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之战”与“涿鹿大战”地点的史学意义
此篇目的在于证明这样一个观点:炎黄时期,在“阪泉之战”与“涿鹿大战”前,中原广大地区,都是由炎帝和他后裔蚩尤统治。黄帝部落则龟缩在中原东北角极其狭小的空间里,根本没有话语权。“涿鹿大战”后,黄帝才真正崛起,扬眉吐气,挺进并控制中原,所有关于他的传说和记载中丰功伟绩,大多出此之后。
对于“炎黄大战”的地点,史学界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在河北涿鹿。证据为: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里志》曰: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o上有黄帝祠。”二是认为在山西运城,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解州盐泽方一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对“山西运城解州说”基本可以排除。如果把两次战役联系起来分析,事实就变的非常清楚。(见图)图中画x之地便是运城解州,画o之地是河北涿鹿。试想,黄帝在x地完胜炎帝,其势力必定向周边扩散,除山西外,河南河北,陕西山东都可能在黄帝的控制之下,所以,无论蚩尤从东,西,南面发起进攻,蚩黄之战都会在这一带展开。即便黄帝按兵不动,第二战也该在山西打,而绝对不可能又退缩到河北西北角的涿鹿。除非蚩尤是从内蒙或辽宁进入中原,而这一点又是最不可能的。
至于河北“涿鹿”,意见基本趋于一致,极少数观点认为是在山东泰山周围,没有任何证据,仅凭此地有“蚩尤�V”而牵强。由此可见,“阪泉之战”与“涿鹿大战”都发生在如今北京西北部。
阪泉与涿鹿相距非常近,位于今河北的西北角,往北向西是内蒙黄土高原,向东则进入东北三省的辽宁,只有南面是辽阔的华北平原。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进攻来自北方,也就是说,不管是炎黄还是蚩尤,都不可能从内蒙黄土高原或辽东向涿鹿一带发起攻击,进攻只能来自涿鹿以南。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至少可以肯定,驻守的一方,只能是弱小部族或叛军,不可能有对中原的掌控权。而进攻方在中原应该有强大的优势。
那么,谁是进攻方呢?炎帝和蚩尤。兵败如山倒,逃向大本营,老家,安全之地是人之常情,绝不会向敌人的腹地逃跑,成瓮中捉鳖。蚩尤残兵,一部分逃亡山东,一部分逃亡山西陕西,一部分经河北河南,进入老家---正洪水泛滥的江汉平原。从蚩尤的溃逃路线及众多的史料传说遗迹来看,都表明炎帝,蚩尤是北上进攻者。蚩尤是炎帝后裔,应该也是炎帝的得力助手,也许正是由于炎帝北上“阪泉之败”,蚩尤才取代了每况愈下的炎帝而称王,组织起“九黎”军团,继续北上清剿黄帝,平息叛乱或收复失地。
以上分析表明,在两次战役前,中原大部为炎帝所控,此时无人能与争雄。正如《纲鉴》等记载:“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悫,不岔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于是南至交趾(越南),北至幽都(北京),东至肠谷(日本),西至三危(敦煌),莫不从其化。”
涿鹿,是黄帝抵御北上入侵的前沿阵地,族人活动于现在的北京西北,极狭小空的间里,在炎帝的重压下,在夹缝中艰难生存,退无可退。也许,正是黄帝破釜沉舟的背水一战,才是以弱胜强原因之一。两战皆胜的黄帝,逐杀蚩尤,取代炎帝,昂首南下,至此才真正取得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炎帝和蚩尤遗迹,黄帝遗迹多在中原的原因,大概也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