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5
转发:0
评论:0
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何谓“茶文化”?茶文化诚然渊远流长,但迄今无一公认的定义。笔者以为:茶文化是包括

何谓“茶文化”?茶文化诚然渊远流长,但迄今无一公认的定义。笔者以为:茶文化是包括茶艺(--讲究选茶、选水、选器具、烹煮行茶、品味等)、茶道(--饮茶时讲究人品、意境、思想、审美、礼仪等)、茶风俗、茶文学、茶艺术(茶歌、茶舞、茶画等)、茶建筑(茶室、茶亭等)在内的与茶有关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说,茶文化是融诗文、书画、歌舞等艺术为一体,集经济、宗教、思想、民俗、医学、旅游、园艺、食品、陶瓷工艺等为一堂的文化现象。茶文化将饮茶的物质需要与精神享受合二为一,它的实质是以修身养性和陶冶情操为宗旨的一种社会文化与道德意识。

从内涵上看,茶文化与旅游文化有一定的交叉性。茶文化与旅游联姻的历史是久远的。唐宋士人、僧侣、隐士的茶会每每与诗会、旅游、学术研讨相结合。茶文化与当今旅游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一方面,如使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扮演好重要的角色,它将对旅游文化、尤其是我国国际旅游的开展起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各地均可收良好的社会效益与丰硕的经济效益,同时,旅游文化对把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弘扬华夏文化亦将起积极的作用。

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据有一席地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是基于旅游业的性质与茶文化本身的特性。随着文明的日渐演进,人类之所以有意识地使自身成为游客,是由于旅游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愈趋现代化,人们便愈不满意自己紧张的工作、刻板的生活、单调的情趣,而愈益寄望于旅游来改变、调剂。旅游一旦程式化、模式化,如果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旅游所应该具备的改变与调剂功能则将失去,终致旅游生命的窒息。旅游的生命是什么?是特色。只有特色的旅游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减少旅游竞争中的可比性,才能事半功倍。那么,旅游特色的关键是什么?是文化。对旅游来说,文化是特色的核心。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寺等国音乐大师紧密,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使各国游客含咀、玩味不已。中国文化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区域广阔以及对人类历史所作的巨大贡献而为全世界所瞩目。中国的各种特色文化旅游,应该说,是各具广阔天地的。茶文化之于旅游,正是如此。

如何使茶文化在我国旅游文化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大致说来,可以有如下六方面举措:其一,广泛开展茶乡旅游。茶叶产于佳山秀水。凡可产茶的地方,其山水必美。这种自然美是开展旅游的充要条件,是开辟旅游新域的基础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且幅员广大。今全国产茶省、区己扩至13个。新茶区青岛、烟台、泰安固为旅游胜地,的察隅、米林、林芝、波密以及新疆南部新辟茶区也成了新兴旅游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中的六项(安徽黄山、杭州西湖、苏州园林、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台湾日月潭)在茶区,且大都出产名茶。从地域论,茶乡旅游当以南方13省区为“本土”,进而超越旅游天地的“半壁河山”。这种茶乡旅游内容包括:品茶;领略各茶乡风情、习俗、茶道、茶艺;深入茶园、茶厂、茶农家,观看采茶、制茶表演等。

中国历代多名茶。名茶无不出自名山、孕于灵水。黄山毛峰系中国极品名茶,主产地为黄山风景区的核心景点慈光阁、云谷寺、半山寺、紫云峰、桃花峰等处。这一带云海雾天,空气湿度大,腐殖质丰富,土壤疏松肥厚,为创造品质优异的高山云雾茶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宜把名茶茶园游览纳入景区游览之中。黄山毛峰随采随制,游客可参观采茶、制茶表演;观赏其形其色之美:似雀舌,细扁而微微卷曲,嫩绿的色泽中透露白毫,复泛象牙色,油润光滑,继之品尝刚制成的新茶:沏时,但见雾气结顶,随闻香气馥郁,细视茶汤淡黄清明;慢慢品啜,滋味醇爽甜美;多次冲泡,其香犹存,其味犹醇。这种融名山(水)、名茶为一体的旅游,实为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堂的美举。中国名茶自唐至今已是群芳竞艳。西湖龙井、苏州虎丘、洞庭碧螺、武夷岩茶、云南普洱、苍梧六堡、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庐山云雾、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常州阳羡、徽州松萝、屯溪绿茶、祁门红茶、歙县花茶等名茶均产于著名风景旅游区。除自然景观外.名茶产区往往又拥有人文景观,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文物。花茶区开展茶文化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是潜力无穷的,也是相得益彰的。

品水是茶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茶汤的色、香、味与煮茶、泡茶的水关系密切。古人饮茶极讲究选择水。茶圣陆羽《茶经?五之煮》专讲择水、品水,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有陆羽将天下宜茶的山水分成二十等的记录。唐朝著名诗僧、茶僧皎然有咏茶诗“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苏轼曾咏名茶与名水的联姻:“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小团月”是当时名茶的名称,“第二泉”指无锡惠山寺石泉水,陆羽品其为天下第二。宋人杨万里有《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诗,从诗名看即知是咏名茶名水壁合。极度讲究用水是宫廷茶文化特征之一。不仅要选山野的优质水,而且还讲究水的鲜活--用“活水”;于是用盘龙的银壶装上泉水,快马加鞭运到内廷。纵然千里马,帝王之流所享用的水也远不及旅游者随手而取的叮咚山泉,碧澈江溪。游人取活水,燃松枝,沏新茶,对青山,买乃物质、精神的双重享受。此即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汲江煎茶)》。东坡还曾咏道:“君不见,昔时李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试院煎茶》)

茶文化与佛教有不解之缘。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寺藏名山,名山多名茶,茶叶生产的初期发展,得力于寺庙佛教徒的普遍种芬、饮茶。茶文化的正式形成、以和尚出身的陆羽撰成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经》为标志。佛教推进茶业,茶叶促进沸教的推广,因此有“茶佛一味”之名言。古之名茶大多为僧尼所创,至今还生产的名寺名茶可举: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的黄山毛峰;东山洞庭寺的碧螺春;杭州龙井寺的尤井;休宁松萝庵的徽州松萝;武夷山天心观的大红袍: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庐山抬贤寺的云雾茶。古代寺庙茶诗颇多,诗人中不乏僧人。寺僧多饱学之士,对茶学、茶文化频多学术贡献。历代迄今,古寺名刹均为旅游热点。今海外来大陆的游客中,台胞、华侨、华人、佛教国度及汉文化圈之游客,颇热衷去佛教胜地顶礼膜拜,有的游客、旅游社团是专为朝香、开光而赴大陆的。在旅游业中万意识地体现“茶佛一味”,对游客了解茶史,茶文化、丰富旅游内涵裨益匪浅。中国茶文化融儒、道、释为一,因此,如同佛教的寺庵,旅游区的道观及孔庙等,亦可使游人接受茶文化的熏陶。

其二,进行茶风俗旅游。中国茶风俗具有茶文化与民俗文化向双重属性,丰富多彩是它的显著特色。浙江周庄的阿婆茶、福建将乐的擂茶……均负盛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每多各自别致的茶风俗。皖、浙、赣等许多地区都有施茶的美俗,而且年代、地点、情节各不相同的民间故事中,施茶的主角往往都是位善良的老婆婆。民间大道、山径上遍布的茶亭,常为施茶之所。施茶等美俗所表现出的中国茶风俗的美学意蕴是美与善。

结合旅游恢复民间性质的斗茶古俗。古代新茶刚上市之际,茶农们相约在人多之处摆出各自新采制的茶,当场冲泡,让路人品堂、评判优劣,其场面很是热闹。又富有东方情趣。这种在欢乐平和气氛中进行的、寓竞争于娱乐中的评比活动,便叫作“斗茶”。1991年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中特辟斗茶一项活动,展示、评选新茶。

为旅游特设古茶风表演。举例如武夷山第四曲的御园茶。据载籍,“每岁惊蜇,有司为之致祭,祭毕,鸣金击鼓,台上扬声同喊曰:‘茶发芽!’井水既满,用以制茶上供……”(清?周亮工《闽小记》)茶园畔建有“喊山台”、“通仙井”。井水闻声即满云云,自是玄虚;但旅游毕竟不是科研,不需要样样求买,虚一点,玄一点,反能增添旅游的情趣;何况这种鸣金击鼓、扬声同喊的景观、气势,在现代中国人眼里已是奇异,在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西方人眼中则是惊异、叫绝;它所蒙上的神秘色彩,正迎合西方人来华的旅游心理。宋代浙江顾诸山,造茶时,须太守先祭拜。事见宋人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该书又记录建州采春茶时,“茶园人无数,击鼓声闻数里,”宋人欧阳修有纪买的《尝茶诗》:“年穷腊尽春欲动,惊雷未起驱龙蛇。夜间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呀。”宋人蔡襄《采茶》诗云:“春衫逐红旗,散入青林下。”这是写实之笔。这些古风古俗虽不行于今世,但不难发掘;古今为用,是所望于今之有司、智伯。

茶风俗旅游在非茶叶产区也有阔海高天。例如,在每年春天,有为期三周的教盛大祈褥会,同时举行大型茶会。

其三,以茶歌舞佐旅游。我国自古至今产生了大量雅俗共赏、尤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以茶为主题的歌、舞。晚唐陆龟蒙《茶焙》诗云:“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谅焙前人,时时炙花脯。”明人高启《采茶词》云:“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摘得谁最多。”被浙工人民广播电台采作广播节目开始曲的《采茶舞曲》,可算新采茶舞曲的代表作,国内广泛上演、播唱,又为出国演出的重点节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采作亚太地区民族音乐教材。今日深受海内外观众、听众欢迎的黄梅戏,原身乃是采茶调,纯为山乡小唱。在茶文化旅游中,茶歌舞对广大年轻人、海外士女将具很大的吸引力。

其四,以精美的茶具佐旅游。我国的陶瓷艺术在世界上久享盛誉。故宫博物院藏有唐、五代、宋茶()。英国博物院藏有宋建窑茶碗。景德镇茶壶茶()与阳羡(宜兴)茗壶均名扬海内外。“西冷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们设计、铭刻紫砂壶,其铭文的文化意蕴与书刻的艺术精神,使茶人、藏家珍若打拱壁之物,遂有“字以壶传,壶以字贵”之说。明人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其五,发挥高品位的茶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茶文化有雅有俗,在今日旅游业中各有其用武之地。古已有之的茶宴,便属雅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
茶文化(1)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茶叶经济活动中若没有茶文化的参与,茶叶仅只是一种农产品,一种嗜好性的饮料而已,不会像今天这样有高的经济价值;有了茶文化的参与茶叶经济活动,茶叶的经济价值即成倍数以上的增加。‘茶叶’,就物质方面来说,饮茶有保健的作用,能生津解渴,对身体的益处早已被世人所肯定。因此,茶叶才能和咖啡、可可成为世界上的三大饮料。然而,这世界三大饮料之中,唯独茶叶深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饮茶的意义不仅在它生津、解渴、有益健康的物质功能,更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散发出来的精神价值,在饮茶过程中所带来的平和心境、愉悦心情、和充实的精神滋养。因此,喝茶不只是喝它的香、甘、韵味,还要喝它的文化内涵,享受它的精神文明。于是,在茶叶的活动中发展出‘茶技’、‘茶艺’、‘茶道’,而陶融成‘茶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相得益彰的结果。今天,一个成功的茶叶经营者,不能只是拥有经营...
· 浅论黄山市茶文化旅游的开发
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日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正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茶文化旅游是指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旅游活动,是近几年中国旅游业新崛起的文化旅游项目,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黄山市茶叶资源丰富,茶文化内涵深远,发展黄山市茶文化旅游,可以丰富黄山市旅游产品内容、满足旅游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对于拓展黄山市茶叶经济市场,振兴山区经济,实现黄山市旅游二次创业“富民强市”目标,也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黄山市具备开发茶文化旅游的条件1、黄山市茶叶资源丰富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山灵水秀,土质肥沃,茶树遍布。茶区云雾弥漫、空气清新、茶质优良,属高山茶类。黄山市现有茶园80万亩,年产干茶2.3万吨,是国内重点茶区之一,歙县为全国第一产茶大县。“祁红”、“屯绿”历史悠久,驰名中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顶谷大方”名列全国十大名茶之中;“白岳黄芽”...
· 茶文化―品茶论道―茶文化与茶道犹在?
几名到福建名山武夷山游览的北京游客,周末在爬山游水之余饶有兴趣地观赏、品位从未见过的“福建茶道”。中新社发任晨鸣摄初到广州,一次与好友晚餐后再上茶馆聊天。进了厢房,内有电视机、麻将桌和沙发。点了茶食点心,泡茶有茶师傅代劳侍候;两小时后结帐,“茶资”两百元(人民币,下同,约40新元),比含酒水的晚餐还贵。另一次到厦门一家茶馆“�瞬枞ァ保�原以为厦门与台湾风俗相近,这家该是适合清谈的台式茶馆;不料又是供人打牌、玩麻将的高消费场所,难怪世界杯期间订不到房,都被球迷包厢看球赛。福州有本推广茶文化、解读茶经济的专业月刊《海峡茶道》,今年6、7月间对3785人进行“中国茶客阶层”的问卷调查,发现茶已抵受住咖啡、碳酸饮料、果汁、啤酒的冲击,喝茶渐渐取代吃饭饮酒,成为主流的社交方式。其中,91%受访者会经常买茶送人,觉得“以茶为礼,高雅体面”。62%的人每年为茶花费5000元以上,花上万元的也有26.82...
· 韩愈道论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中唐以后,随着封建社会逐渐向后期过渡,传统经学也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革。这个变革的先声和重要表征,就是自中唐开始,思想和学术界泛起了一股对当时和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潮,即所谓“明道”思潮。作为中唐时期的思想家、经学家,韩愈的道论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韩愈,字退之。生于公元768年,卒于824年。他的籍贯,新旧《唐书》本传存有歧说。《新唐书》说他是“邛州南阳人”。《旧唐书》则说他是“昌黎人”。究竟祖籍邛州南阳还是昌黎?这是可以继续深入考证的问题。韩愈的社会出身,《新唐书》本传云:“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韩愈在《释言》中称:“愈之亲族鲜少,无扳联之势于今”;在《上兵部李侍郎书》中又称:“愈少鄙钝,于时事都不通晓,家贫不足以自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矣。”诸如此类的记载说明,...
· 韩愈道论在经学史上的地位
中唐以后,随着封建社会逐渐向后期过渡,传统经学也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革。这个变革的先声和重要表征,就是自中唐开始,思想和学术界泛起了一股对当时和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潮,即所谓“明道”思潮。作为中唐时期的思想家、经学家,韩愈的道论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韩愈,字退之。生于公元768年,卒于824年。他的籍贯,新旧《唐书》本传存有歧说。《新唐书》说他是“邛州南阳人”。《旧唐书》则说他是“昌黎人”。究竟祖籍邛州南阳还是昌黎?这是可以继续深入考证的问题。韩愈的社会出身,《新唐书》本传云:“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韩愈在《释言》中称:“愈之亲族鲜少,无扳联之势于今”;在《上兵部李侍郎书》中又称:“愈少鄙钝,于时事都不通晓,家贫不足以自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矣。”诸如此类的记载说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