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品经济
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2、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
3、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4、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5、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
6、清朝前期: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城市产生。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问题
一、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1.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市场上商品品种较多,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郢等。这一时期的城市的基本特点是政治中心与经济、文化中心合一,交换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不少城市遭到破坏,商业一度萎缩,尤其是北方。南方社会秩序稳定,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就全国总体而言,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比较低。
3.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带繁荣,主要表现在: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铸开元通宝,成为唐朝以后历代货币的范式。市场较前代发达,城市中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政府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后者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市里的买卖有时间的限定,“日中为市”。到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广大农村,包括偏远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胡商和外商遍布各大都会。
隋唐朝城市的十分兴旺。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安城的经济布局突出了“坊”“市”之分,“市”内店铺林立,非常繁华。扬州和成都是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扬州在唐朝后期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被誉为“天下之盛,扬为首”,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特点。成都的物产富饶,有“扬一益二”之说。
4.明清时期的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广阔,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达到两百余种。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例如北京和南京等。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一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特点是,城市已不仅仅是封建统治中心,商业贸易的内容已经日益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经济开始侵蚀自然经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开始逐渐密切起来。出现了有一定的专业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并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二、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对封建统治的影响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如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2.对城市的影响
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走了一条向世俗化、通俗化方向发展之路,如躺带传奇、宋词和风俗画、明清的章回小说和和京剧。
5.对生活观念的影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对“重农抑商”等观念进行了挑战。
三、评价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史统治都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
2.形成和发展: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历史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3.主要内涵: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对商人进行诸多限制,课以重税。
4.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到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