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中医药的科学性
从目前的现状看,“中西医汇而未通”、“中西医结而未合”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解决不了中西医“汇通”、“结合”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对中医的历史地位、理论价值缺乏研究,致使“汇通”、“结合”遥遥无期。
1.从医学发展阶段看中医是自然哲学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就会发现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沿着整化――分化――再整化这样一个历程发展的,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哲学史(人类认识史)也是一个整化(自然哲学)――分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整化(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把这两个发展系列加以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到,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认识史)也从哪里开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指出: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一辩证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医学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医学发展史,也发现它同样是一个整化(传统医学)――分化(近代医学)――再整化(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医学的(历史的)和逻辑(认识史)的也是对应的、统一的。
关于历史的逻辑的统一原则,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导言》中讲述得十分清楚。
从整化――分化――再整化,也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整化到分化是个“证实”的过程,从分化到再整化是“复归”的过程。
当我们研究中国医学发展问题时,也要把它纳入到这个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来加以考察,才能看清和把握它的发展趋势,也才能看清中医的历史地位及其理论价值。
中医从整体上看仍处于整化阶段,即自然哲学(性质)。而近代医学(西医),处于分化阶段,西医在生理上已从个体――系统――器官――细胞――基因,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它是对整化的否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图示上的再整化阶段是一个尚未完成的阶段,因此用虚线加以表示。这是对分化的否定,但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它又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再整化阶段是中西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国统一医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学。现代医学的本质特征是在生理病理认识上达到了高度分析(分化)与高度综合(再整化)的辩证统一。从图示可看出,不仅中医要现代化(分化、再整化);西医也要现代化(再整化);统一医学(在分化之上的再整化)。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医学”是毛泽东主席1956年8月24日首先提出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是毛主席对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的、完整的、极富哲理性的表述,明确回答了“中西医结合”,“合”者为何物的问题。可惜多年来讲“新医学”者多,谈“统一医学”者少。
只要正确认识中医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就必然会得出:“我国医学发展的希望在中医,发展的捷径在中医。创造中国统一医学是中国、中医独有的优势。统一医学的创立,人类将共享中西医的文明成果,它具有世界的、历史的意义。”(《与时俱进创造中国统一医学》)。
2.从实质上看中医是一门自然医学
人们把中医称为传统医学、替代医学、非正规医学、和谐医学或补充医学等等。我们认为中医是一门自然医学更恰当。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篇》)、“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咳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这是中医的总纲。
①阴阳五行是中医的说理工具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茬。”(《素问・六微旨大论》)
人体一日之内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应:“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月周期的变化与人体生理的影响:“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灵枢・岁露论》)
五脏与五方相应:东方属肝,南方属心,西方属肺,北方属肾,中央为土属脾。发病与四季相关:“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署,秋为阂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生气通天论》)
疾病与四季相合: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中央为土病在脾。(《素问,金匮真言论》)
疾病变化与四时相因:“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
病因与六淫,一年四季的六气:风、寒、署、湿、燥、火为致病的外因。
治则与季节气候变迁相关:即使外感风寒也需谨慎用药,“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如春夏季节,即使外感风寒也应慎用辛温发散之品;秋冬季节,若病热证,也当慎用寒凉之品。
地域不同治病方法也不同:“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玉之域……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治宜灸;南方者,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治宜导引……。圣人杂合以治”(《素问,异法方宜论》),并提出针刺时也要“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素问・八正神明论》)的治疗原则。
地区不同,治病用药也当有别:西北其病多寒,治宜辛温;东南其病多湿热,治宜苦寒。相同病证,地区不同,药量也有别,同为外感风寒,麻黄、桂枝、西北用量重而东南则用量轻等等。
而且防病养生保健也与季节四时相关:《素问,健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阀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灭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万物皆随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茬。因此,人要主动适应自然的变化。《内经》提出除防止外邪侵袭之外,又进一步提出不同季节应有不同的养生方法:如“法于阴雨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夜卧早起,不厌于白,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茬之道也。(《素问・内气调神大论》)
总之,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用药均与自然、季节、气候、地域、紧密相关。国此,中医是一种自然医学。
“四诊合参”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任何人员要进行思维,都离不开辩证逻辑。列宁说:“逻辑学=关于真理论的问题。”
全部逻辑方法(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等基本方法),归根到底,无非是引导我们对具体事物得出具体的认识方法,是引导我们通向真理的方法;全部逻辑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也都是我们进行逻辑思维必须具备的形式,没有这些逻辑形式,就无法在思维过程中运用这些逻辑方法,没有这些逻辑形式组成的体系,就无法反映客观实在的具体内容,就无法获得真理和表达真理。由此可见,不了解辩证逻辑就不可能充分深刻地理解真理论乃致认识论。
中医诊病过程中,在未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仍能对疾病具有科学的认识,并取得独特的疗效。其原因之一是中医在诊断过程中,运用了辩证逻辑方法。
中医诊断是怎么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的呢?比如,在医生面前就诊的一位病人,整个诊断过程大体是这样的:望诊:面白,两颧红,舌淡苔白,四肢冷;问诊:口渴喜热饮,身热反欲盖衣被,尿清便溏;闻诊:语声无力;切诊:脉大无力。
四诊表明中医的认识开始于对客观现实的直观反应,从感官中所获得的是客观的生动而具体的表象,但只是感性具体,它在我们思想中是模糊的,我们的感官只能认识对象各方面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各方面现象的本质及各方面本质的联系,因此不能对该事物做出清晰深刻的说明。
感性具体是我们认识的出发点,但要获得真正具体的知识必须进行思维的抽象过程。通过感性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深入掌握事物本质。抽象过程的主要手段是思维的分析活动,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开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方面,从中分别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对具体事物每方面本质的认识就是一个思维的抽象。现在我们对前面四诊观察到的表象进行抽象过程:
望诊中,面白、舌淡、四肢冷,这都是寒象,两颧红但非满面通红,此热象是假象,此病望诊是寒象多于热象,这是望诊部分的本质抽象过程。问诊中除身热是热象外,其余均是寒象。身热反欲盖衣被,因此身热是假象,此症仍是寒多热少,这是问诊部分的本质抽象过程;闻诊中,语声无力,此症是阴寒之症,这是闻诊部分的本质抽象过程;切诊中,脉大无力,仍是真寒假热症,这是切诊部分的本质抽象过程。
以上是各部分的本质抽象,这样的认识已抛开了感性现象,是由概念表示的事物的本质。思维的抽象过程虽然远离客观具体,但这种抽象中只要是从客观具体事物出发的郑重抽象过程,又是通过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出的正确的抽象过程,都更深刻更正确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上面只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的认识,只是有关事物的一个抽象的规定,要真正认识事物还必须运用综合的方法,把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