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与农业文化的构建
中国传统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的生产,传统经济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农业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脱离不了农业。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她植根于中国这块特定的"土壤"中,受到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宗法伦理、农业经济及其小农生产方式等背景的深刻影响,表现出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特征。传统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固与社会思想文化相得益彰,中国传统社会在这两者的互动中绵延和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背景诸要素中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以期获得农业社会经济背景与文化的关联。当然,对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环境背景进行探讨,无疑是极其困难的,我们只有从全部背景中选择可能决定事物方向的主要方面及脉络来把握问题,再进行多向整合,就可能抓得问题的要领,得到环境背景与思想文化乃至现实的联系才会成为可能。��
一、自然地理环境为农耕提供了有利条件,决定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农业社会文化的自然、物质基础�お�
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存在着自然(或环境)、人类(或民族)活动、文化(或制度)这样一个不可分的三角关系。起初,环境决定着人类或民族的生存发展,后来,人类的适应性和智能化活动有对环境产生重要作用,由此生出文化和制度,也由此引来社会变迁。就世界范围而言,耕种和畜牧业决定着人类早期的农业文明,只是因为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各地区走不同的路。总体上来看,在环境条件适合的情形下,与畜牧业相比耕作农业对于人的生活来说会更便当。农耕能便利的获取食物,有较多的生存机会,对人口的承载力和支持力高,温热的气候条件,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有利于人们进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人类几乎所有的古老文明都发生在南方温热带地区����(1)��。中国由于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优越性,为农业经济(尤其是耕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因此造就了农业文明,为农业文化的生根发芽和成长奠定了基础。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欧等国也因其自然环境的特点取向畜牧文化与海洋文化为主的异型农业文化,这应是整个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ブ泄�自然地理环境为农耕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南北纬度大,热量资源沿纬度分布呈地带性差异;第二,季风气候,东南部水源丰沛,形成温暖湿润气候,其突出特点是雨、热同期,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集中在作物的活跃生长期内;第三,地形起伏多山,热量、水分资源以及植被和土壤类型,随海拔呈带状更替。其中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然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影响气候;支配中国气候的三大因素,强盛的东亚季风气候、大跨度的经纬差和悬殊多变的地形,它们的综合作用,形成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大区域,其中季风区占全国总面积的47.6%,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5%,华夏文明起源发展于该区。季风区����(2)��的气候特征,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其土壤特点,南方酸性粘重,北方碱性松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该区光热资源丰富,黄河长江流域夏季时间长,温度高,作物生长活跃期较长,黄土高原4-6个月,下游平原则长达7个月,与长江流域相当����(3)��。丰富的光、热、水资源给黄河、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带来便利,这就是种植业(水稻)发达并占农业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因此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占据了传统经济的主导。�プ匀坏乩砘肪痴飧鋈死嗌�存的初始条件的不同,会带来物质及生产方式的不同,也终究会导致整个文明的差异。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其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海洋性和纬度地带性,表现为面积广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温度偏低,冬季温暖湿润,雨水多,降水均匀,空气湿度大,有效积温较低,土壤粘重,酸性较强,肥力低。除南部利于耕作和种植谷物外,其它地区,尤其是西欧,要么水土不适,要么光热不足。但西欧的气候却有利于牧草的生长,这使得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占据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畜牧业为主导的社会导致游牧生活,游牧是人的生活与为了寻找水和草而移动的家畜群的运动相一致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由人和家畜群的共同关系所构成。游牧一般是以村落为根据地进行有规律的季节性迁移,也有的比较自由,规律性不强,人们对于自然表现出主观积极的能动态度,这与以耕作为主的农业社会相比,人口密度明显地小,社会组织关系也相当不稳定。人们不过分地依赖自然条件,也没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古希腊由于其四周有半岛,大陆环绕,海岸线绵延曲折,对航海十分有利,航海导致商业贸易的发达,生活新奇富有刺激;对自然的依赖性在海洋民族心理上不断减弱,从而冲击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时期具备的思维倾向����(4)��,使原本直观、整体的思维取向不断减弱以至渐失根基,结果是强调人的主动性,突出人对自然的征服。��
就农耕而言,种子作物和营养繁殖作物栽培以及种麦型农耕与种稻型农耕也会有很大差异,其支撑的社会和文化也有显著的不同。种麦型农耕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会出现耕地和休闲、放牧交替进行的混合农业,这使得人们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从事其他行业,自由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也大一些;水田农耕以水稻耕作为中心,就会产生社会性的、宗教性的有力、统一的"种稻文化"。其对水利的较高要求促进了村落共同体的统一。另外,在农忙季节常需换工协作,这样就形成了多种共同劳动的惯例。从这种背景来看,中国的"种稻文化"更倾向于整体配合协作。因此,"种稻文化"在一定的意义上,强化了农业生产运作及其思维的固定化。��
农耕的物质基础是农作物的生长,它是由种子-植株-种子构成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包括播种、萌芽、生根、长叶、开花、结实等多个环节,人们对这一周而复始过程的认识和关注以及社会生产生活上循环运作,自然会产生对自然的依赖、与自然合拍、循环观、取中思想等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无疑又强化了人们对于农业经济的依赖。再讲,粮食谷物(早期主要是小米和水稻)的生产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季节(气候),所以人们又必须关注自然物候、四季更替、气候变化、生活节律以及日、月、星辰的位置移动,农业生产实际上就是要把农作物生长与季节对应起来,人实行调控,才可获得好收成。由于农业生产、农业自然经济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农业生产的运作就必须要同天地自然条件密切联系在一起,人们的生存依赖于自然,人们又总是把自己看作生命自然的一部分,从氏族时代起,人们就必须为社会性生存目标和应付环境的挑战而齐心协力,做到人与自然相适应,从而巩固人、社会、自然一体化的观念����(5)��。这样一种整体的生态化观念,反过来使人们牢牢维系在农业生产上,从事着周而复始的小农生产和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生活。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经济导致了农业文明,农业文化由此生根发芽,农业文化具有典型生态意味。�お�
二、以自然经济、小农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经济长期稳固,铸就了早熟的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お�
农业经济是中国传统经济的主干,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靠天",农业生产对天地自然的依赖性,越是往前,表现越强。适宜的光热、雨量以及土壤环境是农业耕作的必备条件。对自然及土地的依赖,容不得人们有过分的举措和非分的想法,人们活动空间相对狭小,交流、交往较多的限于宗族亲情之间,重"和"重"仁"的人际关系,培养了人们的"中庸"性格。也由于对自然的依赖,一旦遇上自然灾害(水旱灾、虫灾等),农业生产就会遭受致命打击,久而久之就培养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的性格,即"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则多取向"知足常乐"、平安、宁静的生活。从政治社会的角度来看,小农经济思想利于社会的稳定,也是专制社会政治得以稳固的基础。在各种条件约束下,农民既勤奋耕作,又安于天命。总是在不可抵抗的自然环境中,围绕田块、吃饭、睡觉转圈子,农业生产周而复始,人生老病死,循环往复,没有新意与刺激,生活封闭、单调、形式化。小农经济的主要经营者是农户家庭,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其经营的唯一动机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得到较好的收成,以达足食饱暖。农业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在生产中首先要处理好动植物与外界环境即光热气水土肥的关系,做到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也就是动植物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农业生产的保证。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要求崇尚经验,培养了人们爱好和平,礼仪为重,互帮互助的性格。这和欧洲人"好斗"性格以及"战争是万物之父"的观念极然不同。一个是寻求和平、安宁;一个是征服和扩张;这种民族性格、心理和观念的不同会带来文化的差异,导致各走各的道。��
传统农业经济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经济,它必然受到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的启迪。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协调,农民尽可能少地干扰农业生态系统(农田、旱地、草原),使其近似于或顺应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演替,这样,农业生态系统就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保持和修复功能,这种生态智慧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当然,这也是由人口密度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以及实用性的最大追求原则所决定。也是基于农业初期这样的一个事实:早期的火耕农业和草原牧场的利用这两种农业系统,在人口稀少的情况下运转良好,在各种生态环境下几乎都可以通过较少的劳动投入来获取食物。在农业的大部分历史中,农民依靠土地、自然能(太阳能)和生态智慧进行着生产,这是一种良好地生态适应体系,对于先民来说,生态适应体系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人们必须在同样多的土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农业生态系统不稳定的因素就多起来,对于耕作农业来说产量低、病虫害、水旱灾害等问题就更加突出,人们就必须增加劳动投入,采取措施,以求得生存。对此,中国先民采取"杂五粮,以备灾害"的作物轮作间作套种等种植措施,并注重以耕作的方法和生物的方法(自然的)以及积肥进行养地,采取农业的生态的方法防治病虫害。兴修水利,提高复种指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