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再现中国古代江南历史农业文化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81
转发:0
评论:0
再现中国古代江南历史农业文化,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发明了许许多多生产、生活所必

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发明了许许多多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和器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社会被工业社会所取代,以至于到当代信息社会,曾经为农业社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有的都已尘封为历史,被遗弃或遗忘。这些象征我们祖先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奉献给人类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加倍地珍惜和爱护。

作为年过花甲已退休在家的老人,曾大半辈子依赖于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安稳稳地居家过日子。虽然我的后人都已经走出了红土地,绝大多数古老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不再为我们所用。但是,作为一笔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我有义务承担起保护它、继承它的责任,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了解曾经辉煌过的我国古老的农业文明。

基于这一考虑,我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深入乡村进行调查走访,使年代久远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在我的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仿佛我又回到了从前。凭着有限的资料和自己的记忆,我按照一定的比例将许许多多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一一制作出来,保持了实物的原始结构和基本构造,完全可以操作。不敢说是完美无缺,但也可说是精工细作。俗话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谨此,也算是尽了一个年过花甲的退休老人,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做出的一点贡献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经济与农业文化的构建
中国传统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的生产,传统经济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农业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脱离不了农业。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她植根于中国这块特定的"土壤"中,受到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宗法伦理、农业经济及其小农生产方式等背景的深刻影响,表现出典型的生态型农业文化特征。传统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固与社会思想文化相得益彰,中国传统社会在这两者的互动中绵延和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背景诸要素中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以期获得农业社会经济背景与文化的关联。当然,对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环境背景进行探讨,无疑是极其困难的,我们只有从全部背景中选择可能决定事物方向的主要方面及脉络来把握问题,再进行多向整合,就可能抓得问题的要领,得到环境背景与思想文化乃至现实的联系才会成为可能。��一、自然地理环境为农耕提供了有利条件,决定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人物-贾思勰
贾思勰,北魏时期农学家,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公元5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益都(今寿光)人,曾任高阳太守。他所著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是中国农学史上一部经典性著作。《齐民要术》全书10卷,92篇,11万多字,引述文献达160多种。在书中,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书中介绍了选种、浸种、施肥、轮作等精耕细作的方法;传授了一些谷物、蔬菜、果树和林木的栽培经验;记述了家畜、家禽、鱼、蚕等的饲养技术。从农副产品的加工、酿造到家畜、家禽的疫病防治,几乎对农业生产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清晰的论述。这一农学体系,为后人编篡农书所沿续。在《齐民要术》的各篇中,他都着意介绍和评述如何合理利用人力、物力、搞好经营管理。这种把天时、地利、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合理经营的思想,对后世农业生产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齐民要术》反映了...
· 历史解析——农业生产
?宋代和先前的朝代一样,依靠有效的户籍登记制度才能控制农业生产并保障赋税收入。只有自耕农能够获得高亩产的丰收,并能顺利地把粮食和其他原材料运送到市场时,帝国的经济才能繁荣起来。农业劳作的机械化及精密的纺织机械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提升了生活水平;发展比较完善的运输系统,为京城和宫廷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物品,使城市生活焕然一新。?北宋国家拥有2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整个领土——“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财产。在这个意识形态建构中,皇帝拥有土地并代表中国人民,而人民把皇帝当作他们利益和福祉的保护者。理论上,皇帝可以随意地赠送、出卖、没收土地。实际上,除了给皇室成员分配大块的土地外,皇帝很少使用这个独一无二的特权。中国地主的土地都在官府登记造册。他们耕种田地,用出产的农产品缴纳赋税。他们可以把拥有的田产遗赠、出售或出租给家庭成员和其他人。20世纪之前,不依靠农业、农产品销售或农具制造为生的中国...
· 农业
词源无论是根据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抑或清康熙时期的《康熙字典》的解释,“农”字都是“耕种”的意思。这表示在中国古代就只有种植业才会被称作“农业”。换言之,现代人将畜牧业和渔业都并入“农业”,实际上是扭曲了中文里“农”字原来的意思。历史农业起源于至少一万年前,并且从最早的耕作时代起有很大的发展。一些证据指出:一万一千年前中东的肥沃月湾是最早出现有计划的播种和收成原本应在野外采集之植物的地区;也有人认为,农业的独立发展发生于中国北方和南方、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新几内亚和美洲的一些地区。5000年前,中东农耕族群男性来到欧洲,与当地狩猎、采集族群中的女性通婚后产生现代欧洲人;这过程亦将农业传播至欧洲。中国南北朝时期出版的《齐民要术》为中国最完整最古老的农牧著作,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氾胜之书》...
· 再现“古法治水”悠久历史文化双遗之城走向世界
作者:杨华春“砍杩槎,放水!”随着主祭官一声令下,杩槎开,岷江水倾泻而出,欢呼声四起……这一幕,定格于2017年4月2日的世界双遗之城——都江堰市。在清明时节,一年一度的放水节盛大祭祀及旅游活动在这里盛装亮相。在往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今年的放水节融合历史文化元素、国际化元素、市场化元素等进行创新升级,为游客奉献一道别样的旅游文化大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7中国·都江堰放水节开幕式上,两千年前“古法治水”历史文化被深度还原,通过十大语种百家外媒聚焦,让都江堰双遗之城以及这座城市有名的“水文化”大放异彩。如今,2017中国·都江堰放水节落下帷幕,大力拉动了都江堰旅游。三天假期,该市共接待游客67.58万人次,同比增4.7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1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接待13.88万人次,同比增11%;门票收入735.6万元,同比增1...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