaystyled}表示底片(或感光元件)的大小再一个方向的计算。譬如,对于36mm宽的底片,d=36{\displaystyled=36}mm可以被拿来取得水平视角。由于这是三角函数方程式,视角不会与焦距呈线性关系。然而,除了宽角度镜头,他是合理的近似αα-->≈≈-->df{\displaystyle\alpha\appr...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