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我看崆峒派武术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5
转发:0
评论:0
我看崆峒派武术,本人资质愚钝,但天生酷爱武术,自幼远涉河南少林寺,湖北武当山拜师学艺,领略了少林

本人资质愚钝,但天生酷爱武术,自幼远涉河南少林寺,湖北武当山拜师学艺,领略了少林拳气势之雄烈,武当剑法之精妙柔顺,陈家沟太极拳延绵之劲,王乡斋大成拳崩力之威,的确可以说是各有千秋,风格各异。 

但自从本人师从燕飞霞潜心习练崆峒派武术之后,才真正领略了崆峒派武术的玄机奥妙,它与其他武术流派相比,拳法不是单纯的主刚或主柔,而是刚柔相济,虚左实右,腰如蛇行,明进暗退,一闪即击,内外合一,意形一致;讲究五行(心肝脾肺肾、劈崩钻带拿)则顺,六合(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则对,出势则疾,进退则灵,运用筋骨则易,发力讲究以意领气,以气摧力,上下相随,眼到手到,力到而无坚不摧,百炼精钢、终成绕指柔,“天下至柔莫若水,却又无坚不摧!”崆峒派武术的阴柔之力,内力也,是练习天地之精华及全身真气汇聚于丹田,再行气用气。气,是一种很抽象的事物,看不着摸不到,练气主修人的思维意念,虽不至于像练习明劲那样流血流汗,但却需要精力的高度集中,数十载如一日的苦苦追求。击技实用是武术的灵魂和发展的原动力。如果只练其表面动作,不知其攻防含义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充其量只不过是和体操、舞蹈一样只能健身罢了,和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并没有关系。

崆峒派武术除了具有极强的对抗性和观赏性之外,还具有其他流派所无法比拟的、独特的养生健身功能,正如有关典籍记载:“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崆峒派养生功,历来推崇“气宜直而无害”,直者,自然、和顺、深长、细匀也。所以也主张“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后天之气宜顺,是指呼吸要自然,和顺,呼吸时不要着急,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呼则形松如落雁,吸则意紧随气行。呼吸自然和顺、深长细匀则有助于推动内气聚散,沿经络运行,促使浊气外泄,精气长存。同时可使膈肌升降的幅度增大,使腹内压相应增高,从而形成对胃肠等内脏的适度“按摩”,肺的气体交换量也随之增加。这样,即改变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状况,增强了内脏的功能,又调整了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人类可以从新鲜空气中吸取许多营养物质,尤其是一些微量元素,这些元素进入激素,酶在维生素的结构中起着重要的生物触媒作用。某些微量元素还能与机体中的蛋白质结合成抗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据崆峒派有关典籍记载:“大凡人生之气血,行于虚而滞于实。如思想散弛,则气必凝结障害,久之则成气痞之病,学者不可不慎焉。”痞者,硬块也,所以呼吸要“锁心猿,栓意马”。摄心入静,无思无虑。气调而匀,形松意紧,不粗不暴,息息归脐。每次呼吸,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缓缓行之,直贯丹田。崆峒派仙师曾称“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翻,髓翻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肢康健,颜色如桃李。”

现在习练崆峒派武术的人不少,但会研究的人极少,这就需要成立专门机构挖掘和整理崆峒派武术。我相信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崆峒派武术会绽放出更灿烂的光芒。

在“崆峒杯”全国第五届武术馆校大赛将要举办之际,崆峒派武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平凉武林同仁都应有冬练三久,夏练三伏的尚武精神,为弘扬崆峒派武术,尽自己的一份薄力,传承崆峒派武术文化,实现崆峒派武术的伟大复兴。我坚信,崆峒派武学这一发源于崆峒山之国粹,必将傲立于世界武林,并为全人类的健身启智产生强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崆峒派
崆峒派绝学内功爪法拳法木灵子崆峒五老崆峒派最强的五人(尚有一人未提及),精通崆峒派绝学“七伤拳”,五人闻名天下,于崆峒派享有崇高的地位。关能宗维侠唐文亮常敬之其它“圣手伽蓝”简捷冯远声海大富(《鹿鼎记》中韦小宝的师傅之一)相关条目门派卧龙生倚天屠龙记角色列表金庸
· 道教宗主山平凉崆峒山与崆峒武术
甘肃平凉崆峒山有“道源圣地”、“天下道教第一山”之称,因道家供奉的上古神仙广成子在山中修炼得道而被尊为道教宗主山。崆峒山上的道教活动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西登崆峒向广成子求教治国之术和养身之道。这在《庄子》、《史记》、《南华经》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崆峒山法轮寺明嘉靖初年,崆峒山被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由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任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崆峒山上代代相传,现已传至第30代。发祥于崆峒山的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五大武术流派。著名作家金庸还曾为平凉首届崆峒武术节题辞:“崆峒武术,威峙西陲。”供奉着释...
· 峨眉派武术
无欲则刚少林宗,专致气柔武当功。三足鼎立平秋色,沉脆刚柔峨眉风。峨眉派武术与少林派、武当派武术是中国武林三大名宗。峨眉派武术经过许多次盛衰起伏后,传到今天虽然演变出许多支派,但核心技法修炼体系,却始终只在极少数的峨眉派弟子中秘密流传。它的产生是峨眉派前辈大师将佛家北少林总拳龙、虎、豹、蛇、鹤五大形,揉合道家以阴阳太极为主的内涵,以武入道,即以武功修炼为外丹,进而修养内丹逐级提高,再辅以密宗心法,独创峨眉招数,功法精华而自成一家,成为融合中国武学精髓而具内外兼修,心武同炼的峨眉派武功。峨眉派武术在明末清初前,属道家正统,遵清静无为作风,到清代初年,峨眉山僧、道并存,遂成佛道一家的僧、道武术――峨眉派武术。
· 峨眉派武术特点
自古以来,四川著名宗教圣地峨眉、青城等寺观的僧道人家,在参禅拜佛之余,弄枪使棒,练拳踢腿,逐渐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峨眉派。峨眉派兼备佛家与道家之长,既吸收了道家的动功,又有佛家禅修的基础,独创了一套动、静功相结合的练功方法。这种练功方法与各种拳术、器械套路及散打技艺结合一起,组成了峨眉派武术体系。与此同时,千百年来四川民间也流传着独特的武功,相习成风,经世不衰。峨眉派理论上主张动功与静功并重,著名的"峨眉十二桩"在动功上分为:"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十二大式。静功上讲究六大专修?quot;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其中尤以"指穴功"的三十六式天罡指穴功最具威力,既可按摩治病,又可作为武功制敌。据四川老武术家赵子虬介绍,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都强调"体用兼备,内外兼修...
· 我对传统武术的追求
我从喜爱祖国传统文化,体育运动,对武术更是情有独钟。总感觉武术很神秘,令人神往。十四五岁始学一些套路,认为套路为技击之招数的组合,式子之串连,武术是招数与功夫合而为一而已。但一经实战、却难以面对千变万化、瞬息数变的情况。反思后,逐改学少林短打拳、亦称六门短打拳,即一招对一招,一招变几招的讲手变势之中,技击效果虽有进步,但终不令自己满意,为此常思索,传统武术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与现代流行拳术有何样的区别?七十年代中期在京有缘与著名武术家何德泉老人相识,且一见如故,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为此能亲眼目睹了何老所演示的传统武术、功夫,令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聆听了有关内功、丹道、易筋、易骨、易髓修练的梗概、与当今许多不讲内在修练,只从间架修习有本质的区别、当今流行之武术只是通过间架练习,轻视内在修练的筋骨练习,很难达到其目的。以及京城与外地武林界掌故,以及他一生习武的经历,使我对传统武术有一个粗浅而明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