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普宁寺论“孝”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3
转发:0
评论:0
普宁寺论“孝”,“普宁寺”不禁让人想起了普救寺,想起了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这一回眸便使得张生

“普宁寺”不禁让人想起了普救寺,想起了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这一回眸便使得张生放弃书中的“黄金屋”,转而追求眼前的“颜如玉”,佛门重地,依然挡不住爱情的滋生。南宗六祖慧能一派讲究得是“修心”,凡清规戒律倒可不必一一遵从。“普宁寺”虽尊奉六祖慧能,却让人感觉庄严与凝重。我想这庄严与凝重来自于寺内的僧人和居士。

引领我们游览的居士数次告戒我们要三缄其口,做到“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告戒我们不要见佛就拜,每尊佛都有不同的庇护所在,不能投错庙,拜错佛。果真能许愿事成的话,最想拜得莫过于未来佛和文殊菩萨。

参观完毕,居士领我们去诵经房听高僧讲八分钟经。高僧问“人具备何种品质便可大行于天下”,答“爱”者有之,答“德”者有之,答“善”者有之,答“忍”者亦有之。高僧皆摇首不语,最终自行揭晓为“孝”。听听似无理,想想极有理。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是一个善心的人,也必定会是一个友善的人,一个友善的人,便具备了大行于天下的前提。高僧说“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孤独人。无父无母为何因,前世忤逆不孝顺。多子多孙为何因,前世开笼放鸟人。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皆因溺婴身。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多放生。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身。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人之根本。

最终,仍然免不了俗,让我烧三柱香,捐功德钱,祝愿父母平安。一经怂恿,面子上拉不下来拒绝,100y就这样眼睁睁地进入了功德箱。受骗的感觉远远多过心疼的感觉。我总觉得,真正力救苍生于水火之中的得道高人是断不会让虔诚的教徒捐钱捐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承德普宁寺十八罗汉壁画晕染手法浅论
承德普宁寺十八罗汉壁画运用了晕染的表现手法,并有自己的特色,对塑造艺术形象、加强色彩对比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宗教壁画的发展,体现了中外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国内部汉、满、藏文化融合,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
· 平氏孝文化论
平氏孝文化孔子的弟子曾子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启示,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认为做人之道,除尊敬父母教长,供俸禄外还洁身自爱、力争进取,上则尽忠报国,下则爱人以德。否则: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儒家之孝,由父母之孝演绎成五伦之孝,推家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教化。中国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谈不上对父母的敬孝。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快的对待父母。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先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调养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
· 孔子论孝道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同上)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礼的规定,孔子又将这个意思告诉樊迟,樊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孔子在向他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 论“孝”观念之起源
【摘要】“孝”观念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而最终形成于周代,其内涵包括“事人之生”与“事人之死”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殷商时期狭义的“事鬼神”是“孝”观念“事人之死”的起源,殷商时期的“孝的行为”是“孝”观念“事人之生”的起源。总体而言,“孝”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广义的“事鬼神”,经历了从“事鬼神”到“事人”的转化才最终得以形成。【关键词】“孝”起源事鬼神事人一、“孝”涵义之解析何谓“孝”?《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许慎的解释来看,其主要说明了以下三点:一是从“孝”字的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字,意为子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此为孝的本义。二是“善事父母”。意为子女要好好照顾、侍奉父母。三是“子承老”。这是说子女尽孝,不仅要从物质方面侍奉好父母,而且还有责任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志愿。此外,“子承老”还有将家族血脉传承下去之义,《...
· 论“孝”观念之起源
【摘要】“孝”观念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而最终形成于周代,其内涵包括“事人之生”与“事人之死”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殷商时期狭义的“事鬼神”是“孝”观念“事人之死”的起源,殷商时期的“孝的行为”是“孝”观念“事人之生”的起源。总体而言,“孝”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广义的“事鬼神”,经历了从“事鬼神”到“事人”的转化才最终得以形成。【关键词】“孝”起源事鬼神事人一、“孝”涵义之解析何谓“孝”?《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许慎的解释来看,其主要说明了以下三点:一是从“孝”字的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字,意为子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此为孝的本义。二是“善事父母”。意为子女要好好照顾、侍奉父母。三是“子承老”。这是说子女尽孝,不仅要从物质方面侍奉好父母,而且还有责任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志愿。此外,“子承老”还有将家族血脉传承下去之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