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感受冰与火的煎熬
年画是旧时过年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中国传统物品,这种源于民间的草根文化,现在反而面临着退出平常百姓家的尴尬,成了一种高雅的"艺术品"。作为中国最精致、最细腻的木版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位居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像其他中国民间艺术一样,杨柳青年画经历过辉煌,也曾濒于衰亡。
2003年,杨柳青镇所在的天津市西青区政府启动了杨柳青民间艺术复兴工程。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民间艺人的努力下,杨柳青年画开始"中兴",但背后仍然隐藏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种种困惑。面对挣扎中求发展的现状,年画艺术如何才能长久传承下去,是依靠政府力量的支持保持其民间艺术特色,还是充分放开后让年画走向市场,成为一种可买卖的商品?杨柳青年画逐渐脱离了"年"味,而变成一种纯粹的"画",其未来究竟何去何从?
三大尴尬:杨柳青年画在挣扎中发展
尴尬一:源于民间历史的草根文化,现在变成高雅"艺术品"。杨柳青年画以木版套印加手工彩绘而闻名,过去是老百姓过年的必备品之一,不仅在华北、京津一代畅销,还远销东北、西北,是老百姓特有的年文化产品。
但记者在市场上看到,天津大街小巷近日来到处是卖年货的摊位,有各种窗花、吊钱、对联,却极少见带杨柳青年画。普通窗花一元钱能买六张,同样大小的普通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却要几十元,一些大幅的精美年画至少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杨柳青年画正变为旅游纪念品和高档礼品。
尴尬二:是坚持传统的学徒式,还是选择目前流行的学院式,以年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面临传承途径问题。2003年,天津市西青区政府启动杨柳青民间艺术复兴工程,但摸底调查却发现,当时能熟练掌握年画工序的老艺人所剩无几。为此,南开大学开办了杨柳青年画大专培训班,从杨柳青挑选学员,由专家教授和民间艺术家组织教学,旨在培养一批既有传统民间技艺,又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
但张克强("年画张"作坊主人)认为:年画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特点,其传承模式最好是学徒式的,有一个手把手、口传心授的长期过程,学校教学的作用仅限于普及知识,学院式教育想要产生大师级者优秀画师非常困难。
不过,师傅带弟子的传统模式也受到部分民俗专家的质疑,何志华(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说,做传统文化产业是"发不了财"的,有多少年轻人甘愿付出做年画呢?而当年画能带来可观经济利益时,他们拿起刻刀画笔的目的究竟怎样、是否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这些都值得商榷。
尴尬三:是艺术交流还是"偷艺",年画创新遭遇瓶颈。2004年杨柳青年画业协会成立,为了加强各年画作坊间的交流,协会举办了杨柳青年画艺术交流展,展出了杨柳青主要作坊、画店的近百幅年画。
对于协会的作用和展览的效果,李明录(杨柳青民间艺术复兴工程专家组组长)表示忧虑:老艺人没有知识产权的观念,蝙蝠、如意、寿桃等特定事物为人们模仿很正常,但在市场竞争下,促进手工艺人间的交流并严格保护作品的著作权,是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年画张"张克强说,交流与借鉴对杨柳青年画的发展有益,但是竞争对手如果直接把画样拿来复制就无法接受了,如今画师工艺水平相差不大,如果辛苦构思创作的画样被人模仿出售,这种损失很难承受。
在争议中寻找民间艺术的发展道路
杨柳青年画始创于明代,在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曾有作坊一百余家,从业人员近三千余人,形成以杨柳青镇为中心的"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空前繁荣景象。从1992年开始,杨柳青木版年画第六代传人霍庆顺、霍庆友兄弟为振兴年画,恢复老字号作坊"玉成号画庄",随后,"年画张画庄"、"古柳祥画庄"、"富贵画庄"等个体年画作坊相继成立,杨柳青民间工艺开始"中兴"。然而这些作坊的主人在年画艺术究竟如何发展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选择市场,还是保持原汁原味的传统?
"年画张"作坊是新式杨柳青年画的代表,初始人张克强带着近二十个弟子每天在画店忙着赶制年画。记者在他的手工车间看到,大量印刷好的年画初本整齐的排列着,徒弟们在空白处依次进行彩绘上色。张克强说,传统木版需要几块木板来拼接画样,时间久了容易产生裂缝,而且由于木头质地不一,线条容易凸起或脱落,无法承受长期大规模的印刷,目前他的大部分作品已经放弃了传统的木版套印,而采用一种叫"丝漏"的现代印刷工艺。据了解,这种工艺最大的好处,是使年画的线条格外细腻精致,画面和谐,而且可以实现大规模批量印刷,不用担心木版上的木条老化剥落。
张克强对记者说:"一幅传统年画从套印到彩绘、装裱,没有几天时间、几十道工序根本无法完成,而经过改良后的‘年画张’产销量很大,工作效率和画面质量都大大提高,一年有五、六千张年画销往国内国际市场,是目前杨柳青里发展最好的画店之一。"
"玉成号画庄"成立于1926年,是杨柳青镇唯一一家坚持经营下来的老字号年画作坊,56岁的霍庆顺师傅("玉成号画庄"第六代传人)5岁就开始学彩绘、12岁开始学印刷,直至近日,他仍然坚持用传统的木版来印刷年画,并亲自进行彩绘,对新式年画采用的印刷、绘画等工艺表现出非常冷漠的态度。
记者在玉成号画庄看到,尽管为了迎接鸡年,他专门创作了一幅鸡年鸡吉祥图,将最能代表杨柳青年画的"连年有余"图中的鱼换成了昂首祈福的大公鸡,但霍庆顺坚持认为:"年画的内容应该跟着时代和市场的需求有所创新,但技术、工艺绝对不能改变。"
霍庆顺:"木版彩绘年画对艺术的要求非常高,不管是勾描、刻版,还是套印、彩绘、裱画,每道工序以前都能出现民间艺术大家。年画是手工艺品,不是工厂生产的商品,做为世家我必须把民间传统保留下去。"
霍庆顺师傅说,年画发展离不开市场,但更不能偏离艺术。新式年画每张都像是电脑打印的一样,根本体现不出民间艺人长期积累下来的价值;而且尤其让他心痛的是,木版雕刻正逐渐被时代抛弃,能雕刻出一张完美年画木板的工匠已经近乎绝迹。
杨柳青年画未来发展何去何从
罗澍伟(天津社科院研究员)说,传统艺术是适应传统生产力的文化形式,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的家庭装潢走向多元化,仅在画艺上就可以选择油画、国画等多种形式,年画作为大众普及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杨柳青年画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存活到今天,说明其仍具有生命力和市场。如何保留这种艺术,需要政府和民间共同努力。
罗澍伟认为,现代工艺与传统民间艺术存在着突出矛盾,一方面传统工艺代表了年画的最高水平,丝漏等创新手法尽管从外观上提升了年画的档次,被市场所认可,但批量工艺大多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实际上降低了年画内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传统民间艺术无出路、效益低,像锔碗、手工编席等民间手工艺已经完全没有生存空间,后人不愿继承,濒临灭绝。
罗澍伟:政府在鼓励民间艺术创新走向市场的同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一定的特殊政策,在生活上对有造诣的民间艺人给予扶持和特殊照顾。传统民间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配角,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政府应把支持落到实处,而且这一时机不应耽搁太长,否则尚在人世的老艺人很可能会逐渐凋零,造成传统艺术后继无人。
如何找到一条结合点,既保留古老年画艺术,又为其寻找出路,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关键问题。
何志华(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说,政府拯救不等于大包大揽,让传统艺术躺在床上安稳睡大觉,北京市政府就想出一个法子:出资建 "百工坛",支持吸引民间艺人来这里进行前店后厂的传统作坊式经营,让其逐渐适应市场。此外,民间协会应制定行规,进行年画行业管理自律,鼓励艺人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遏制不正当竞争;同时,引导和号召艺人们打破封建行帮式的狭隘观念,进行年画艺术流派的竞争,形成相互交流学习、彼此促进的健康氛围。这对繁荣艺术流派,尤其是降低年画研发成本,都是极为有利的。
有关专家认为,杨柳青年画已经走出了"年"味,正在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门类,但高等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对此认识仍然存在不足。有关高等艺术院校应放下架子、开阔视野,把杨柳青年画纳入高等学院系科建设中,暂时抛弃职称"唯学历论",邀请有造诣的年画民间艺人走进校园,进行年画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文化部门也应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从政策上对学科建设给予承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