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中国古代儒学知识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0
转发:0
评论:0
论中国古代儒学知识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此外,他和人民的基本感觉产生了内在共鸣,又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心曲相通。确实,他

此外,他和人民的基本感觉产生了内在共鸣,又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心曲相通。确实,他是所属阶层的代言人。这样,他就看清了天命,正如古语所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昕!"(23)

超越的关怀使得儒家知识分子不受社会体系的局限,因此,他对政治的参与也不止于社会层面。一般印象是儒家官员只能表达自己的心声,不能发出超过其社会角色的激烈。这种观念没有考虑儒家直接诉诸超越原则,如天命或每个人道德意愿的指令,调动大众心理力量的能力。最可一般化的社会关系(人民的感情)和最可普遍化的伦理一宗教(天命)认可汇合起来,就允许儒家将政治看成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和普遍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

如是,儒家通过教育不仅为文官制度的发展,而且也为古代中国政治的定义做出了贡献。不过,他们与有权的法家大臣不同,没有在由封建到帝国的转型中,在少数统治者中间起到积极作用。从现实政治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他们相对较弱,但是,他们自觉地拒绝玩弄权力政治游戏的。在他们所奉的核心价值支配下,他们通过教育开创事业,从文化体系的外围着手。他们付出巨大努力,推行教育民主化,逐渐导致了古代中国政体的重要变化。矛盾的是,总是无法接近权力中心的弱者反而成功地提供了概念框架,而政治正是在其中才显出意义。

虽然如此,但是,如果将古代中国政体这一转型的特点归结为文官制度的儒家化,则是片面的。当儒家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汉代文官制度时,他们所珍惜的价值也明显地政治化了。将儒家价值政治化以加强汉朝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以及加人政府的儒家知识分子出于理想主义的理由将政治道德化,是汉代政治文化中两股相互冲突的思潮。前面提到的陆贾、直言不讳的学者兼官员辍固生、著名的通人董仲舒、文人哲学家杨雄即是显例,都想让政治为他们的"道"服务。他们都关心学习圣贤在汉政府的实际运作中得到保证。他们想将政治道德化的意愿时常遭到挫折,但是,他们坚持传播儒家学说,大大有助于儒学逐渐确立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从广义的文化角度来看,他们对政治语言,包括政治统治者在内所有政治人物的行为原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没有直接进力中心就做到了这一点。(24)

不用说,高度思辩的哲学观念要转化为适用于政府政治行为的运作原则,其过程是长期而复杂的。汉代初创诸帝的法律和政治背景实际上设定了汉代体系,而他们决意不再遵循秦代官僚体制所依据的法家模式,而运作帝国的日常事务必须要有庞大的统治管理机器,法律与秩序也需要其他的先决条件,这些都促成了儒学的兴盛,并使之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尤其是有足够创新力和说服力以使儒学观念成为新生政治秩序的共同预设前提的那些人,更是全身地促其实现。帮助儒学成为汉代中国主导思潮的,既不是徒劳无益的学究式玄想,也不是客观条件的需求。儒家知识分子共同努力,系统化、实用化地宣扬他们的学说为汉帝国最理想的意识形态,则是使之成为政治现实的关键因素。

通常认为,颇具影响的政治家公孙弘(卒于前121年)和杰出的学者董仲舒是使儒学在武帝(前141-87年)时期成为主导哲学的关键人物。据记载,他们的非凡成就在于成功地劝说野心勃勃而且如同秦始皇一样是彻头彻尾法家的汉武帝改奉儒学。在此转变过程中,并没有流血、没有军事政变(coup d[#]etat)、没有明显的,只有和平的转变。尽管这项广为接受的记载有一定的可信度,儒学的"复兴"实际上却是贯穿了整个汉代的长期艰辛努力的结果。从知识史的角度来看,儒学在逐渐变成占主导地位的宫廷哲学之后,不再是孔孟学说了,而是苟子的崇礼主义和法家观念、阴阳宇宙学说、道家思想,以及当时一大堆其他信仰的大杂始了。

公孙弘的宣扬儒家意识形态和董仲舒的构建儒家宇宙论,属于明显不同的两种儒家模式,这就使情况更为复杂了。武帝采用儒学作为官方哲学,表明那些奋起凸出其统治权的儒者取得了胜利,他们是叔孙通精神的真正继承人,为了替自己和门徒在汉代官僚体制里寻求一个合适的位置,他们自贬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去设计旨在提高帝皇尊严的宫廷礼仪。(25)叔孙通成功地以其实用礼仪的专门知识为职业,暗示了一条使儒家价值迁就政治需求的路径。

诸如陆贾、辗固生、董仲舒、杨雄等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道"的认识则截然不同。对他们来说,唯一值得占取的政府职位,须可据以运用道德影响,将政治转向有人性的秩序,一个沉浸在礼乐之中的世界。他们也许会充当大臣或教师,他们的基本关怀并非少数统治者的安稳,而是人民安居乐业。他们不是以帝王奴仆的身份,而是作为道德理想的使者加入政府运作的。他们认为,自己的道德理想承之天命,因此,他们既向超越之天又向人民吁求支持。虽然他们和掌权者之间并非敌对关系,却能够以教师、顾问、批评者或朋友的身份,对帝王保持一种独立的姿态。他们从来就不是妾妇。

和许多人所持的解释立场相反,董仲舒的宇窗论不是证明帝王神性的意识形态。他的名言"天人合一"并不意在替王权增添超越的重要性。确切地说,他想让帝王上对天下对民地考虑一下自己的行为。通过确立天的至高无上和人事最终裁决者的地位,董仲舒领悟到帝王权力是一种相对权威。如果没有宇宙运行的合法化功能,帝王的领袖资格就有问题。董仲舒对吉兆凶象的解释在其哲学论著《春秋繁露》中占有突出地位,他在其中完全沉迷于政治批评的微妙艺术之中。整套理论基于如下假设:倘若国家治理得很好,那么,不仅人类世界会井井有条,宇宙也会协调和和顺;如果天行异常,那么,皇帝自己就要负责,为了改变这种异常,皇帝在统治时就必须更加小心谨慎。(26)董仲舒和其他汉代儒家都一致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证自明的,这就足以说明它作为一种统治原则是特别有效的。大史家司马迁(卒于前85年)指责公孙弘曲学阿世,却称赞董仲舒是孔子的真正信徒,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27)

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置五经博士,儒家学说的政治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前124年,指派50名博士弟子从学于博士,促成了国立大学的发展。太学的学生人数据说在半个世纪内增加至数千人。到了汉代末年,太学生成了政坛上的一股重要力量。(28)以儒家伦理和文学标准为基础的察举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儒家信仰的力量。到了公元1年,每年有100人通过由儒家学者主持的考试,成功地进入政府,而且人数稳定地随年而增。一个由受儒家经典教育而成的读书人组成的文官体系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从武帝时代起,儒家学说成了培养中国官员的重要工具。(29)作为教育中心的官学遍布全国,则就更有意义了。由于儒家经典被采用充作核心课程,孔子则被崇奉为学校的保护神。儒家伦理也就变成了招幕政治精英的社会标准。(30)《汉书》作者班固(卒于92年)评论说,儒学研究之所以取得优势,"盖禄利之路然也。"(31)

儒家颠覆了法家的官僚制度,也许说儒家观念结合了法家实践更为恰当,结果体现为高度一体化的有机系统。元疑,政治化了的儒家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特性。例如,法律的儒家化,就始于汉代,逐渐成为中国式统治艺术的固定成份。(32)王道、霸道相杂,汉代的一位皇帝坦承此为"家法",(33)产生出一种权力关系模式,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的永久特征,应该象皇族的尊贵客人一样,对待官僚体制里负总责的宰相,这个观念在汉代政治史中得以部分实现,超然于政治之外者有权获得尊敬,也得到了权力精英的认可,整个中国历史上,政府都尽力争取隐士们的积极支持或默然承认。汉代重新制订这套古老而神圣的礼仪,为后来诸王朝确立了标准。尽管有关统治者对名流应该有礼貌、对学者应该谦恭的儒家教导从未完全实现,但是,它仍然鼓励各行各业的人要尊敬受过教育的人。也许可以说,在汉代,有关读书人的观念在中国人的脑子里已经具备了特殊的意义。(34)

然而,尽管政治化的儒家伦理在汉武帝以后的汉代集中体现了占主导地位的知识风尚,并且为儒家化了的法家政权服务,这却仅是儒家历史的一部分而已。儒家古典主义的兴起和儒家道德在社会中的传播不能归在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儒学的一般规则之下。它们和中央政府利用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法律的强制力维持法律和秩序的企图有着密切关联。但是,它们既非政治因素的附带现象,也非政治因素的独立变数。它们的发展过程是由非政治性质的冲动所决定的,这些冲动有可能而且经常具有政治意义。我们应该对儒家知识分子在那些领域里的作用予以特别注意。

儒家之学从一开始就以修身为出发点。儒家相信,人的本性通过自我努力可得以完善,这就为将修身当作学的一个项目提供了动力。学习经典不仅为了获得经验知识,也是为了加深自我意识。董仲舒自愿三年不观于舍园,由此可以全心全意地献身于学术工作,这既是一种精神追求,又是一种知识活动。(35)他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36)表明他之所以认真努力地阐释《春秋》,乃是受到了解圣贤真理的职任感!

所驱使,无关乎其有用与否。对董仲舒来说,选择公正和选择利益是泾渭分明的,个人尊严、自主、独立等真正的儒家信仰与假儒家在为公众服务的托词下对财富!权力的兴趣是水火不相容的。为己之学要求将修身视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口这种优先感是不可逆转的,坚持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清楚地说明了政治服务应当是个人道德的自然生发。(37)言外之意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必须恪守严格的行为规则,以求与其崇高的地位相称。 noblesse oblige(贵人行为理应高尚)的观念在此可称贴切,在中国不同的是,单凭出身高贵并不能保证一定拥有权力和影响力。一个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就需要有文学才能、社会名誉和正直诚实。《大学》总结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查是皆以修身为本。"(38)正表达了这种精神。

在政治文化领域中,这种所有人都必须以修身为本的普世主义要求导致了显而易见的结论:政治、道德不可分,而且道德比政治优先,然而,不可否认,"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是无法付诸实践的,只有圣人才有资格为王的要求也是不现实的。实际上,汉代没有一个皇帝,或者说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一个皇帝是圣人。尽管据此武帝曾转而信奉儒学,但他仍然粗鄙残暴,完全依仗严刑苛法,最坏的是还出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大学》与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
对于传统儒学的研究,一直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主线,关于儒学的起源一般而言,我们都习惯将孔子尊为祖师,作为生活在春秋时期自认为是周室后臣的孔子,我们不得不注意到,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飞速发展与成型期。而身为复古派的孔子他所崇尚的政治主张,是“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之周冕,乐则韶舞。”的上古“王道”。何为王道?董仲舒在他的《天人论》中是这样解除的;“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也就是说作为中国古代儒学发展主线的“王道”,就是以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天地间的和谐发展为命题。但是最早提出“王道”理念的人并不是孔子,而是周文王姬发。在《易。系辞传》里有提到“古之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附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一个完全可以涵盖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儒家独立人格思想的背景理由。但是作...
· 论儒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儒学对中国古代小说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从创作方面来说,在儒学"定于一尊"的时代,小说的创作往往较为衰微;而在儒学衰微的时期,小说的创作却较为兴盛.儒学对小说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价值观念对于小说家创作目的和创作态度的规范和引导.从创作实际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小说家几乎都无法回避儒学对他们的影响,但是他们做出的选择却各有不同.另外,儒学还影响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情节结构的安排以及小说的最后结局等.
· 论茶文化的定义、内涵与功能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茶文化的内涵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廿一个方面。三、茶文化体系茶史学:茶的起...
· 论多元文化与儒学超越
中国儒学自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中经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发展成为一个体大思精的学术思想体系。至西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文化路线,一跃而升腾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以后,虽然长期处于儒、道、释三教的鼎立与纷争的局面,但是,盛唐以后经过韩愈的反佛、批道、复兴儒学的努力、重新诠译和阐扬了儒学,到了北宋时期,使儒、道、释三教在融合中创建了新儒学--宋代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
· 论牌坊的源流及社会功能
牌坊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性标识之一.本文提出,牌坊并非如历来所说的"起于宋",而是起于春秋中叶.牌坊由起源到鼎盛,经历了由衡门-坊门-乌头门(棂星门)[冲天牌坊屋宇式牌楼]冲天牌楼,及由两柱单间-多柱多间-多柱多间多楼这样漫长曲折的演变发展过程.牌坊并非仅有<辞海>、<辞源>所说的表彰、纪念、宣扬和标榜功能,而是具有旌表褒奖、道德教化、空间分界、情感承载、纪念追思、炫耀标榜、理念体现、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十大功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