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南朝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3
转发:0
评论:0
南朝农业生产的继续发展,江南地区在东晋以后又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南朝相对来说比较安定

江南地区在东晋以后又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南朝相对来说比较安定,农业生产继续有所发展。

三国两晋时大量百姓南迁的情形已如上述。事实上不仅三国两晋,在整个南朝时期,南渡的移民仍然络绎不绝。宋、齐、梁、陈各代都有百姓继续南徙,甚至直到陈朝中后期,流民仍然不断南来。南来的百姓既进一步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也有助于继续提高江南的农业生产技术。

南朝各代兴修了不少水利事业。宋、齐、梁各代都修治过寿阳(今安徽寿县南)的芍陂;刘宋时曾在雍州襄阳(今河南邓县)筑围、修堤、开辟土地数千顷;南齐时曾在齐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淄)开垦二百顷废田,用沈湖水进行灌溉;萧梁时曾在豫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西北)进行水利工程,灌溉田地千余顷;等等。

南朝境内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首推扬、荆二州。扬州在南朝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中京师建康(今南京)及其周围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区。扬州东土会稽郡,自然条件优越,有良田数十万顷,农业尤为发达。荆州发展也很快,田土肥美,农植殷富。自东晋以来,荆、扬二州即有“二陕”之称。《宋书》作者沈约说:“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

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①,荆、扬在南朝的经济地位于此可见。荆、扬以外,雍州、湘州、益州,农业生产也尚称发达。

不过,南朝境内各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不平衡。有些地区,特别是南北交界常有战事的地带,人民不能安居,生产也不能正常进行。如豫州寿春、南兖州广陵、南豫州颍川、汝阳等地,田地都有荒芜。但总的说来,南朝境内的农业生产是比较正常的。

在粮食作物方面,江南本来习种水稻,东晋间或有小麦的种植。南朝期间,中原地区的粟、菽、麦也渐在江南推广。前面说过,由于缺乏统计,历代的粮食产量都很难计算。南朝的粮食产量,也只能举一些个别的例子作为参考。《梁书・夏侯夔传》载,夏侯夔于豫州筑堰,“溉田千余顷,岁收谷百余万石”,平均每亩收谷十石。以一石谷碾米七斗计算,则每亩田可收米七石。梁朝一亩约当今○・七四市亩,一石约当今二斗弱,折成今制一市亩可生产谷二・七石或米一石九斗②。当然这也只能作为一个个别的参考数字,不一定是一般的亩产量。

这里还要专门叙述一下重要经济作物棉花自国外传入和生产的情况。

棉花有非洲棉、亚洲棉和美洲棉等几种。这几种棉花都不是我国的原有作物,中国古代无“棉”字,“绵”是指丝绵,古籍上所记的“木棉”是指作枕芯用的木棉,而非棉花。在这几种棉花中,非洲棉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不晚于西汉中期,系经由中亚传入我国新疆。传入初期大概种植不多,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新疆的棉花种植和纺织才逐渐普遍。《南史・高昌传》记载:

其地“多草木,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名曰白叠子,国人取织以为布。”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发现的高昌和平元年(公元五五一年)的契约中,提到一次借“叠布”(棉布)六十匹的事。这些资料都反映了当时新疆地区棉花种植的情况。非洲棉产量低,纤维也差,但生长期短,成熟早,适合新疆地区的气候条件,所以很早就在新疆推广。亚洲棉原产地是印度,质量比非洲棉好,系经过东南亚传入华南。传入的时间比非洲棉传入新疆的时间要晚一些。棉花的传入虽然较早,但自南北朝以至唐、宋的长时期中,种植地方只限于新疆、云南、两广和福建的部分地区,棉布在人们的衣着中尚未占重要地位。一直到宋末元初,棉布才开始普遍起来。

① 《宋书・孔季恭等传》。

② 梁朝的亩积和斗量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543、545 页表列数字计算。梁朝的尺度根据梁表尺、梁俗间尺和梁法尺相加平均求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 谈明代农业生产的衰变
生态环境是一个相对恒定的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于恢复。由于流民人为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得农业赖以命脉的水利事业呈现效能低下,漏洞百出,一度造成洪水泛滥。这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是灾难性的,据李心纯的研究,明代山西的水利灌溉多依赖于泉水灌溉(注:李心纯:《黄河流域与绿色文明》,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因为汾河河水的水文状况日益恶化,已不敷灌溉之用。关于明代河北的水利李文也有研究,此不赘述。河北的水利事业也趋滑坡,政府只在注意运河的修筑。陕西的水利,景况更不堪入目。陕西在汉、唐时期曾是水利兴盛的时代,因之造就了汉唐盛世。但随着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泾水、渭水、洛水的流量在大幅度减少,含沙量日益增大。关于陕西的水利事业,《明实录》曾记载:“(洪武八年十月丙辰)浚泾阳县洪渠堰。泾阳属西安府,其堰岁久,壅塞,不通灌溉,遂命长兴侯耿炳文督工浚之。由是泾阳、高陵等五县之田大获其利。”...
· 历史解析——农业生产
?宋代和先前的朝代一样,依靠有效的户籍登记制度才能控制农业生产并保障赋税收入。只有自耕农能够获得高亩产的丰收,并能顺利地把粮食和其他原材料运送到市场时,帝国的经济才能繁荣起来。农业劳作的机械化及精密的纺织机械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提升了生活水平;发展比较完善的运输系统,为京城和宫廷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物品,使城市生活焕然一新。?北宋国家拥有2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整个领土——“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财产。在这个意识形态建构中,皇帝拥有土地并代表中国人民,而人民把皇帝当作他们利益和福祉的保护者。理论上,皇帝可以随意地赠送、出卖、没收土地。实际上,除了给皇室成员分配大块的土地外,皇帝很少使用这个独一无二的特权。中国地主的土地都在官府登记造册。他们耕种田地,用出产的农产品缴纳赋税。他们可以把拥有的田产遗赠、出售或出租给家庭成员和其他人。20世纪之前,不依靠农业、农产品销售或农具制造为生的中国...
· 南朝的经济
南朝除了发生刘宋的四方反叛、唐寓之暴动、侯景之乱外,社会相对稳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士族的庄园经济东晋以来,宗室高官与世家大族广占田园。到南朝时,他们不仅拥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固泽,垄断山泽的出产,剥夺百姓伐木打柴捕鱼捉虾的机会,也影响了政府的收入。尽管宋武帝刘裕禁止霸占山泽,宋代侨姓大族谢灵运的《山居赋》描写他的庄园仍是“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生产五谷、瓜果、蔬菜、药材等丰富物资,还有飞禽走兽鱼类,衣食服用可以自给自足。会稽士族孔灵符的庄园“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这两家并非个别例子,以致宋大明初朝廷不得不对占固山泽也作出限制的规定:第一、二品官听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五、六品二顷,七、八品一顷五十亩,第九品及百姓一顷;先已占者,不得更占;先占不足数者,可以占足。这是皇权对既成事实既加以承认,又力图限制的措施。但这一规定...
· 南朝
概要京都南的吉野根据地被叫做南朝并不是后来才有的叫法,根据当时的日记等记录来看,当时已有“南朝”“南方”等叫法了。另外,吉野的金峯山古时候曾被称作“南山”,因此,也就有着“南山(=吉野)朝廷”的叫法。因此,不承认吉野朝廷的北朝为了称呼它,就以“南朝”“南方”来代替。另外,后醍醐天皇在世的行宫即吉野行宫(日语:吉野行宮)、但凡总结南朝的历史兴衰过程,按照大和・河内・摄津・山城等各国行宫的历史来看,在南朝历史中,吉野行宫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建武政权的瓦解和北朝的成立镰仓时代的持明院统与大觉寺统分裂。文保2年(1318年)践祚开始亲政,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企划了倒幕计划,但由于被察觉从而失败。1333年、反幕势力的结集导致镰仓幕府灭亡。1336年8月,光明天皇践祚成立了北朝,11月归京,成立了武家政权(日语:武家政権)(也就是之后的室町幕府),同时后醍醐天皇携带三神器逃亡。南朝的成立和南北朝并立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