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谈伏羲与太昊陵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4
转发:0
评论:0
谈伏羲与太昊陵,伏羲,又别称包(庖)牺、宓羲、虑戏,亦为后人称为牺皇、羲皇或太昊等名号,是我国史

伏羲,又别称包(庖)牺、宓羲、虑戏,亦为后人称为牺皇、羲皇或太昊等名号,是我国史前众多英雄人物之一。由于他出现较早,贡献较大,故又被后人将他与女娲、神农氏列为“三皇”,居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之前。三皇五帝是我中华民族祖先的代表人物,欲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他们不能不加以深究。由于有关三皇的传说记录较少,迄今人们对他们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更多的倾向是就传说讲传说,甚至就神话说神话,如此下去不可能弄清史前传说英雄人物的真实面目。在此,人们应当提出疑问: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无伏羲其人?伏羲是什么时代的人?伏羲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历史贡献?限于篇幅,本文试就此三个问题,做个提纲式探讨。

我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世界上唯一不为外国灭亡过的文明古国。可是,由于能够记录历史档案的文字成熟以前,却只有传说而没有正式纪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西周公和元年之前,过去曾被历史学家称为“史前时期”。历史是真实的,不为无历史纪录而虚无,也不为人们伪造史料而存在。现代考古学的伟大历史功绩,正在逐步以科学资料证实公元前841年之前仍有夏、商二代和漫长的原始社会等历史存在。炎帝和黄帝已被证明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约距今5,000至9,000年前)的杰出代表人物,而我国旧石器时代(约距今10,000至1,000,000年以前)的传说英雄人物中,主要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女娲等。要确定伏羲是否有其人和何时代的人必须从传说中弄清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所作所为,也就是说必须弄清他传说的“功绩”的真实性。

人类是从类人猿进化来的。在漫长的百万年以上的进化过程中,初始与动物的差别仅仅在于他们会制造木、石等粗劣的工具,而和动物一样依靠自然界提供的食物生存,茹毛饮血,饥则食之,饱则弃余。为避猛兽毒虫的侵害,他们穴居山洞,无山洞的地方,他们栖于树上,号称“有巢氏”。  “有巢氏”是一个历史时期原始人的居住形态,这种形态的生活连鸟儿和猿猴都会,所谓“有巢氏”并不是某圣人,而是那个时期生活的人的代称。当然,栖于树上的人直至上世纪初的太平洋某岛屿上仍可见,应是可信的,“有巢氏”的时代也是有过的。在“有巢氏”时代的人们,也已懂得“茹毛饮血”,生食鱼肉,不仅腥臊,也会使人生病,于是人们从雷电闪击森林中,识别到用火烧烧食物的好处。但是,自然火难以长久保存,必须发明人工生火术。当时有人发明“钻燧取火”,即用尖锐石器钻于木头,利用摩擦生热的原理,取得火种。“燧人氏”就指发明“钻燧取火”的人,应当说“燧人氏”同“有巢氏”一样,应当也是特定时代生活的原始人群,而也不是某个圣人。

随着原始人的进化,人类的数量也日渐增多。由于农业和牧畜业尚未发明,人们依靠野生的果蔬和猎物而维持生命。果蔬有季节性,而只有鱼肉常年可取。随着人的大脑发达,当时的原始人发明弓矢射鸟兽,用细韧藤条或以自然麻类纤维编织“网”,用此“网”,既可在陆地上捕鸟兽,又可在水中捕鱼,可谓一举两得。传说伏羲结绳而为网罟。  “网罟”的发明,要比“有巢氏”和“燧人氏”有高明得多的智慧,而且比用木棒追打野兽和以鱼杈杈鱼的效率要高得多。弓矢和“网罟”的发明,基本上可满足原始人鱼肉食的需要。有了相对丰富的熟肉食,人类大脑就能较快进化和发达,对于人类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应指出的是,弓矢和网罟这两种工具,是原始人向大自然索取肉食的有效工具,能保证人们战胜洪荒世界而生存。猎物增加了,一些暂时食不了而又温顺的幼小动物,如山鸡、羊、猪、狗等可以圈养起来,此举在人们定居的情况下.就变成驯养的家畜家禽。猎物增多和所猎的活鸟兽圈养,能保证厨房的“肉食”,故伏羲又号“庖牺”,即取厨房的牺牲之意。伏羲时代的弓矢和网罟为新石器时代及后世所沿用。不过,到了新石器时代发明农业和畜牧业,渔猎对于人们已是居于副业的地位,而在伏羲时代渔猎却是生存的必需。生存必需,是人们发明的原动力,由此可见,伏羲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前夕这个特定时代的杰出人物。“网罟”的发明是生活需要而非虚无,“结绳而为网罟”是当时人能够办到而非神话,伏羲是历史的人而非传说塑造。所以,发明网罟当是伏羲的第―历史功绩。

伏羲的第二个历史功绩当是“始制嫁娶”使人类社会始有婚姻制度。在我国漫长的旧石器时代,由于当时的环境和未开化,人们尚无婚姻可言,“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因此,也“无君长”,又“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这是一种无序的混沌状态,这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无可厚非,却又是因为无婚姻的杂乱性关系造成的。若长此下去,不仅不会有文明的前景,因为混乱的性关系,必然造成近亲血缘生殖,导致“其生不蕃”,甚至造成人类自我毁灭的可怕的社会后果。到了伏羲氏时代,已开始认识近亲血缘群婚的危害,开始禁止乱婚、群婚。所以“伏羲始制嫁娶,……以重万民之别,而民始不渎。”当然,婚姻制度是不断进步和完善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实行同姓不婚和一夫一妻制。因此,伏羲始制嫁娶之礼,与后世的嫁娶的涵义是不尽相同的,它只是指一个氏族对另一个氏族之间的嫁娶,是一种族外群婚。不过,这种群婚已排除了氏族内部血亲间的性关系,实行氏族之间的男女群婚,当然比族内“血缘群婚”进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传说伏羲和女娲原是兄妹,后来结为夫妇。这个传说与伏羲始制嫁娶并不矛盾。因为这里伏羲即指伏羲氏族,女娲即指女娲氏族,是一个关系亲近的两个兄弟氏族,按伏羲始制的嫁娶之礼,禁止氏族内部血亲之间之性关系,实行族外群婚。这里传说伏羲兄妹结婚,正是两个氏族族群婚的状况。禁止族内混乱性关系实行族外群婚,这是人类婚姻制度的重要一步。随之而来的是实行(族外)对偶婚和个体婚(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制度,这是伏羲女娲之后的新石器时代之事了。在这里,应该说,没有伏羲始制嫁娶之礼,没有禁止族内血亲间的性关系和实行族外婚,后世就不可能有文明的个体婚(一夫一妻制),也就没有人类科学的繁衍和健康的体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文明。

伏羲始制嫁娶,对后世人类的姓氏源流的探索也有直接的重要的关系。人们的姓氏是由祖先的血缘关系确定的。许慎《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由于伏羲所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及新石器时代初期,仍未实行“―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人们“知母不知父”,所以其姓从母。其时人的姓,从母系氏族和部落。“姓”和“氏”,开初是有严格区别的,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在母系氏族社会,姓从母,氏的区分,则在同姓母系部落(氏族壮大成部落)分裂出来的氏族。如太昊部落分裂出少昊氏族和若干风姓氏族,而后者壮大后又分裂出若干新的氏族。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仍是母系氏族,其姓氏的区别也体现出一个同姓部落分裂出不同的新氏族。如黄帝所在姬姓部落,分裂出若干不同的新氏族,所谓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即姬、酉、祁、己、滕、咸,任、苟、僖、女吉、儇、衣等,便是这种历史背景的产物。倘若在实行个体婚的父系氏族社会里,子从父姓,如黄帝姓姬,其子理所当然是从其姓姬,就不可能发生上述情况。《史记》所述的现象发生在黄帝部落的早期。在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黄帝部落不仅已发展壮大成为强大的部落集团,而且父系巳确立,出现了个体小家庭和私有制,正跨越文明的门槛向文明社会阶段迈进。在父系确立之后,人们从父姓,而氏的区分则已不是衍生的氏族,是逐渐过渡为宗族、家族,这从西周初期确立的宗法制度中得到最好的诠释。西周晚期宗法制度衰落,但这种宗法制度的思想及其名亡实有的制度(已嬗变为族规、宗规和家规),一直影响到近代。倘若没有伏羲始制嫁娶,就没有后世严格的婚姻制度,人们若不知父亲,不知自己的祖先,何以能够溯古几千年探索姓氏源流,追寻祖根呢?!所以,谈到伏羲始制嫁娶,促进人类走向文明,乃为一大历史功绩。

伏羲的第三历史功绩,乃是始作八卦。所谓“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可见,作八卦不是某些无知的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巫觋之术,而是天文地理和社会人文知识的概括,作八卦的目的也不仅是为了“以通神明之德”,更是为了“以类万物之情”,也就是以人类知识的总和,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以占卦的形式,测知事物未来的发展走向。

关于伏羲作八卦有不少传说和不同的地方,但是,河南淮阳最引人注目和重视。此地称为伏羲之都。《左传》昭公十七年曰“陈,太之虚也。”《水经注》渠水条下注曰:“陈城,故陈国也,伏羲、神农氏并都之。”陈故城在今淮阳县城内,伏羲又称太(或太昊),为东夷族之祖。今淮阳城内存留有“太昊()陵”、“太昊庙”和“画卦台”。画卦台又称八卦台、位于太昊陵南500米处,相传为伏羲揲蓍(草)画八卦的地方。(今太昊陵后仍生长蓍草)。太昊陵园中的蓍草是古人用于占卦的灵草,八卦的“爻”恰好可用  草茎的长短表示“--”“―”,很灵便。环境条件显示,在此就便占卦不尤可能。至于八卦符号是如何产生的,那就是一个难解之谜了。不过,从“河出图”与伏羲创八卦联系起来看,伏羲在“画卦台”前凿池养白龟,龟背上的纹理与“爻”的符号近似,由此或可推知伏羲创八卦时受到“龟背文”的启示。

伏羲初创八卦,其推演方法和所包涵的内容当是比较简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八卦的经典《易经》是经过长期发展的演绎的结果。人们知道,“易”有三易,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分别与夏、商、周三个时代对应的三个发展阶段。郑玄注曰:“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尽管周文王被纣王囚于汤阴  里监狱时推演六十四卦,形成七八九六之爻谓之《周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伏羲与太昊陵
伏羲,又别称包(庖)牺、宓羲、虑戏,亦为后人称为牺皇、羲皇或太昊等名号,是我国史前众多英雄人物之一。由于他出现较早,贡献较大,故又被后人将他与女娲、神农氏列为“三皇”,居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之前。三皇五帝是我中华民族祖先的代表人物,欲研究中华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对他们不能不加以深究。由于有关三皇的传说记录较少,迄今人们对他们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更多的倾向是就传说讲传说,甚至就神话说神话,如此下去不可能弄清史前传说英雄人物的真实面目。在此,人们应当提出疑问: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无伏羲其人?伏羲是什么时代的人?伏羲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历史贡献?限于篇幅,本文试就此三个问题,做个提纲式探讨。我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世界上唯一不为外国灭亡过的文明古国。可是,由于能够记录历史档案的文字成熟以前,却只有传说而没有正式纪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公元前841年西周公和元年之前,过去曾被历史学家称为“史前...
· 淮阳太昊伏羲陵祭祀
淮阳太昊伏羲陵祭祀太昊伏羲氏陵庙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太昊伏羲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代帝王52次御祭。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景区内主要景点包括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建筑――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坛、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园等构成的主景区,以及附属景点:独秀园(原剪枝公园)、碑林、西四观、岳忠武祠、同根园、博物馆等几部分组成。人文始祖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
· 谈顾炎武与十三陵
顾炎武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爱国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学者。他的一生著述丰富,影响深远。其中有关北京文物古迹的实地考察记,如《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和其他诗文,都是我们今天研究北京文物的极为详实、可贵的资料。他生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今年正是他逝世三百一十周年,我们应当很好地纪念他。顾炎武,初名绛,字忠清,自署蒋山佣。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他在四十七岁(1659,清顺治十六年)时,来到北京,开始对北京的一些文物古迹,尤其对明陵、长城区域,进行了反复的考证。一直延续到他六十五岁(1677,康熙十六年),长达十九年之久。这期间他怀着“相与读残碑,含愁吊古今”“区区犬马心,乏匡扶力”的悲切心情,六谒十三陵。据他的《与人书》中称:“康熙七年二月十五日,在京师慈仁寺寓中”,证明他曾经住在慈仁寺里。顾炎武对十三陵的考证结果,大都反映在...
· 伏羲与淮阳古城
小城淮阳,得益于人祖伏羲的恩德,而名扬四方。伏羲不仅在淮阳建都称王,而且还葬在这里。他的陵墓和宫式陵庙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千百年来,众多的达官显贵和骚人墨客,不辞辛苦,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或游览观光,或谒祖朝圣。为此淮阳也变得神秘起来。淮阳位于豫东黄淮平原腹地,古称宛丘,又称陈。传说中的“三皇”,即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先后在此建都。六千多年之间,羲皇子孙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劳作和征战。他们在这里创造了华夏远古的灿烂文化,使其成为一盏光辉灿烂的历史明灯。伏羲在此“作网罡、正姓氏、制嫁娶、画八卦、造琴瑟”;女娲在此“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神农氏“尝百草”、“艺五谷”开创了原始农业。到了夏代,陈属豫州。周封舜后裔妫满于此,称陈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建都陈州称陈王。西汉高祖十一年,刘邦封儿子刘友为淮阳王,陈称淮阳国。三国魏太和六年,著名诗人曹植被其侄曹睿封为陈王。以后的各个朝代淮阳都...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伏羲、伏羲时代与伏羲文化
伏羲作为上古时代的氏族和部落首领,他的名号既是个体,也是氏族和部落群体的代称。以伏羲或伏羲氏为名号的氏族或部落存在的时期都应包括在伏羲时代的范围内。伏羲时代,以伏羲或伏羲氏为名号的氏族或部落所创造的文化都是伏羲文化。关于伏羲事迹之记述,见于《周易·系辞下》、《管子》、《庄子》、《尸子》、《楚辞》、《荀子》、《战国策》、《世本》等先秦典籍之中。诸书中所载伏羲的名号,也颇为繁杂,有伏牺、庖柄、太昊、羲皇等数十种称谓。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认为,作为上古氏族和部落首领的伏羲,他的名号既是个体,也代表着氏族群体,同时还代表着被其文化泽及的其他氏族群体。所以说,伏羲是中华先民的代表性人物,是那个历史时代的形象。因此,伏羲、伏羲氏、伏羲氏族并不是一回事。伏羲就是第一次叫伏羲的这个人,即做了“三皇”的第一皇的这个人叫伏羲。然后以他命名的这个氏族的繁衍,形成一个新的氏族叫伏羲氏。伏羲氏然后又继续分支和繁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