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谈孔庙与中国儒学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4
转发:0
评论:0
谈孔庙与中国儒学,在国内游览,常常会在一些旅游胜地看到孔庙;到国外旅行,在一些城市里也会看到孔庙。

在国内游览,常常会在一些旅游胜地看到孔庙;到国外旅行,在一些城市里也会看到孔庙。

在国内,人们视昔日专事祭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庙宇为凝固了的孔子儒家文化的体现;在国外,孔庙则被视为凝固了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

孔庙中奉祀的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出生于2550多年前的一个没落贵族之家,幼年时父亲去世后,生活越发贫寒,因此他年轻时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牛羊的“乘田”等多种“鄙事”以养家。孔子从小有志于学,随处求师,不懂就问,好学勤思,被乡人赞为“博学”。此后,他对以前的文化进行了系统地整理总结,并发展出了一些新的思想,例如他提出的“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社会发展思想,后来被弟子们发展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又如他提出的以德礼为主、刑罚为辅的法律思想,其内容之一的反对“不教而诛”的主张就与我国目前实施的犯人劳动改造制度有着源流的关系;再如他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其内容之一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被法国写入世界上第一个宣言的序言中、成为欧美各国制宪的原则之一,还被欧美商界数百年来奉为从事商业活动的“黄金法则”。孔子还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首开私人讲学的风气,招收学生不论身份高低、不计贫富贵贱,采用以道德、知识、美育和体育来培养人才的教育方针,使用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传授自己的思想学说。等等。总之,从对旧有文化的总结和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看,孔子确实不愧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称的“轴心时代”的世界文化巨人。孔子创始的儒家学派,也因不断丰富和发展孔子思想而构建出了一套结构完整的儒家文化。后来,儒家文化与本土的道家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经过了一段既斗争、又互补的过程,在汉代确立了它的中国思想文化主流的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

关于孔庙的记载,以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为最早,其记:“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但孔子思想的价值在其生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孔子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其子孙仅“即宅为庙”将孔子故居作为家庙,以先祖之礼来祭祀孔子。

孔子故居作家庙的时间约为六七百年。古籍《水经注》中记录了这段时间孔庙的情况:“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顷,所居之堂,后世以为庙。”“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门东向,征在(孔子生母)在中间南向,夫人(孔子妻)隔东一间东向。夫子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朴,云平生物也。”可见那时的规模不大,陈设也很简朴。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诏令兖州“修起孔子庙”并“于其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是历史上修建孔庙的第一个国家法令。这道诏令彻底改变了孔庙原有的家庙性质,奠定并突出了孔庙应与学者、学校密切相连的关系。唐高祖李渊在他登上皇位的第二年(619年)就本着《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其先圣先师”的古制,下令在京城的国子学内修建周公庙和孔子庙,以供在学生徒四时行祭礼之用。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下令撤去国子学内的周公庙而专设孔庙,只祀孔子。两年后,唐太宗又诏令天下所有官办的学校内“皆作孔子庙”。皇帝令下,谁敢不从。自唐太宗后,历届历代皇帝从未对此表示过异议。这便形成了如古籍所载“自唐以来,州县莫不有学,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的孔庙遍布全国的局面,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在国内旅游时常常会看到孔庙的原因。

遍及全国的孔庙既是皇帝下令统一修造,就必须要遵守共同的规制。但孔庙毕竟不是帝王的陵寝,且又散布在全国各地,故对规制的要求也就并不十分严格。其中由曲阜孔子故宅家庙扩建的孔庙称阙里孔庙,规制则力求标准,以备国内各地建庙时参考;各地修建的孔庙一般以当地的地名冠在孔庙二字前作为名称,如北京孔庙、德阳孔庙等,各地孔庙占地的范围可大可小,并可按环境地势对其建筑有所变更,但形制必须规整,建筑群落一定要和谐、协调。

各地孔庙一般的建筑形式是:庙的正门称棂星门。棂星即天镇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为孔庙正门之名,意在说明庙内供奉的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棂星门前设照壁一座,在棂星门与照壁之间的东、西两旁各立牌坊一座,形成庙前广场。

棂星门内设一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依古制,天子之学(即国家级学校)四周必环以圆形流水,称辟雍;诸侯之学必有半圆形流水,称泮池或半璧池。故后人便将考中秀才、有了进入诸侯之学资格者称之为“入泮”或“游泮”,因而泮池就成了儒学建筑的主要特征。辟雍,人们游览北京时可以在北京国子监内看到;泮池,则各地的孔庙之中都有。

泮池之后是孔庙的第二道大门,称大成门。“大成”二字取自《孟子》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总结过去的文化,确是一位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此种评价并不过分。

大成门内就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外宽阔的平台称祭台或拜台,供祭祀时乐舞及行礼使用。大成殿内正中供孔子坐像,孔子像两旁是颜回、曾参等“四配”和“十二哲”的立像。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的东西两侧都建有长长的厢房,称为东庑、西庑(简称两庑),庑中供奉着历代先贤、先儒的图像或木主。大成殿后建有崇圣祠,用于祭祀孔子的父亲及孔氏五世先祖。

此外,孔庙中还有明伦堂(即实施儒家教化的大讲堂)、尊经阁(存放儒家经典的图书室)和乡贤祠(祭祀本地对儒学传播做出贡献的人)、名宦祠(祭祀本地区有政绩的官员)等从属性的建筑。

各地孔庙按环境地势对其建筑有所变更的例子很多,如陕西韩城孔庙和山西闻喜孔庙,都在庙前建有一座琉璃五龙影壁,意在昭示庙中所祀的孔子地位之高,庙前五龙壁之设确为孔庙增色不少。如南京孔庙,因建筑位置所限,便将疏凌后的秦淮河之膨大部分挖宽驳砌成月牙形,并在此河段的南岸上修筑了面向庙宇的八字形照壁,以示秦淮河的这一部分已成为孔庙内的泮池,这一借河为池的构思颇为独特。如云南建水孔庙的泮池又称学海,池中筑起一岛,岛上建立方形木结构攒尖顶的“思乐亭”一座,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海南文昌孔庙修造时未建棂星门,建成至今祭孔、瞻仰都还需从侧门出入,相传原来建庙时人们就已相约:棂星门必须由本县出的状元亲自修建,以示对文化的尊崇和对本县学子的激励。等等。

前边说过,除阙里孔庙外,各地孔庙最初都是修建在官学之中的。所谓官学,就是官府设置的学校,如在县里设置的县学、州府设置的州学、府学、中央政府在京城里设置的国学(国子学)等。事实上,建在官学里的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孔庙,只是校内一座奉祀孔子的殿堂而已。当时因为庙、学不分,故被人称为“学庙”或“庙学”。这“学庙”或“庙学”之建,明显地表示出国家推广实施儒学教育的决心。就是说,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经过数百年政权的分合、社会的动荡和多种思想文化的冲撞融合,至此终于成为既能体现统治者意志、又能被普通百姓和社会各界认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国家希冀通过官学中庄重的祭孔祀典,达到使在校学生感知儒学精神、接受儒学精神、积极承传儒家文化的目的。孔庙的名称,也因所设位置不一和历代帝王封赠孔子谥号的不同,有了学宫、夫子庙、先圣庙、文宣庙、宣圣庙、文庙等等多种别称。

从宋代初年起,孔庙的建筑开始完善并开始逐渐与学校分离,大体上形成了“左庙右学”的建筑格局。从表面上看,庙、学的分离是因为孔庙的规制越来越完整,与学校已成两种功能不同的系统。但其实质,却是为进一步扩大教化范围的需要。庙在学中,能接受儒家文化教化的只有学生;庙、学分离,士农工商、各色人等皆可入庙感知儒家文化。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是以农立国的,而农耕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务实者的最大特点就是笃信“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即一定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和思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人们才能相信、才会接受。也就是说只有用文字、图画、塑像、建筑等外在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形式,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思想等观念形态方面的东西物化固定以后,才能使这些精神思想、观念形态得以保存、认同和流传。孔庙独立于学校之外正是适应了这一国情。庙中孔子塑像及相关建筑与陈设,无一不有物化、表述和传承孔子儒家精神思想的作用,进庙祭拜孔子或瞻仰庙宇建筑与陈设,就会于不知不觉之间完成了一个由外在形式影响个人内心世界的潜移默化的教化过程。数千年来,孔庙在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在维系与发展以儒学为主干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维护中华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确实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孔庙中奉祀是人而不是神,故而人们进庙祭祀、参观就绝无惊恐畏惧之感。正殿上供奉的孔子,既是我们的先祖,也是一位教师;两旁侍立的颜回、孟子,不过是他教出来的学生和三传弟子。两庑中先贤先儒的图像木主,也都是孔子弟子的弟子。乡贤祠、名宦祠中所祀的又都是对本地儒学传播做出贡献的人和本地区有政绩的官员。这些都使人感到亲近而非远不可及。而庙中所陈列的孔子圣迹图与时贤事迹图说等,也都能让人们感到世间奋斗的可贵与可能。走过泮池可使人深感激励,面对崇圣祠又会令人自警:事业有成后更不能忘记父母养育之恩。……一般认为,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人文关怀,而教育则是世间最根本的人文关怀,因为唯有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
导论:根与花文化与非文化(自然事物)的区别,乃在于文化是人类的产物,因而它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本性,即人类超越自身之自然属性的那一部分本性,也即“异于禽兽”的那种尽管“几稀”却很实在的“人性”。[1]例如,人的社会性体现的是人在谋生方式上的非自然性(不象禽兽之谋生方式具有本能性的直接性);[2]人的知、情、意之无限多样性体现的是人在生存状态上的非齐一性(不象自然事物那样具有规律性和齐一性);而人通过符号或象征体系来进行活动的方式,则体现了人超越当下直接的自然事物的倾向和能力。[3]这种超越性更表现为人类能意识到自身之相对性和局限性,意识到自身之不完备性和未完成性,意识到自身对外在条件的依赖和同内在矛盾的纠结,因此而有超越自我的倾向。所以人永远是一个过程,是一种趋势。正是人的这种超越性,这种基于经验又不止于经验的趋势,走出自身摆脱自然的趋势,走出有限向往无限的趋势,走出当下向往永恒的趋势,走出...
· 中国茶道与儒学
儒学是中国的主体文化,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榻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其心可鉴
· 湖北孔庙现状和儒学普及问题
摘要:对湖北现存的孔庙20处进行了统计说明,用10个图片再现湖北孔庙情况,指出了孔庙对儒学普及中存在的保护、盘活、重建、性质、组织、人员、祭祀时间、礼仪、塑像等问题。
· 士族与儒学
陈明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一、什么是儒学1.儒学是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知识文化与知识之间的区别在于:知识是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把握,是一种反映性的、求真的东西;而文化要复杂得多。文化包括三层含义:第一,这个世界的图像,就是指知识、规律等;第二,表达,即主体的意志、需要;第三,方案,即根据主体的需要、知识,来落实力求有用的方案,
· 论儒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儒学对中国古代小说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从创作方面来说,在儒学"定于一尊"的时代,小说的创作往往较为衰微;而在儒学衰微的时期,小说的创作却较为兴盛.儒学对小说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价值观念对于小说家创作目的和创作态度的规范和引导.从创作实际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小说家几乎都无法回避儒学对他们的影响,但是他们做出的选择却各有不同.另外,儒学还影响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情节结构的安排以及小说的最后结局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