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圆明园离宫渊源及其布局形制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5
转发:0
评论:0
论圆明园离宫渊源及其布局形制,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御苑。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各种典章制度集中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御苑。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各种典章制度集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之大成,帝王御苑之制,更是集中反映了这点。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对圆明园的布局形制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其渊源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圆明园实际包括三个园,即: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合成“圆明三园”。圆明园占地面积约 352公顷,周长约10公里。圆明园总平面成倒置“品”字型,南部为绮春园,西北部为圆明园,东北部为长春园,圆明与长春二园之间为福海。三园之中,以圆明园为主园,绮春园和长春园为辅园。 

一、圆明园离宫渊源 

圆明园从性质上属离宫建筑。清王朝离宫有三处,两处在北郊,即畅春园与圆明园,另一处就是塞外的承德避暑山庄。 

离宫形式在我国古代由来已久。秦始皇建都咸阳,建离宫多处,如咸阳西北部的梁山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乾县县城西郊漠谷河东岸一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兴梁山宫,从山上见车骑众。”梁山宫遗址规模宏大,面积约 60万平方米,现已发现“梁宫”文字瓦当(1)。咸阳以北的林光宫也是秦王朝皇帝的一处重要离宫,位于今陕西省淳化县北30公里,遗址内出土有“甘林”文字瓦当,“甘林”为甘泉宫、林光宫的缩写,此宫秦亡后汉代继续使用,更名林光为甘泉(2)。上述两座离宫距离首都较远,颇似清朝的承德避暑山庄之于北京城。 

汉代首都长安的离宫以甘泉宫和建章宫最具代表性,规模也最大。如前所述,汉之甘泉宫即秦之林光宫。《史记》记载: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年),汉武帝在秦林光宫基础上修建了甘泉宫,宫城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48.6万平方米,周长9.5公里,宫城四面各有一座宫门,其中有宫殿12座、楼台1座。甘泉宫有大朝正殿,名“前殿”,位于宫城中央。甘泉宫附近还建有御苑──甘泉苑(3) 。西汉皇帝,尤其是汉武帝,每年五月由都城长安到甘泉宫避暑,往往一直要到盛夏过后的八月才回到长安城中(4) 。 

建章宫在都城长安西边,是汉武帝兴修的离宫,其距离颇似清王朝北京西北郊的离宫──畅春园与圆明园。 建章宫是仿汉王朝皇宫──未央宫修筑的,因此《汉书》称其建筑“度比未央”。建章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三桥镇以北,宫城周长约 10公里,宫城四面各置一座宫门。宫门之外设有“双阙”。宫城之内有大朝正殿──前殿,西北辟有面积十余顷的水池,取名“太液池”,“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池的北岸放置了人工雕刻的石鲸,池的西岸有石鳖3个,此外还有各种石雕的游龙、珍禽、异兽等。太液池中还建造了3座假山,称“瀛洲”、“蓬莱”、“方丈”,象征海中神山(5) 。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是隋唐王朝的都城。唐代是中国古代鼎盛时期,其离宫制度上承秦汉,后延宋、元、明、清。隋唐都城之离宫主要有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玉华宫、翠微宫和华清宫,其中以九成宫和华清宫最为著名。九成宫以“九成宫醴泉铭”碑而闻名。九成宫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县城,在都城长安西北。九成宫规模宏大,为隋唐离宫之冠。宫城东西 1010米,南北300米。考古勘探资料表明,九成宫仿照唐长安城宫城制度修建,九成宫大朝殿是其主体建筑。中央官署在九成宫东部,宫城之内亦置太(6) 。 

从分布位置来说,如果说清代承德避暑山庄与九成宫类似的话,那么圆明园、畅春园颇似著名的华清宫。唐华清宫位于今西安以东 25公里的骊山之下,骊山温泉闻名于世,故唐高宗曾名之为温泉宫,唐玄宗更名华清宫。宫城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四座宫门,城内分为东、中、西三区,均系仿皇宫而建(7) 。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圆明园作为清代皇室离宫,其渊源之流长。 

从秦汉至清代,两千多年间皇室离宫制度相沿不断。离宫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用于避暑,因此离宫的选址一般是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之地。秦始皇的梁山宫,秦汉两代的林光宫、甘泉宫、建章宫,隋之仁寿宫,唐之九成宫、玉华宫、翠微宫、华清宫,清之避暑山庄、畅春园、圆明园等无不如此。封建社会,皇帝是一国之主,皇帝在离宫避暑少则数十天,多则几个月,政务一日不可怠,故离宫不仅是皇帝避暑胜地,还是皇帝及其中央政权处理重要政务、军机之处所。故离宫实际成了不在都城之内的皇宫,因此离宫主要建筑形制要仿照皇宫的基本制度。作为离宫中皇帝的前朝后寝、太子的东宫、掖庭的后宫、百官的衙署一应俱全。圆明园作为皇室离宫,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离宫的上述特点。如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即皇帝大朝正殿,犹如故宫之太和殿。“九州清晏”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关于这组建筑的性质与演变容后详论。当“正大光明殿”作为正殿使用时,“九州清晏”具有“内殿”性质,犹如唐大明宫之“宣政殿”。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正殿所在的“主园”,犹如皇宫“宫城”,绮春、长春二园为“辅园”,颇似“宫城”之御苑。上述推断从其各自正门形制亦可一目了然。作为避暑胜地,圆明园在中国历代离宫中达到最高水平。圆明园内的水池面积约 140公顷,占全园面积40%。因水多而桥众,园内有木、石桥100余座。与浩渺水面相映成趣的是高低错落的250余座土山。加之奇花异草、名贵树木杂置其间,圆明园气候宜人,风景优雅,可谓集中国古代离宫建筑之大成,融中西园林建筑于一体。 

二、关于圆明园布局形制的几个问题探讨 

圆明三园的主园是圆明园,本文讨论的圆明园布局形制主要限于主园建筑。 

第一、圆明园布局形制的最大特点是以皇宫为蓝图,突出宫门和正殿。 

关于宫门问题。宫门位于主园南面,基本上处于东西居中位置。目前我们见到的宫门平面图,宫门的东西两侧,为东、西转角朝房。两处转角朝房中有一隔墙,将其各自分为南北两部分,隔墙与宫门在同一东西线上。从这种平面布局来看,东西朝房颇似宫门的“左塾”和“右塾”,左、右塾的各自中部隔墙又将其区分为内塾和外塾,所谓《周礼》之“一门四塾”。再从另外一层意思分析,左右转角朝房的南部又颇似宫门之“双阙”,这种建筑形制与明、清王朝皇宫午门相似。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的东西两侧为两面出廊的两观,俗称雁翅楼,为四角攒尖式阙亭。午门的这种形制已是承继前代,如唐大明宫之含元殿,东西连以廊,廊向南折出,各置阙楼,东为“翔鸾阁”,西为“栖凤阁” (8) 。东都洛阳的宫门正门(南门)应天门,亦为门外置双阙,以廊相连(9) 。在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主体建筑之前亦设双阙(10) 。已发掘的东魏北齐邺南城内正门──朱明门亦有双阙。关于这一制度还可以推至东周鲁城、西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的城门、宫门之外或置双阙,或为“双观” (11) 。 

关于正殿问题。圆明园主园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主园为坐北朝南方向,因而南门为正门,关于门制情况前已述及。中国古代宫城建筑的重要特点是宫城以正殿为中心,宫城的整体布局形制以正殿为转移,即宫城正殿要处于城内东、西居中位置,正殿要位于宫城南端,其南与宫门(宫门正门)间不能设置其它宫殿建筑,只能辟“庭”或设多重“门”。宫城内其他宫殿建筑要位居其后,或其侧。宫城的中轴线要穿过正殿,正殿决定了轴线方向与位置。上述原则在清代皇宫紫禁城得到充分体现,其宫城以南北为中轴线,宫城内分外朝和内朝 ,外朝居前,内朝居后。大朝正殿──太和殿是故宫中轴线上最南端的宫殿,其南置五重门至宫城外。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系主园正殿,殿后为前湖。正大光明殿系皇帝上朝、宴请外宾、举行寿筵庆贺之地,应属“前朝”或“外朝”。正大光明殿以北,前湖北岸的“九州清晏”建筑群应为皇帝后宫嫔妃活动之处所,即文献所谓“后寝”、“后宫”、“内寝”或“内朝”。前朝后寝或外内朝的主要宫殿与宫门均在全园南北中轴线上。 

第二、关于圆明园前湖、后湖与福海的配置问题。 

圆明园仿皇宫而建。圆明园主园中的前湖、后湖和主园东北的福海是非常有特色的内容。 

从明、清皇宫──故宫的布局难以解释圆明园前湖 和后湖设置,但从中国古代宫城发展史来看却不难发现建造者的设计依据。 

中国古代宫城之内配置池苑由来已久。目前发现我国古代最早的宫城──河南偃师商城之宫城,宫城位于遗址中南部,在宫城北部发现了一人工挖掘的水池,池壁和池底以石块垒砌而成,水池东西长约 130米,南北宽约20米,深约1.5米,池距宫城东、西、北墙各约20米,在水池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条渠道与水池相贯通,水渠亦为石块砌筑。池底发现大量螺壳、汉白玉网坠等,推测此池系供商王室游乐之所(12) 。汉代长安城未央宫是皇帝的皇宫,宫城之内开掘了面积19.6万平方米的沧池,供皇家游乐(13) 。汉武帝修建的临时皇宫建章宫内辟有“太液池”(14) 。唐长安城太极宫中还有“四海池”,即根据分布位置得名的东海池、西海池、南海池和北海池。“海”者容池之大也。大明宫的太液池又名蓬莱池,更为有名。太液池分为东、西二池,西池为主,面积16万平方米,池深3米至4米,池岸砌石加固(16) 。唐长安城的南部──兴庆宫是唐玄宗的皇宫,宫城中的兴庆池又名龙池,池内面积18200平方米,池平面为椭圆形(15) 。唐代诗人沈�缙诿枋隽�池为“碧水澄潭映远空,紫云香驾御微风。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仙境中”。唐洛阳城宫城中有“九州池”,徐松《唐两京城坛考》记载:“其池屈曲,象东海之九州;居地十顷,水深丈余;鸟鱼翔泳,花卉罗植。”据考古勘探,九州池东西长约205米,南北宽约130米。宋开封城城内外河道纵横,用于游乐的琼林苑和金明池都放在了郭城之外的西部。元大都的建设颇多复古味道,池苑置于皇城之内、宫城之外。明清两代北京城继承了元大都的格局。 

我们注意到圆明园内有前湖和后湖二池,主要是后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试论秦骑兵的渊源、发展及其特点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和陕西咸阳塔尔坡秦人墓葬中发现了秦最早的骑兵俑和骑马俑。二号俑坑内发现的一批骑马俑群,计有陶鞍马116匹,每匹马前立有骑兵俑一件。马背上雕有鞍鞯,头上戴着络头、衔、缰。骑兵俑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提弓状。俑和马的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生动,把秦始皇时代骑兵形象生动展现在人们面前[1]。塔尔坡清理战国的秦人墓葬384座,其中出土了2件骑马俑,这是我国古代目前发现最早的骑马俑[2]。有人还从这2件骑马俑的姿态与装备分析,认为它们应是战国秦国材官骑士或骑士俑的形象[3]。故笔者以此为最新考古资料,结合有关我国古代骑兵的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并在一定范围内参考前贤的研究成果,对秦骑兵作进一步的论述,错误之处,祈请方家给予指正。一、秦骑兵的渊源恩格斯在《骑兵》一文中指出:“马匹用于乘骑和军队编有骑马的部队,自然首先发生在那些自古以来就产马,而且气候和有青草适于马匹生长的国家...
· 论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及其文化渊源
诸葛亮扶助刘备父子治理蜀国数十年,陈寿《三国志》评价,“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蜀地的百姓也在诸葛亮死后追思景仰,“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1)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田畴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2)由刘璋父子治下的“肌膏草野”,到刘禅降晋时仍然“百姓布野,余粮栖亩”,“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3)后来人们对诸葛亮的治国功绩给予的评价就更高了,并且由治国功绩上升到完善人格的称颂。随之又添人了文学渲染,迷信的色彩,从其人到其事都被神化了。从君主官僚、文人学士,到普通百姓,...
· 论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及其文化渊源
今天我们分析这一文化现象,就不能仍然沉缅于神话演义的层面,也不能为诸葛亮究竟是儒家、道家抑或法家而无谓地争论,而应用现代历史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政治法律哲学的方法来科学解读,总结、阐释这一人类文化的杰出遗产本文拟通过对建构“诸葛亮文化现象”基础的治国思想的分析并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对其作一不揣浅随的探索。三国时期与春秋战国相似,社会处于文化转型期。(4)。地方豪强大量兼并土地,形成恶性膨胀的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日益瓦解,两汉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经学地位开始动摇。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纷起,这一切都使东汉社会处.在沉重的危机之中。由于社会动荡、群雄并争,社会思想从稳定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原来被两汉统治者罢黜的百家都得以复兴,被独宗的儒术面临着革命性的发展。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就是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髓。一、明罚信赏的法治精神法治在诸葛...
· 论圆明园重建的意义
据报载,我国南方一民间团体宣布启动圆明园复重建工程。消息传出,在社会上引起了诸多议论。圆明园在北京城的西北角,今天看到的只是其遗址。而其辉煌的过去则在140多年前被英法联军将其劫掠一空后纵火烧毁。在今天的圆明园遗址上,只有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和满园的古树可以告诉你过去的那段历史。中学时代,学习中国历史,每每读到这个章节,年少的我都会被一种愤闷所萦绕。尽管没有影视或者照片将圆明园的影象留下来,但是,偶尔可以看到的清朝宫廷画师所描绘的圆明园的绘画,也足可以体会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通过高科技手段制作而成的《圆明园》电视片重新将圆明园的辉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通过影像看到了140多年前的圆明园。营造圆明园之时,正是清朝鼎盛时期。那个时期的大清朝天下一统,傲视群雄.孰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的浪潮已经席卷欧洲。当时,从总的经济规模上,由于大清朝的地大物博...
· 医学源流论―卷下医学渊源论
医书之最古者《内经》,则医之祖乃岐黄也。然《本草》起于神农,则又在黄帝之前矣。可知医之起,起于药也。至黄帝则讲夫经络脏腑之原,内伤外感之异,与夫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神明夫用药之理。医学从此大备,然其书讲人身脏腑之形,七情六淫之感,与针灸杂法为多,而制方尚少。至伊尹有汤液治病之法,然亦得之传闻,无成书可考。至扁鹊、仓公,而汤药之用渐广。张仲景先生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遂为千古用方之祖。而其方亦俱原本神农、黄帝之精义,皆从古相传之方,仲景不过集其成耳。自是之后,医者以方药为重,其于天地阴阳经络脏腑之道,及针灸杂术,往往不甚考求。而治病之法,从此一变。唐宋以后,相寻弥甚,至元之刘河间、张洁古等出,未尝不重《内经》之学,凡论病必先叙经文,而后采取诸家之说,继乃附以治法,似为得旨。然其人皆非通儒,不能深通经义,而于仲景制方之义,又不能深考其源,故其说非影响即支杂,各任其偏,而不归于中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