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风度与胡服汉化
魏晋时期,军阀混战以及门阀士族之间相互争斗。许多上层知识阶层,虽然占有田产财富和文化知识,却仍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政治漩涡,时刻存在忧患。这种现状使他们既沉溺于享受,执着于人生,又加倍地畏惧死亡和痛苦。这两种矛盾的混合造成了当时社会上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产物--魏晋名士风度。
魏晋名士们很注重人的内在精神,充分追求自我,讲求脱俗的风貌,一反世人注重于浮浅华丽的外表装饰美的心理,改为提倡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现出高妙的内在人格,追求内外完美的统一。这种新的审美观念影响并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审美习惯,给南北朝时期的服装带来了新的风貌。 他们的服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宽松肥大。上衣袖子的肘部做得特别宽,几乎可以拖到地面。衣料柔软轻薄。腰间系的长带,就是这样,名士们仍不够适意,有人便袒露肩部、,披散衣襟。这种衣服与汉代那种紧密包裹身体的服装一比,真有天壤之别。学者们称之为"褒衣博带"。 当然,在魏晋乃至南朝时期,褒衣博带并不是唯一的服式。魏晋时期由于社会追求侈靡享乐,服饰式样的变化极为常见。这时,宽大的裙袍式服装形成了汉族衣装的主流。尤其是在北方异族占领,胡人服装遍及江北的情况下,坚持宽松的汉族衣冠更隐含了抵制异族文化的意识。此外,南方气候温暖,也利于的存在。所以直至南朝历代,服装趋向宽大是主要发展方向。
在长江以北却是另一种情景。从西晋以后,北方成了游牧民族争雄的战场。有些异族统治者为了显示统治威力,民族反抗,曾强行禁止汉人穿戴汉族衣冠。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改变汉族衣冠在北方的地位。近百年间,两种民族衣装就像两个互不相让的角斗士,始终在默默地对峙着。 这种对峙影响着异族统治者对汉族土地的统治。因此,北魏王朝的孝文帝在接受汉文化时,就首先从改革服装起步。在太和十年正月,孝文帝开始正式穿用汉族帝王的传统礼服--衮冕并且制定了五等公服全仿照汉族制度。这一改革促进了鲜卑民族与汉族的同化,巩固了北方的统一。
数百年间,尽管隔江分峙,但南北两地的经济文化往来却始终没有断绝。南朝保留下来的衣冠礼仪制度、文化科技知识影响着北方少数民族,促进了他们的发展进化。而北方游牧民族服装中的一些合理有利成份也渗入到汉族衣着中来。如便于奔走劳作,适宜骑射的短衣、窄袖、长裤、皮靴、帽子等,也越来越多地被汉族居民穿用了。
裤褶服的变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原产生于北方游牧民族中,而后自北向南推广。到了南方后,它又吸收了汉族衣服的特征,上衣由左衽变为右衽,袖子由窄细变成宽松。裤子由瘦裤腿、紧裤口转为宽大的散口裤。然后,这种定型的新式服装又返回北方,使北朝服装也仿此制作。从而达到了融合南北服装特色的新统一。
皮靴普遍流行,也是北方衣着与南方服装结合的例证。汉族传统服装很少有靴子的地位。北朝时期,连绵不断的北方战乱,促进皮靴从军队到民间被广泛使用。虽然由于南方气候温暖,不必经常穿靴,使靴子在南方不那么普及,但是在军人和部分官员中还是接受了北方传来的皮靴。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仍,士兵的服装有了很大的改进,而军服的式样也不断地影响民间衣装。这时的军服,有了比秦汉时代更完备的钢铁铠甲。两当甲就是其中的主要成分。它是由前胸和后背两组甲片组成的护具。在两当甲内部,为了防止甲片与身体磨擦,往往有与两当甲形状相同的的衣衫衬里,称为"两当衫"。这种两当衫穿着方便,两臂都露在外边,适宜活动,又适合在春、夏、秋季热天中穿着。所以它很快地在民间流行开来,成为军服影响平民衣着的一个典型例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妇女也穿上了两当。这种两当前后两片,很像今日的背心。妇女穿交领或直领上衣时,领口开敞得比较大,贴身穿一件两当,既保暖,又起遮蔽作用。有的两当还做成夹层,内絮丝棉,供冬季御寒用。
披风也是南北朝时常见的武士衣着。它与后世的斗篷相似,是一件长方形织物。上方缀带子收紧,可以系在颈部,尤其利于骑马的士兵穿用。披风在南北朝以后的平民服装中也很常见,无论男女都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