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中国武术的内家和外家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1
转发:0
评论:0
论中国武术的内家和外家,内家、外家着说,在武术界流传已久。我年幼练武的时候就已听说了。但究竟什么是“内家

内家、外家着说,在武术界流传已久。我年幼练武的时候就已听说了。但究竟什么是“内家”,什么是“外加”呢?当时我总搞不清楚,因惑不解。后来年岁稍长,读了一些古人撰写的书籍文章,听了一些专门家的议论,慢慢地擦知道了武术分“内家”与“外家”的起端,以及“内家”与“外家”的特征。

原来,中国武术分“内家”和“外家”之说始于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先生。康熙八年(1669年)他为浙东武术家王征南先生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说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有别少林为外家”。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在《内家拳法》里更说道:“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由那时候起,中国武术被黄氏父子绝然地分为内外两家了。“内家”与“外家”有什么区别?他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这在黄宗羲先生的文章中以及后来的一些自称为“内家拳”专门家的文章中,都已说得明白,归纳起来有三个: 

其一:“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拳术为“内家”;“主于搏人,先发制人”的拳术为“外家”。

其二:“以柔克刚”,主柔的拳术为“内家”;主刚的拳术为“外家”。

其三:讲究“内功”,善于调理内在气息运行的拳术为“内家”;主于锻炼外在的形体素质的拳术为“外家”。 

从后来的“内家拳”专门家的文章中,还使我知道了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即是“内家拳”。而少林以及凡是具有窜奔跳跃、闪展腾挪等招势的拳术,或是虽然没有窜奔跳跃、闪展腾挪等招势,但却是在太极、形意、八卦之外的一些拳术,都被别之为“外家”。这就区分得更为具体了。

可是细细地想来,我又觉得被“内家拳”专门家们所规定的区别什么是武术“内家”与“外家”的那三个特征,还有学多费解的地方,觉得中国武术别为内外两家的这种理论,似乎不是那么十分站得住脚。 

我想,既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为武术“内家”的特征,在敌我双方角斗较技的时候,总是“主于御敌”处于防御的地位,让敌方先动手发招进攻,而后乘之。果真如此,那么在太极拳推手比赛的时候,双方都是“内家”,那个先发招的,或是讲究“搭手即发”的,还算不算“内家”?由此而有联想到生活实际里的打斗和战场上的肉搏厮杀,彼此拉开架势,或者敌我都已举起刀枪,可是恰巧双方又都是武术“内家”,谁都不愿“主于搏人”,怕被人“得以乘之”,谁都想“后发先制,以静制动”使“犯者应手即仆”,那么,这场打斗或厮杀是怎样打杀下去呢?

其实,被别之为“外家”的少林武术,也并非没有“后发制人”的招数。试看“少林罗汉使八手”,其中的“一条椽”、“硬开弓”、“架梁炮”、“僧敲钟”、“披身锤”、“拗鹰肘”、“劈柴势”、“僧推门”、“金勾挂”、“扫荡腿”、“鹰掐嗉”、“垮篮势”、“扭缠丝”、“降龙手”、“僧缚虎”等十五手,都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的拳法。至于被称之谓“内家”的拳术,也有他“先发制人”的拳法。例如“形意拳”,“遇敌交手要求先发制人,快速突然,一发即至”(李天骥先生《形意拳术》)。在“八字诀”中对“敏”字的要求是:“……手要敏,如扑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既要求“先发制人”,能说“形意拳”它不是“主于搏人”的拳法吗?再如“太极拳”,在某些拳谱里也有“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鹞下鸡场”,“心要占先,意要胜人”,“先动为师,后动为弟”,等等“主于搏人”的说法。 

要说敌我双方角斗较技的胜负,其关键恐怕不在于“后发”或“先发”。而在于得气、得机、得时、得势。“气以实志”,而“勇”则是“志之所以敢也”,所以说相搏较技“以勇为先,以气为诀”。怒发气生,则目无锋刃,故得气者胜。得机,“察其动向,乘其未定,击其不意也”。角斗相搏莫“神于得机”,“先后不容瞬,远近不容分,先之一刻则太过,后之一刻则失时”,需恰得其宜,方为得机,善得机者胜。得时,“见利不失也”,双方角斗相搏,有利于我时不能狐疑不决,犹豫则失时,失时则败。因之相搏较技讲究“得时无怠,时不再来”,胜负之分,“得在时,不在争”。“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得势,“顺其势也”。“因势而利导之”,不相违阻,“逆阻则”,者败。不管是什么家,双方角斗较技总是有一方先发招的,招有虚实,一招发出,既可由实化虚,也可由虚化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随机应变,先发招的可以变化,后发招的也可以变化,哪有因“内家”、“外家”之别而拘泥于谁先动手发招的。 

至于“以静制动”。任何使拳之家对“静”的理解均都是“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在角斗相搏时,“主动”、“主于搏人”,是属于战略的范畴:而“主静”、“主于御敌”,是属于战术的范畴。因之古人说:“善用兵者,有进无退,虽退所以成进;有先无后,虽后所以成先;有速无迟,虽迟所以成速;有战无守,虽守所以成战……”(《潜书》)。动静的运用是根据时、机、势来决定的,该动时就要动,该静时就要静。《吕氏春秋》说:“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华拳谱:“方圆有机,动静有时”。孔子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应静而动,则养敌以生奸;应动而静,则失时以败事;动静中节,乃得其宜”。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主于御敌”来规定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为武术“内家”,而别少林等拳术为武术“外家”,此一说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我又想,以主柔的拳术为武术“内家”,以主刚的权术别之为武术“外家”。那么,主于“亦刚亦柔”、“刚柔相济”的拳术又是什么“家”呢?有许许多多的使拳之家,都是主于“亦刚亦柔”、“刚柔相济”的。他们认为“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在拳术里应该是“不柔不刚,合道之常”。所谓“不柔不刚”,是说不能太柔,不能太刚,“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刚柔宜取“中和”。因而在学多的使拳之家现了“刚发乎内,肉制乎外”;“外若优柔,中实刚劲”;“亦刚亦柔巧连环”;“刚柔得宜”;“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定心神“等等的论说。好象还没有一家是专门主于刚的。被别之为“外家”的少林拳术也是这种讲究“软如绵,硬如丁,软能克硬,硬能克软”,“遇软须2硬进,遇硬须软磨”,主于“刚柔相济”之家。佛教禅宗原本就有“柔者性之体,刚者性之用”,“刚柔”、“体用”之说。少林是禅宗祖庭,其拳术以禅宗的刚柔体用之说作为技术的理论指导,是完全可能的。事物总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系辞》),我认为专一地主于刚或柔的拳家是不会有的。即便是太极拳,不也是同样强调“发动如百炼刚,何坚不摧?”,“能柔软,然后能极坚刚”;“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逼不捷”;“刚柔不可偏用”,应是“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主于“刚柔相济”的吗?

有的专门家说,使拳之家都讲“刚柔相济”,但总有偏重于刚或偏重于柔的,别少林为“外家”,只是说他“偏重于刚”而已。照这样说,是不是所谓“内家”也是主于“刚柔相济”,只是“偏重于柔”而已呢?偏重于刚和偏重于柔,两者是相比较而言的,拿常见的一般和少林拳与常见的一般的太极拳相比较,确实是少林拳偏刚了一些,太极拳偏柔了一些。假设偏刚的拳术就得别之为外家,那么拿陈式太极拳和杨、吴等式太极拳相比较,显而易见,陈式太极拳不是偏刚一些了吗?是不是把陈式太极拳也别为“外家”呢?拿太极拳和形意、八卦相比较,八卦也别之为“外家”呢?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拿王征南先生的“内家拳”和太极拳相比较,似乎王征南的“内家拳”也不该称之为内家了。因“内家拳”里面以点穴为主,“其搏人必以其穴,有晕穴,有哑穴,有死穴,相其穴而轻重击之,无毫发爽者”。更有“金刚跌”的摔跌动作。点穴和摔跌,如果没有一点偏刚的劲力,恐怕是难以收到相搏取胜的效应的。

中国武术,在长、短两类的拳术中,有工、行、醉、绵、劲、别等六种体势。其中的绵拳体势的拳术,柔和蕴藉,缓缓不断,自始及终,绵绵相连,就主于偏柔,而其中的劲拳体势的拳术,使气鼓劲,骨刚筋粗,肌腱隆起,阳刚外露,就主于偏刚。在一家的拳术里,或者说是一个拳种里,会有偏柔和偏刚的几种不同体势的拳术并存。以我所见到的、学过的少林拳术为例吧,“金刚伏虎拳”就是少林拳术中偏重于刚的劲体拳术,“少林心法罗汉拳”、“少林功”就是少林拳术中偏重于柔的绵体拳术。不仅如此,即使是一套一招一势、端庄势整的工架拳体势的拳术,同样也是可以把它演练成流畅无滞、飘电、多行势而少停势的行拳体势的拳术。在一家拳术里,有着主于柔和主于刚的拳路并存,而一套拳路又可以练成这样的或是那样的不同的体势,那么这一家的拳术究竟算是“内家”呢,还是“外家”?越想就越是觉得以主柔的拳术为“内家”,而别其他主于“亦刚亦柔”的拳术(因为实际不存在存刚的拳术)为“外家”,这一说也是难以成立的。 

我还想到以是否善于调理内在气息的“内功”来分为“内家”与“外家”的说法上去了。这可是黄宗羲先生和黄百家先生所没有道及的,而是后来的专门家们所提出的原则,既然武术“内家”是以内功炼气见长的,那么被别之为“外家”的拳家当然是被认为不主重或不善于调理内在气息的了。可是事实并不如此,被非常明确地别之为“外家”的少林拳术,却偏偏也是主重和善于修内炼气的。请看《嵩山少林拳法》一书,里面提到“养气不离性,炼气不离命”;“上气下压,下气上提,上下会合,阴阳归一”;“实自虚处生,气自丹田吐”;“拳把若不知炼气,总有仙着不足恃”。是十二分地强调内功炼气的。再看一看少林的龙、虎、豹、蛇、鹤“五拳”;“龙拳练神,解曰: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今之谈拳术者,每每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地名,并元轩轾。至竞言少林而不言武当者亦自有故。按少林派之拳,门类甚多,名目亦广,辗转相传,耳熟能详。武当派则不然,练者既少,社会上且有不知武当属于何省者,此非予之过言也。浙之张松溪,非武当派之嫡传乎?迄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少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
· 医学源流论―卷内痈论
古之医者,无分内外,又学有根柢,故能无病不识。后世内外科既分,则显然为内症者,内科治之;显然为外症者,外科治之。其有病在腹中,内外未显然者,则各执一说,各拟一方,历试诸药,皆无效验,轻者变重,重者即殒矣。此等症,不特外科当知之,即内科亦不可不辨明真碓,知非己责,即勿施治,毋至临危束手,而后委他人也。腹内之痈有数症,有肺痈,有肝痈,有胃脘痈,有小肠痈,有大肠痈,有膀胱痈。惟肺痈咳吐腥痰,人犹易辨,余者或以为痞结,或以为瘀血,或以为寒痰,或以为食积,医药杂投,及至成脓,治已无及。并有不及成脓而死者,病者医者始终不知,何以致死,比比然也。今先辨明痞结瘀血寒痰食积之状。凡痞结瘀血,必有所因,且由渐而成寒痰,则痛止无定,又必另现痰症。食积则必有受伤之日,且三五日后大便通即散,惟外症则痛有常所,而迁延益甚。金匮云: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淅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以手按肿上热者有脓,不热者无脓。此...
· 中国武术之猴拳
中国拳术之一,以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而得名。据记载,中国早在西汉时就有了猴舞和猴拳。西汉长信少府檀长清曾在一个盛大宴会上表演猕猴舞。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上有“沐猴灌”的名目和图象,描绘的正是猴子的动作。明代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也有猴拳的记载。猴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技术风格,但基本要领却是共同的,即在眼、身、手、步等方面要做到22个字:刚、柔、轻、灵、绵、巧、躲、闪、神、束、抓、甩、采、切、刁、拿、扣、顶、缠、蹬、踹、弹。前10个字指的是整个动作的神态,中间8个字指的是上肢手法,后4个字是腿法。近代猴拳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其动作内容既要模仿猴子机灵、敏捷的形象,又要符合武术的技击特点,如出洞、窥望、看桃、攀登、摘桃、蹬枝、拼抢、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等都是具有形、法统一的猴拳动作。有的套路还编进一些跌、扑、滚、翻动作。猴拳要求做到形象、...
· 中国武术真有轻功点穴的功夫吗?
江湖神马的都是浮云?金钟罩铁布衫、九阳神功、如来神掌、一阳指、铁砂掌、水上漂……这些只是传说,还是真正的高手隐匿世间?中国武术真正的高手是否存在?到底有没有萧峰、郭靖一样的绝世高手?一系列存在于中国人梦想和影视作品中的功夫,到底是不是杜撰出来的?传说中的轻功消防员最擅长在武侠与影视作品中,最神的功夫当算穿房跃脊的轻功了。现实中轻功到底存不存在呢?有,但不像艺术处理过后那么神,驭风飞行更是不存在。这是被采访的武林高手们的一致回答。武当太乙门铁松子别派第十四代传人梁英杰在接受采访时说,他的师傅王世武就有轻功功夫,“当时我师傅在长白山放牛,从厨房到猪圈五六米,他一手拎着猪食桶,一跃就能从厨房到猪圈,喂了猪,一跃能回到厨房。”姚宗财老人认为轻功是一种内功,他曾亲眼见过师傅李树峰练吸墙功,“提气的一霎那,他能贴在墙上达五秒。”至于武侠作品里的水上漂、草上飞,都需要借力。“练功人脚绑沙袋练习跳跃,跑墙...
· 浅谈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影响
摘要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关键词中国武术;文化特征;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发展前景一、中国武术的文化特性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哲理性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它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出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