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马钰在全真教中的作用与地位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38
转发:0
评论:0
论马钰在全真教中的作用与地位,马钰(1123-1183),山东宁海(今山东烟台牟平)人,原名从义,字宜甫。师从

马钰(1123-1183),山东宁海(今山东烟台牟平)人,原名从义,字宜甫。师从王重阳后,王重阳为之改名钰,道号丹阳子,又称山侗。 

在全真教中,王重阳创其始,至丘处机而达鼎盛。而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的就是马钰。马钰在全真教中的作用与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 

马钰在王重阳逝世后,赴长安打开局面,开创了陕西基地,奠定了全真教在整个西北地区的基础。 

王重阳在1167年(金世宗大定七年)七月创立全真教,1170年(金世宗大定十年)正月在回陕西的路上仙逝于南京(今河南开封),那时,全真教创立仅两年多,陕西的局面尚未打开,全真教能否兴旺发达尚未可知。王重阳临终托命,将掌门人之位传给马钰。这样,在陕西开创全真教事业,并将全真教进一步发扬光大的重任就落在马钰肩上。 

马钰深知责任重大,全力以赴而不敢稍有懈怠,曾赋词一首,以示决心: 

卜算子出家入道 

山侗舍俗投玄趣,结正良因,深谢师真,便做逍遥自在人。我今誓不东归去,死在西秦,骸骨虽尘,不与儿孙葬海滨。① 

当年王重阳得道后,在陕西四年,也未曾打开局面,故而东行收徒。马钰经过仔细分析考虑后,认为不能局于终南,要到长安去。长安是西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才荟萃、影响广泛,如果能在长安打开局面,那么势必对整个陕西、甚至西北造成影响。在这一点上,马钰显然胜过师父王重阳,王重阳当年在陕西打不开局面,显然同他局限于终南一隅而乏马钰这样的战略思考有关。事实证明,马钰的战略眼光是十分正确的,以后随着长安局面的打开、影响的扩大,不仅远至陕西陇州(宝鸡)、坊州(今黄陵)和延安等地的人纷纷来拜师学道,甚至连山西、甘肃等地亦有不少人远道慕名而来。 

1171年(金世宗大定十一年),48岁的马钰来到长安,住在信徒赵恩等建的蓬莱庵中,马钰深知此行的重要性,全力以赴地传教宣道,积极结交长安名流,与官吏、僧道、文人、富绅等密切往来,宏道传法,扩大影响。马钰自己儒雅大度、沉稳慈和,非常有亲和力,且兼学识渊博、能言善道,能将教义作深入浅出、简明生动的阐述。同时衣着简朴,一年四季露腿赤脚,不畏严寒,饮食清素,以苦行感人,所以很快声名大振,成为长安城中的著名人物,全真教的影响也迅速扩大。马钰有《赠长安孔公昆仲彭子元》诗云: 

四旬有八到长安,深谢诸公异眼看。 

今日伸于知己者,修行说破龙虎蟠。 

又有: 

赠长安众 

家家门下长安道,户户庭前极乐乡。 

一脚不移超法界,三焦俱透得清凉。 

赠长安郭子聪机宜韵 

清净神光灿有余,自然猿马不驱驱。 

转增开悟通玄路,未审汾阳信也无。 

题京兆统军司王令史钦古堂 

王公赋性常钦古,堂里闲调龙与虎。 

日就月将得倒颠,自然显出胎仙舞。②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马钰结交的有庵主孙公兄弟、彭子元,有名门之后郭子聪、有官员王令史等,而且得到他们“异眼看”。说明长安之行是成功的。 

王重阳仙逝后,马钰与丘处机等扶柩西归,本应在终南守丧三年,但马钰深知时不待人、时机难得,所以在守丧的第一年就赴长安开创局面,局面打开后,又回终南守丧。三年守丧期满,谭处端、刘处玄赴洛阳,丘处机至虢县�溪,只有马钰留下来继续开创局面。他在终南刘蒋村搭盖了一座简易的庵居住,并手书一额“祖庭心死”,以示从此将继承师父衣钵、一心修道。以后全真弟子在此庵址上修建了一座雄伟壮观的“重阳万寿宫”,号为祖庭。随后,马钰奔走于樗县、醴泉、昌乐、华亭等地传道收徒,并曾一度迁居陇州的佑德观。马钰为传教宣道,不畏艰辛、不辞劳苦,有时甚至差点丧命。比如一次他到虢州靖远镇传道,去时就听说那里发生了兵乱,大家都劝他别去,但马钰毅然独身前往。结果刚到靖远镇,就被交战一方的士兵误认为是探子抓了起来,差点被处死,后经再三解释,并找了当地的担保,才被放了出来。还有一年夏季到华亭县传道,不幸中了热暑,又咳嗽又吐血,差点一命呜呼。 

在马钰的努力下,全真教很快在陕西打开局面,且影响远及山西、甘肃,从者如云,弟子众多,仅有名有姓、有生平事迹和成就的就达二十多人③。其中的于通清是山西隰州(今隰县)人,生性恬淡,一心想出家学道,一天有一道人上门乞讨,于通清问他要去哪里 ? 他称要到陕西终南山参拜马钰,于通清一听大喜,与道人一起奔赴陕西终南山拜马钰为师。而赵九古则是从甘肃平凉来投。这说明全真教的影响已远及山西、甘肃。 

由于马钰以长安为起点打开局面的正确战略思想及坚韧不拔的努力,全真教得以在陕西打开局面并发展扩大,与山东的据点遥相呼应,从而使得王重阳开创的全真教得以巩固并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二 

王重阳自己文武双全,曾在科考府试中名列前茅,所收大弟子马钰,又是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在劝化马钰的过程中两人诗词对答、唱和,别开生面。而全真七子中除丘处机外,其他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由此奠定了全真教不同于其他教派的特色,即浓厚的文化色彩。马钰继王重阳任全真教掌门人后,把这一特色进一步强化、巩固,其所收的弟子大多为当地的巨富大族子弟,从小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满腹才学。 

由于马钰和这些弟子都是能诗善文之辈,所以他们在论道传教、劝化世人时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编写诗词歌曲来宣传教义、劝化世人。他们所编写的那些教义、劝化世人的诗词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易于接受,比如马钰的一些诗词: 

赠华亭县 

马风兹愿效维摩,常病众生受苦多。 

劝化诗词如省悟,免教投火效飞蛾。 

赠众 

有心入道莫推延,惟恐因循老了贤。 

今日不知明日事,今年怎敢保来年。 

马钰以诗感化雷大通的例子就颇具有代表性:一个月朗风清的春夜,雷大通正灯下苦读,马钰以诗感化之,诗曰: 

可叹愚迷漫用功,浮华一梦转头空。 

何如立志修仙举,永住三山最上宫。 

雷大通反复咏诵而心有感悟,遂生学仙修道之志④。 

不唯如此,因为这些弟子都有知识、有文化,所以他们往往还能独当一面、自成体系,或著书立说,将全真教进一步发扬光大。如吕道安在马钰、丘处机先后东归的情况下一直任祖庵庵主,不负众望;于善庆在以后为重阳宫住持,主领陕右教门事,其弟子李祖谦曾撰写《七真年谱》、《甘水仙源录》和《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等著作,成为全真教的“太史”。李祖谦所传弟子孙德��以后又成为全真教的掌门人。薛知微在山西立观度人,度门人弟子数百人,成为当世高道。 

这一特色从马钰继承、巩固后,至丘处机加以光大。丘处机弟子李志常为随其西行十八弟子之一,归来后将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的经过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原为郝大通弟子,后转入丘处机门下的王志谨自创了著名的盘山派。 

也正因为全真教形成、确立了这一特色,所以后来能以一教之力独自编纂完成了共计7800余卷的《大元玄都宝藏》。 

三 

马钰还开创了全真教内弟子互相交流、不拘门户的好风气。 

全真七子之间有一个非常良好的风气,就是各自的弟子可以互相交流,大家互相指导,并不要求从一师而终。这样就使得弟子们能不拘一家之见,博采各家之长,迅速的成长进步,这也是全真教能在金元时期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种良好的风气,就是由大师兄马钰开创的。 

1181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金廷下诏禁道士游方,遣发道人各还本乡,马钰也在遣还之列。这年十月,马钰把关中教事托付给丘处机,踏上了东归之路。东归前,马钰考虑到丘处机一人独居龙门山修行,还要兼顾祖庭事宜,诸多不便,于是派自己的两个弟子赵九古、毕知常赴龙门投丘处机为师,与之做伴。 

后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选十八弟子同行,赵九古为十八弟子之首。 

丘处机因一直隐居修行,所以未收弟子,赵九古、毕知常来投后,收为徒,开始创立全真教中的龙门派,赵九古、毕知常也成为丘处机的首批弟子。 

此外,马钰的弟子于通清、于善道、尹志平、乔潜道、李冲道等都或投丘处机、或受教于丘处机,为协助丘处机弘扬全真教而尽力。 

马钰开创了这种良好风气后,全真七子之间都互相交流弟子,互相指导,由此促进了全真教人才辈出。如郝大通弟子王志谨,后又投丘处机门下,此后融各家之长,创立著名的盘山派,所传弟子大多知名于世,再传弟子孙履道曾作全真教一代掌教;马钰弟子于通清,后随丘处机东归,主持栖霞太虚观,金廷赐给紫衣⑤;马钰弟子于善庆,后投师丘处机,改名于志道,不仅自己闻名金元之际,所传弟子李道谦成为全真教的“太史”,再传弟子也曾为全真教一代掌教⑥。再如组织编纂《道藏》的宋德方,原为刘处玄的弟子,后又受王处一指点,在王处一处获得道士籍,最后投入丘处机门下。 

此外,如果发现了有资质优良的弟子,不分谁人门下,大家都共同倾力培养、尽心指点,以促其早日成材。如于善庆,先投马钰,马钰仙逝后,刘处玄、王处一都对其进行指点,又叫他赴陕西投丘处机。而最典型的是尹志平,全真七子中他得到了五个人的教诲,成为全真教第三代弟子类拔萃者。 

由上述可看出,王重阳死后,时丘处机尚未得道,其他五子分散各地:谭处端、刘处玄在河南洛阳;王处一、孙不二在山东;郝大通云游各地,马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全真教的修持理法――降心
全真教的修持理论虽多,但“降心”是其要领部分。修持理法的降心理论由来已久,道教是由道家思想演绎而来,道家思想是以黄老为核心的,黄帝《阴符经》中讲“天性人也,人心机也”。人禀天地间的一点太和真气,赋诸人身为性,此性是太和中的一点虚灵不昧,虚白朗耀,至为纯净,无有任何杂质,故经中讲“天性”,这种性(虚灵不昧),常清常静,即佛经中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五色声香味触法……”而《道经》中讲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儒家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由此可见,道、佛、儒虽说各异,但殊途同归,均指人们禀赋太和中的一点不昧虚灵――天性。这种天性,是人之真性。人之真性因与后天事物接触,则见景生情,随物逐...
· 宦官在历代中的地位与变化
宦官是专制制度的特殊产物,历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世界上延续了数千年。在我国,大体可以肯定在商朝时就有了宦官,直到二十世纪,随着帝王制度的消灭才消灭。因而,宦官这种特殊产物也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代皇朝中,皇帝要保住帝位维持统治,必然要与外戚发生矛盾,产生斗争,这样必然要寻求支持。没有外力支持的皇帝,皇权就会旁落外戚。皇帝想得到外力的支持,有两种方法,一是跟士大夫结合,一是跟宦官结合。但跟士大夫结合的可能性很少,这是因为皇帝与他们平常太过疏远,而且也不知道谁是攀附外戚的走狗。唯一的一条路只有依靠宦官,别无其他选择。于是,历代皇朝的宦官政权便应运而生,有时宦官机构还十分发达,历史上宦官时代还出现过三次颠峰时期,有的宦官还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有的甚至能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本文仅撷取部分宦官在历代中的地位及其变化,作挂一漏万的简述,以供参考。周代首创内廷机构宦官是内廷的仆役,...
· 全真七子与全真教
[王从肴真七子像][全真教仪式图(局部)]全真教创始人王醋源蠖ㄆ吣(1167)东游传教,在胶东一带广收弟子。马钰、孙不二夫妇,以及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是王吹钠叽蟮茏樱也是全真教发达的骨干成员,所以世人尊称为“全真七子”。七子多出身于当地富庶之家,受习俗熏染而乐于修道。他们无论道教修养,还是文才抱负,都是当世一等一的人才。七子在秦、冀、鲁、豫一带修炼传教。不久,全真教便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南至淮河、北至大漠,西抵秦地,东至大海,都有全真教的势力。到了刘处玄、丘处机掌教的时期,全真教团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壮盛,声名渐渐上闻于金廷。在金与蒙古连年交兵的战乱年代里,全真教反得以迅猛发展,走向鼎盛阶段。
· 马钰
生平马钰原为宁海巨富,娶孙富春(即孙不二,1119-1182)为妻,生三子。通经史,轻财重义。入道1167年马钰初遇师父王重阳。重阳自关中东游传教,扺宁海州牟平县城,两人一见如故,谈玄论道,马钰遂邀王重阳到自家居住,马钰与孙富春夫妇皆待以师礼,择地建庵,二人讲道于庵中。庵名“全真”,“全真”教之名源于此。1168年初马钰决心辞家学道。王重阳多方劝喻马钰离家去乡学道,马钰初因家资广贮,妻子爱深,不能遽从。但他担心自己短命早亡,终于决心出家,以期积累功行,证得仙位。他获王重阳训名为马钰,号丹阳子,与孙氏离婚,分财产给三子,随王重阳举纸旗上街市行乞。马钰此后追随重阳隐居、传教及西行。他与王重阳、同门丘处机(1148-1227)、谭处端(1123-1185)、王处一(1142-1217)三人先到宁海州昆嵛山烟霞洞隐居,修道半年,期间郝大通(1140-1212)亦加入师门。其后随王重阳在宁海、登州、...
· 韩愈道论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中唐以后,随着封建社会逐渐向后期过渡,传统经学也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革。这个变革的先声和重要表征,就是自中唐开始,思想和学术界泛起了一股对当时和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潮,即所谓“明道”思潮。作为中唐时期的思想家、经学家,韩愈的道论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韩愈,字退之。生于公元768年,卒于824年。他的籍贯,新旧《唐书》本传存有歧说。《新唐书》说他是“邛州南阳人”。《旧唐书》则说他是“昌黎人”。究竟祖籍邛州南阳还是昌黎?这是可以继续深入考证的问题。韩愈的社会出身,《新唐书》本传云:“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韩愈在《释言》中称:“愈之亲族鲜少,无扳联之势于今”;在《上兵部李侍郎书》中又称:“愈少鄙钝,于时事都不通晓,家贫不足以自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矣。”诸如此类的记载说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