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谈乾清宫和金銮殿还有太和殿的关系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73
转发:0
评论:0
谈乾清宫和金銮殿还有太和殿的关系,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体现中国帝制权力的象徵,不仅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

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最体现中国帝制权力的象徵,不仅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型制也是最高规格。紫禁城台基通高37.44米,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门窗浮雕云龙图案, 室内用一种称作金砖的质地坚细的方砖墁地,正中放置宝座。宝座两侧有6根蟠龙金柱,每根柱上用沥粉贴金工艺绘出一条巨龙,腾云驾雾,神彩飞动,整座殿堂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 明清两朝,每逢元旦(春节),冬至,万寿(皇帝生日)及登基,大婚,命将出师,殿试传胪,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典礼。 

乾清宫 

明代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皇帝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也都在这里进行。

乾清宫正殿悬挂着“正大光明”巨匾。这四个大字是清代顺治御笔亲书的。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标榜光明正大,暗地里却勾心斗角,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自雍正朝开始,为了缓和这种矛盾,雍正皇帝采取了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秘密写定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一同验看,由被秘密指定的继承人来即皇帝位。到了清代后期,由于咸丰皇帝只有一个儿子,同治和光绪皇帝没有儿子,这种办法也就无需使用了。

在乾清宫曾经举行过两次千叟宴。一次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一次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规模最大,年龄在六十年以上的有关人员三千多人参加了乾隆皇帝举办的宴会,其中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各种人都有。乾隆皇帝当时还召一品大臣和年龄九十岁以上的到御座前赐酒,并赐予每人以拐杖及其他物品。宴会上联句赋诗,共和诗三千四百多首。显示“普天同庆,共享升平”,以安抚民心。

在清代,乾清宫还是皇帝死后停放灵柩的地方,不论皇帝死在什幺地方,都要先把他的灵柩(叫梓宫)运到乾清宫停放几天。顺治皇帝死在养心殿,康熙皇帝死在畅春园,雍正皇帝死在圆明园,咸丰皇帝死在避暑山庄,都曾把他们的灵柩运回乾清宫,按照规定的仪式祭奠以后,再停到景山寿皇殿等处,最后选定日期正式出殡,葬入河北省遵化县的清东陵或易县的清西陵。 

金銮殿

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名为“金銮殿”,它是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是明代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初名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更名为“皇极殿”。“皇极殿”一直沿袭使用到清代第一个皇帝顺治帝l],顺治帝二年(1645年)始改称为今名的“太和殿”。

太和殿(以下俗称“金銮殿”)顶与全国各地许多宫殿顶上的装饰不同,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殿顶的正脊和岔脊(亦称“垂脊”)上的装饰,不仅使用了黄彩琉璃瓦制作的装饰物,而且殿顶的岔脊兽是唯一十样俱全的。“金銮殿”正脊上的装饰物,名叫“鸱吻”,是用13块中空的黄彩琉璃瓦件拼成的(古建上称“十三拼”)它是传说中“龙生九子”的一位“龙子”,关于这一龙子,自古有种种传说。一说是由于这一龙子能喷浪成雨故将它装饰在屋顶的正脊两端,取镇火之意;二说屋脊两端的兽俗名为“吞脊兽”,其模样似龙非龙,面朝里,张着大嘴,好像要把整个殿脊吞下去。它的背上还插着一把利剑,只有剑柄露在体外。为什么会这样?据说是因为这一龙子“擅离职守”,逃回南海而死,死后把它镇于屋脊上:三说是龙王把王位传给了大儿子,可是,龙王死后,老二和老大争夺王位,谁也不肯相让,怎么办呢?哥俩最后商量,以吞下一条屋脊来决定胜负,胜者为王。老大自知武艺不如老二,又恐王位被夺,心一横拔出宝剑趁老二吞脊之时,从背后狠刺下去,把老二钉在屋脊上。北京“金銮殿”是世界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除殿顶上的一条正脊外,在两层重檐上,各有四条垂脊(亦称“岔脊”),两层重檐有八条垂脊;而每一条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异的走兽装饰:八条“垂脊”上,共有88个仙人走兽的装饰。但每条垂脊上的装饰物都是一样的。据《大清会典》里记载,最前面的是“骑风仙人”,后面的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对于这十样形象各异的走兽、各自均有“来历”。“龙”―――是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动物,它是皇权神圣的象征:“凤”―――属于鸟中之王,取“凤”也是突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狮子”―――始传于佛教,据《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手指天,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獬豸”―――《异物志》中载:“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是公正的象征;“狻猊”也是龙子之一,非龙似狮又似马,因它形象似雄狮,用作镇兽;押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它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能手”;斗牛是古代传说的一种虬龙,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动物……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是有严格等级区别的,只有“金銮殿”顶上垂脊兽十样俱全。“中和殿”及“保和殿”才只有九样,其它宫殿的垂脊上虽然亦有走兽,但是都要按级递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金銮殿之谜:为什么太和殿老被叫做金銮殿
一般情况下,我们总是习以为常的把皇帝上朝的太和殿俗称为“金銮宝殿”,那么问题来了,请问各位这种称呼对吗?金銮殿真是给皇帝用的吗?先来看看“金銮”二字的解释,小编翻查了《新华字典》,里面对“金銮”的解释为:1.帝王车马的装饰物。金属铸成鸾鸟形﹐口中含铃﹐因指代帝王车驾。2.见"金銮殿"。网络配图3.翰林学士的美称。4.白居易女儿的名字。后借指。各位看这四个解释,除了第四个外,好像都和皇帝沾边,“金銮”在古语里大部分时候都是指鸾鸟含铃铛这样一种装饰物(仅帝王的车驾可以用)。我们现在的“金銮殿”这种称呼其实是起源于唐代,相关资料记载,金銮殿最早出自唐代,当时唐长安城有一太液池,而太液池旁边有一个小山坡,名“金銮坡”,而这个坡上就有一个宫殿叫做“金銮殿”,因坡得名嘛。网络配图在金銮坡的旁边是著名的翰林院,也就是国家最有才的文人学士们待的地方,当皇帝要召见这些翰林们时,他们就在金銮殿里等待接见。所以...
· 太和殿
历史清乾隆《万国来朝图》局部,前为太和门,后为太和殿太和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奉天殿初建时的体量,据《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七十记载:“原旧广三十丈,深十五丈云”,即面阔95米,进深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太和殿匾额太和殿的转角出檐从西北方向看太和殿后面永乐十九年(1421年),奉天殿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又遭雷击焚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仅为原奉天殿的三分之二大小,所以与原建筑的大基座相比显得小。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遭遇火灾,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殿。顺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各重修一次。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
· 太和殿琉璃脊兽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屋顶,除了它风姿飘洒的屋面曲线和华丽动人的屋顶形式外,在正脊、垂脊、岔脊之上,置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吻兽。正脊两端,面朝里、口衔正脊的,名叫正吻,亦称大兽。在垂脊上有垂兽,在岔脊上有截兽,这些统称“兽头”。在兽头前面,垂脊和岔脊的末端,常常排着一队小兽,领头的是一个仙人,而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它的安装数量依建筑物的等级高低和规模大小而定,太和殿上十样俱全(仙人不计在内),其它地位和规模稍低的殿堂,则相应减少。吻兽是中国古建筑屋面上的一种特殊饰件,它既是建筑构件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 乾和
纪年参看中国年号索引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 谈烟雨楼与和尚的关系
明万历十一年(1583),嘉兴知府龚勉在修建烟雨楼时,建造了一座以供奉观音菩萨的大士阁,并列入了“瀛洲胜境”之一。从此烟雨楼不再单纯是一个游览之地,而多少披上了宗教迷信的外衣,与和尚结下了数百年的缘份。“大士阁”在楼前,坐南朝北,面对城墙。在顺治抗清战役中与烟雨楼同时被拆毁,后未知如何进行重建,没有资料可查了。到清乾隆年间,烟雨楼中又有“大士殿”的记载,而殿址不在楼前而在楼侧了,可能是在改建凝碧阁时迁来的,殿上匾额名“小普陀”。褚凤翔《禾事杂吟》诗注云:“烟雨楼侧有大士殿,额名小普陀。禾俗三月三日,妇女争出踏青,鸳鸯湖上,游船鳞比。”嘉兴风俗,清明日农村妇女出门踏青,到烟雨楼大士殿烧香,然后准备养蚕种田,故而香火极盛。太平军之役,大士殿与楼再次被毁。到同治十三年(1874)由精严寺和尚贵诚,在紧靠亦方壶处,重新建造“大士殿”,成为精严寺的下院。精严寺派了和尚管理香火,并担任洒扫亭园等杂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