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殷墟的历史地位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1
转发:0
评论:0
论殷墟的历史地位,对商代后期都城探索的回顾 在探讨商代后期都城之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历来对商代后期

对商代后期都城探索的回顾 

在探讨商代后期都城之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历来对商代后期都城探索的情况。

在迄今所见到的古代文献中,涉及盘庚迁殷地望的最早记载,当推古本《竹书纪年》,但因是书散佚,各家所引又不尽相同。就盘庚迁殷而言,也有某些差别,例如:

《太平御览》八三《皇王部》:“《纪年》曰: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尚书・盘庚・正义》:“《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

《水经・洹水注》:“《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 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尚书・祖乙序・正义》:“《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

《史记・项羽本纪・集解》:“瓒曰:……”《汲冢古文》曰:“盘庚迁于此汲冢, 曰殷墟,南去邺三十里。”

《史记・殷本纪・正义》《括地志》云:“……”《竹书纪年》云:‘盘庚白奄迁于北蒙,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

从这些不尽相同的记载中,大体上可以肯定,原始的《竹书纪年》是说,盘庚所迁之殷在北蒙,地在邺南三四十里处。

此后,《史记》也有类似记载,如《殷本纪》说:“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项羽本纪》也说:“项羽乃与(章邯)期洹水南殷墟上。”这二则记载也是说盘庚所迁之殷在洹水南、大河以北。至于《殷本纪》所说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则另有所指,详见本文第三部分中的论述。

再往后,《括地志》也沿用上述说法:“相州安阳(县)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书纪年》云:‘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墟,南去邺四十里。’是旧都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蒙也。”(此据《史记・殷本纪・正义》引,而《玉海》引无“是旧都”以下文。)又曰:“《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254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视此,安阳殷墟本为盘庚所迁之殷都并不可疑。但自杜佑《通典》始,则认为安阳殷墟为河��甲所居。《通典・州郡》:“相州(自注:今理安阳县),殷王河��甲居相,即其地也。”宋人罗泌《路史・国名记丁》曰:“河��甲故城在安阳西北五里,河��甲冢在城外西北隅洹水南岸。”吕大临《考古图》记载有河��甲城出土的铜器。此后,元代纳新著《河朔访古记》(《守山阁丛书》卷二十三)也说:“安阳县西北五里四十步洹水南岸河��甲城,有冢一区,世传河��甲所葬之所也。”随后,又有一些人坚持认为安阳殷墟非盘庚所迁,而为河��甲所居之相。

过去探索盘庚迁都的地望,主要是依据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由于文献记载常常出现不同看法,后人据此又各持一端,往往出现分歧意见,从1899年发现甲骨文,到1928年殷墟发掘开始,直至今日大量考古资料出土,诸如宫殿、宗庙遗址、各种类型的墓葬、祭祀坑、制骨作坊、铸铜遗址以及青铜器、玉器等,这些文献以外的资料向人们表明:安阳殷墟确应是盘庚所迁的殷都,而非河��甲之相都。因此,安阳殷墟为河��甲所都一说,已被考古发掘所推翻。

然而,问题并没有就此而止,这是由于若承认安阳殷墟是盘庚所迁,直到纣亡的“更不徙都”的都城,那么,显然又与许多文献的记载不相合拍,例如:

《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

《史记・三代世表》:“帝庚丁、廪辛弟,殷徙河北。”

《汉书・地理志》“河内郡・朝歌”下班固自注:“纣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卫。”

《水经・淇水注》:“(朝歌城)《晋书・地道记》曰:‘本沫邑也’……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

《括地志》:“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城是也。本沫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矣。”(《史记・周本纪・正义》、《玉海》四、《通鉴地理 通释》卷四“商都”引。) 

《史记・殷本纪・集解》在《史记》盘庚……乃遂涉河南,治亳”下曰:“郑玄曰:治于亳之殷地,商家自此徙,而改号曰殷亳。”皇甫谧曰:“今偃师是也。”

《殷本纪・正义》:“《括地志》云:……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

面对这些纷繁的记载,如何能确定安阳殷墟为盘庚所迁之都,而且至纣之灭更不徙都呢?过去有种不可取的办法,即一概否定与《竹书纪年》不同的记载,似乎这样就可以划一,把其它文献记载,要么说成是伪书,要么说成是误记,或者说成是后人篡改。诚然有一些文献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认真考辩,但若无可靠证据,随意去否定一篇文献或一条重要记载,那是一种再简单不过的办法,然而又是一种无助于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更好地解决商代后期都城的确措,就必须从杂芜的史料中找出商代都城的特点,帷共如此,才有可能正确解释一此素来是相互矛盾的文献资料。通过资料考证,以及商时期的都城特点是:它既具有都城雏形阶段的某些因素,又有后世都城的一些特色,可以说,在都城设置上,夏商时期既不同于以往的不稳定性,又不同于后世的一部独尊,换言之,是两都或数都并存,而并存的都城中则有一个是主要都城。为说明这一问题,今举要例如下:

1、夏代初年的都城。据《世本》记载,“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史记・封禅书・正义》引)《帝王世纪》曰:“禹受封为夏伯,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南,角亢氐之分,寿星之次,于秦汉属颖川,本韩地,今河南阳翟是也。受禅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于汉平阳、安邑皆属河东,晋阳属太原。”(《太平御览》一五五引)这些记载虽有错乱,又一时难以理清,但夏初的两都或数都并存,则是昭然可见。

2、夏代末年的都城。古本《竹书纪年》曰:“大(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汉书・地理志》“北海郡・平寿”条下注引)据此,桀都当在斟寻,而《尚书・汤誓・序》:“伊尹相汤伐桀”,伪《孔传》曰:“桀都安邑”此应为桀之另一都城。

3、先商时期。《左传》定公九年记载,祝佗论周康叔曰:“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是知,早在相土时已有二都之说。

4、商初之都城。商汤灭夏后,曾出现三都并存局面:《汉书・地理志》山阳郡・薄”下注:“臣瓒曰: 汤所都。”又《汉书音义》引臣瓒案:“汤居亳,今济阴薄县是也。”(《诗・玄鸟・疏》引)后世称此亳为北亳;《帝王世纪》:“殷汤都亳,在梁。”(《史记・封禅书・正义》引)《水经・睢水注》:“(睢水)又东迳亳城北,南亳也,即汤所都矣。”《括地志》:“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史记・殷本纪・正义》引)此即后世所称之南亳;《汉书・地理志》班固自注:“偃师:尸乡,殷汤所都。”《水经・谷水注》:“阳渠水又东迳亳殷南。班固曰:‘尸乡,故殷汤所都’者也,故亦曰‘汤亭’。”《帝王世纪》、《括地志》也有类似记载,此亳即后世所谓的西亳。这三亳皆为汤时期的都城,其说详见拙作《南亳、北亳与西亳的纠葛》一文①。

以上几例足以说明夏商时期确实存在着两都或数都并存的现象。所以呈现这一现象,正是由于上述所说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夏商时期,社会的发展刚刚进入“文明”阶段,国家也刚刚形成。当时的国家政权机构简单,基础薄弱,在国家统治的范围内,山川阻隔、地旷人疏,而且在王朝统治区域周围,散布着许多“方国”或氏族部落,有的“方国”或氏族部落甚至没有远离王朝的中心区域,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若只是在王朝的中心地区建立一个都城,以应付对“全国”的统治,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王朝的统治者往往在主要都城之外,另建一个或数个都城,我们姑且称之为辅都。

辅都内有宫室、宗庙,国王有时到这里巡视、祭祀或进行其他活动,因此也可以称之为都城。不过,这种辅都大多为军事重镇,或设在离主要都城不远的地方,作为拱卫主都的门户,或设在远离主都的险地,以作为统治偏远地区的补充,对此,上述所举实例就是最好的说明。    夏商时期的两都或数都并存的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权力的逐步集中,而渐渐被一都独尊的制度所替代。具体地说,进入西周以后,一都独尊制度才确定下来, 如《白虎通》说“夏曰夏邑,殷曰商邑,周曰京师。”“京师者何谓也?千里之邑号也。京,大也;师,众也。天子所居故以大、众言之, 明什倍诸侯,法日月之径千里。《春秋传》曰:‘京师,天子之居也’。”在此《白虎通》虽无意却实在道出了殷周都城制度的不同。

尽管西周时期大体上形成了一都独尊制度,并一直沿用下去。但即使在一都独尊制度形成以后,夏商时期的两都或数都并存的设置制度并没有一下完全消失掉。这是由于每一个重要事物,每一种制度,决不会突然而生,又嘎然而逝,它的来去都有一个过程,夏商的都城制度虽被一都独尊所替代,但它的影响久久没有消失。例如,西周本都于宗周,后来又在洛邑建立了成周以作为镇抚殷遗民和控制东方的军事、政治基地,这也是两都并存的孑遗。不过, 西周的二都,主次更加分明。《史记・周本纪》记载,“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矣,而周复都丰、镐。”意思很清楚,说明周有二都,但以丰、镐为主要都城。事实说明,越是往后,辅都的作用越来越不重要,甚至有的是等同虚设。例如,至东汉“光武中兴”时,既都洛阳,又置南郡;三国时期,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其中的辅都如南郡、谯等只是名存而已。由此可见,都城设置是由不稳定的数都并存逐步走向集中化的一都独尊。而夏商时期, 由于为其所处历史条件所决定,在都城设置制度的发展中,正处于一个转折时期。

盘庚迁殷以来都城的确指

了解到夏商时期都城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殷墟考古取得新进展,殷墟在古代有着怎样的地位?
近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介绍了殷墟考古发现与研究、殷墟外围聚落考古新发现和甲骨文发现与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殷墟在考古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由于殷墟在古代也有着较高地位的原因,跟着小谱一起来看看吧。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千米。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图源网络殷墟是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甲骨窖穴等构成。殷墟迄今已经出土了16万多片甲骨、中国最大青铜器司母戊鼎、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墓妇好墓、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等。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之一的李伯谦曾这样评价,“就考古学而言,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图源网络殷墟的价值是史...
· 论清朝的历史地位
清朝虽然是由我国的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但还是有很高的历史地位的:)[4j,n3r"l0j[#]h(p一:确立了现代中国辽阔的版图,这是对我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在明朝后期,我国的实际控制的国土已经下降到500万平方公里左右。而清朝先占领了东北和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入关后逐步统一全国,相继为我国增加了蒙古、、新疆、台湾,都比以前的历朝历代实行了更有效的统治,比起明朝,开疆拓土近400万平方公里,这是对我国最大的贡献,使得今天的我们可以向北直到黑龙江漠河,向南到海南岛,向西可以直到新疆和。中国历史|历史论坛|军事|历史故事|国学|chinesehistory二:基本完成了民族的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现在的中华民族是在清朝组成的,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苗族、族、藏族等56个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文化也多元,丰富多彩。三:清朝的皇帝素质都比较高,从开国的清太祖,到清太...
· 论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以后,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一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
· 论刘备的正统地位
一、第1回三结义:(刘备)素有大志。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刘备的大志是什么?他小时候就亲口说了,就是“为天子”。二、第34回依荆州:(刘)表曰:“吾闻贤弟在许昌,与曹操青梅煮酒,共论英雄;贤弟尽举当世名士,操皆不许,而独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以曹操之权力,犹不敢居吾弟之先,何虑功业不建乎?”玄德乘着酒兴,失口答曰:“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表闻言默然。玄德自知语失,托醉而起,归馆舍安歇。刘备的真性情,基本上只有在酒后才表露的。刘备在这里所说的“基本”,就是根据地吧。如果是忠心不二的汉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怎么会想着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三、第54回甘露寺:玄德更衣出殿前,见庭下有一石块。玄德拔从者所佩之剑,仰天祝曰:“若刘备能勾回荆州,成王霸之业,一剑挥石为两段。如死于此地,剑剁...
· 论刘备的正统地位
《三国演义》将刘备尊为正统,给人的感觉就是刘备是代表正义的,是忠于汉室、欲匡扶汉室的;而其他诸侯包括曹操、孙权等是要夺取汉室天下,所以是汉贼。这种态度影响深远,我以前也是这种观点。但现在则不然:我认为演义中的刘备和曹操、孙权等其他诸侯一样,其志向都是夺取天下、自己当皇帝。以下是毛本《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一、第1回三结义:(刘备)素有大志。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刘备的大志是什么?他小时候就亲口说了,就是“为天子”。二、第34回依荆州:(刘)表曰:“吾闻贤弟在许昌,与曹操青梅煮酒,共论英雄;贤弟尽举当世名士,操皆不许,而独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以曹操之权力,犹不敢居吾弟之先,何虑功业不建乎?”玄德乘着酒兴,失口答曰:“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表闻言默然。玄德自知语失,托醉而起,归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