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兼论中医药的科学性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3
转发:0
评论:0
兼论中医药的科学性,从目前的现状看,“中西医汇而未通”、“中西医结而未合”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解决不

从目前的现状看,“中西医汇而未通”、“中西医结而未合”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解决不了中西医“汇通”、“结合”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对中医的历史地位、理论价值缺乏研究,致使“汇通”、“结合”遥遥无期。

1.从医学发展阶段看中医是自然哲学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自然科学的发展史,就会发现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沿着整化――分化――再整化这样一个历程发展的,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哲学史(人类认识史)也是一个整化(自然哲学)――分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整化(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把这两个发展系列加以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到,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认识史)也从哪里开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指出: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一辩证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医学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医学发展史,也发现它同样是一个整化(传统医学)――分化(近代医学)――再整化(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医学的(历史的)和逻辑(认识史)的也是对应的、统一的。

关于历史的逻辑的统一原则,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导言》中讲述得十分清楚。

从整化――分化――再整化,也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整化到分化是个“证实”的过程,从分化到再整化是“复归”的过程。

当我们研究中国医学发展问题时,也要把它纳入到这个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来加以考察,才能看清和把握它的发展趋势,也才能看清中医的历史地位及其理论价值。

中医从整体上看仍处于整化阶段,即自然哲学(性质)。而近代医学(西医),处于分化阶段,西医在生理上已从个体――系统――器官――细胞――基因,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它是对整化的否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在图示上的再整化阶段是一个尚未完成的阶段,因此用虚线加以表示。这是对分化的否定,但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它又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再整化阶段是中西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国统一医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医学。现代医学的本质特征是在生理病理认识上达到了高度分析(分化)与高度综合(再整化)的辩证统一。从图示可看出,不仅中医要现代化(分化、再整化);西医也要现代化(再整化);统一医学(在分化之上的再整化)。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医学”是毛泽东主席1956年8月24日首先提出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是毛主席对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的、完整的、极富哲理性的表述,明确回答了“中西医结合”,“合”者为何物的问题。可惜多年来讲“新医学”者多,谈“统一医学”者少。

只要正确认识中医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就必然会得出:“我国医学发展的希望在中医,发展的捷径在中医。创造中国统一医学是中国、中医独有的优势。统一医学的创立,人类将共享中西医的文明成果,它具有世界的、历史的意义。”(《与时俱进创造中国统一医学》)。

2.从实质上看中医是一门自然医学

人们把中医称为传统医学、替代医学、非正规医学、和谐医学或补充医学等等。我们认为中医是一门自然医学更恰当。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灵枢・邪客篇》)、“人与天地相参”(《素问・咳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这是中医的总纲。

①阴阳五行是中医的说理工具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茬。”(《素问・六微旨大论》)

人体一日之内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应:“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月周期的变化与人体生理的影响:“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灵枢・岁露论》)

五脏与五方相应:东方属肝,南方属心,西方属肺,北方属肾,中央为土属脾。发病与四季相关:“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署,秋为阂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生气通天论》)

疾病与四季相合:东风生于春病在肝,南风生于夏病在心,西风生于秋病在肺,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中央为土病在脾。(《素问,金匮真言论》)

疾病变化与四时相因:“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

病因与六淫,一年四季的六气:风、寒、署、湿、燥、火为致病的外因。

治则与季节气候变迁相关:即使外感风寒也需谨慎用药,“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如春夏季节,即使外感风寒也应慎用辛温发散之品;秋冬季节,若病热证,也当慎用寒凉之品。

地域不同治病方法也不同:“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玉之域……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治宜灸;南方者,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治宜导引……。圣人杂合以治”(《素问,异法方宜论》),并提出针刺时也要“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素问・八正神明论》)的治疗原则。

地区不同,治病用药也当有别:西北其病多寒,治宜辛温;东南其病多湿热,治宜苦寒。相同病证,地区不同,药量也有别,同为外感风寒,麻黄、桂枝、西北用量重而东南则用量轻等等。

而且防病养生保健也与季节四时相关:《素问,健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阀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灭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万物皆随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茬。因此,人要主动适应自然的变化。《内经》提出除防止外邪侵袭之外,又进一步提出不同季节应有不同的养生方法:如“法于阴雨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夜卧早起,不厌于白,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茬之道也。(《素问・内气调神大论》)

总之,人是自然界的一员,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用药均与自然、季节、气候、地域、紧密相关。国此,中医是一种自然医学。

“四诊合参”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任何人员要进行思维,都离不开辩证逻辑。列宁说:“逻辑学=关于真理论的问题。”

全部逻辑方法(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等基本方法),归根到底,无非是引导我们对具体事物得出具体的认识方法,是引导我们通向真理的方法;全部逻辑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也都是我们进行逻辑思维必须具备的形式,没有这些逻辑形式,就无法在思维过程中运用这些逻辑方法,没有这些逻辑形式组成的体系,就无法反映客观实在的具体内容,就无法获得真理和表达真理。由此可见,不了解辩证逻辑就不可能充分深刻地理解真理论乃致认识论。

中医诊病过程中,在未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情况下,仍能对疾病具有科学的认识,并取得独特的疗效。其原因之一是中医在诊断过程中,运用了辩证逻辑方法。

中医诊断是怎么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的呢?比如,在医生面前就诊的一位病人,整个诊断过程大体是这样的:望诊:面白,两颧红,舌淡苔白,四肢冷;问诊:口渴喜热饮,身热反欲盖衣被,尿清便溏;闻诊:语声无力;切诊:脉大无力。

四诊表明中医的认识开始于对客观现实的直观反应,从感官中所获得的是客观的生动而具体的表象,但只是感性具体,它在我们思想中是模糊的,我们的感官只能认识对象各方面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各方面现象的本质及各方面本质的联系,因此不能对该事物做出清晰深刻的说明。

感性具体是我们认识的出发点,但要获得真正具体的知识必须进行思维的抽象过程。通过感性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深入掌握事物本质。抽象过程的主要手段是思维的分析活动,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开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方面,从中分别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对具体事物每方面本质的认识就是一个思维的抽象。现在我们对前面四诊观察到的表象进行抽象过程:

望诊中,面白、舌淡、四肢冷,这都是寒象,两颧红但非满面通红,此热象是假象,此病望诊是寒象多于热象,这是望诊部分的本质抽象过程。问诊中除身热是热象外,其余均是寒象。身热反欲盖衣被,因此身热是假象,此症仍是寒多热少,这是问诊部分的本质抽象过程;闻诊中,语声无力,此症是阴寒之症,这是闻诊部分的本质抽象过程;切诊中,脉大无力,仍是真寒假热症,这是切诊部分的本质抽象过程。

以上是各部分的本质抽象,这样的认识已抛开了感性现象,是由概念表示的事物的本质。思维的抽象过程虽然远离客观具体,但这种抽象中只要是从客观具体事物出发的郑重抽象过程,又是通过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出的正确的抽象过程,都更深刻更正确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上面只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的认识,只是有关事物的一个抽象的规定,要真正认识事物还必须运用综合的方法,把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哲学
中医药学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属性于一体的医学体系.探讨中医药文化与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发展中医药学.几十年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用西方的文化认同审视中医药学是不客观也是无益的,从根本上说是不能发展中医药学的,因为它首先是把中医药学放在了是否科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与解读.只有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文化核心,才能清楚地解读中医,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
· 论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
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既是一个老命题,又是一个新难题,是涉及到目前中医学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换句话说,究竟是全面而系统地继承呢?还是选择性的继承呢?是按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发展呢?还是按西医的模式或近代科学的思维去改造呢?这是目前摆在中医面前的重大选择,整个中医界都在思考和关注这一问题。笔者认为,继承是当务之急,全面而系统地继承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发展中医学的根本;中医学的发展要走自己的路,即按照自身规律去发展。从中医药的现状看继承的重要性中医学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目前却出现了潜在的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医目前遇到的不再是砍杀,而是捧杀和剪裁。自从西洋文化和西洋医学传入中国以后,传统文化受到了歧视,中医也被戴上了"不科学"、"落后"、"朴素"的帽子,几经砍杀,差点...
· 浅论中医药法的特点及我国中医药立法的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法是伴随着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目前,已成功将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和地区有新加坡、越南、泰国以及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立法呈现出乐观景象。由于各国卫生保健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因此中医药立法也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立法,都有相同之处。[1]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中医药法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其有别于其他部门立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我国,中医药法就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以调整中医药社会关系、保障人们的中医医疗权益为目的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与我国其他部门立法相比,我国中医药立法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较为迅速,目前,我国中医药法的内容已经涉及到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中药品种、中医药教育等许多领域,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因此,研究中医药法的特点及我国中医...
· 论荀彧兼论曹操与东汉大族的关系
东汉末年,群雄纷起,逐鹿中原,最终获胜的却是被称为“赘阉遗丑”的曹操,这在世家大族操纵政局的历史背景下,多少有些令人费解。这除了曹操自身非凡的才能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他招揽了一批大族名士,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荀彧。作为一流的谋臣策士,荀彧屡呈妙计,出奇制胜;作为大族名士的代表,他居中协调,疏通曹操与大族名士的关系,稳定政局。因此,考察荀彧的行迹,评论其得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了解曹操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进而从一个侧面揭示曹操与东汉大族的关系,纠正一些传统看法的偏失。《孟子·万章》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本文评论荀彧,以知人论世为宗旨,不做简单之价值评判,抑或有所可取焉。兖州之役:“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荀彧(163-213)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其家世代冠族,祖父淑有高行,“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1]。东汉之世,大族名士操纵...
· 曹操新论--兼论《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描写
很长时间人们总将名人曹操之所以变成白脸大奸臣,是由“三国戏”和《三国演义》造成的。包括苏拭等著名文人都持此见。至有人说一次正演三国戏,曹操上场,突然有人冲上舞台用斧头劈死演曹操的演员,又有人说某人将《三国演义》里所有“曹操”字样都挖出,或剪下吃在肚子里等等,好象《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让人们深恶痛绝,因而到了新中国诞生初期,出现了著名的《替曹操翻案》的大文章,虽曾引起史学界、文学界一阵轰动,也有同志以《三国演义》是文学形象可以与历史形象不同来为《三国演义》“给曹操抹了黑”而辫护。但都不同程度地认为《三国演义》有意无意成了毁谤曹操的书。笔者从小喜读《三国演义》,近年又细加研读,觉得并非如此。笔者认为《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形象是一位动荡社会中的天才领袖,不仅形象本身值得我们崇敬,塑造曹操形象的手法也值得借鉴。一、为曹操勾划了一部动人的创业史(一)儿时的理想与自我保护意识。《三国演义》对创建魏、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