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对许顺湛老先生的质疑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00
转发:0
评论:0
对许顺湛老先生的质疑,许老对中国考古及炎黄文化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不可磨灭。他的把史料,神话,民间传

许老对中国考古及炎黄文化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不可磨灭。他的把史料,神话,民间传说,民俗与考古相关联的研究方法,同样令世人称道。但对他的“五帝时代”延续2000多年的观点,不敢苟同。

许老首次将传说时代与考古学文化相对应,指出炎帝族所代表的文化为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文化,以黄帝为代表的部族是创造仰韶文化中、晚期文化的主人,中原龙山则与尧舜禹时期.

质疑一:证据不足。对炎帝族是仰韶半坡文化,黄帝族是仰韶庙底沟文化,尧舜禹是河南龙山文化的学说没有特别有价值的证据,只是对号入座的猜想。

质疑二:考古空白。蚩尤的铜头铁额,耳鬓剑戟的战甲;轩辕荆山采金铸的宝鼎。黄帝史官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的文字。这些史料,传说,都说明黄帝时代应该进入铁石并用的新石器晚期,并有文字符号出现。但在延续了3000年,千座仰韶遗址中,都未出现过铁器及文字的痕迹。

质疑三:割裂历史文化,出现论证悖论。对五帝故事的文字记载已经近2000年了,五位先祖血缘亲密,传代有续,已经被历代史学家,学者甚至皇帝所习惯。许老将五帝分割在2000多年的3个时段,提出“族”的创新说法,显然是对这些古代史学家包括司马千在内的否认。也就是说古代的学者千百年来一直给我们讲述的是“关公战秦琼”的故事。这可能吗?另一方面,许老又承认五帝的存在,并连同其传说和史料为论据进行论述,出现论证悖论。

质疑四:文字疑问。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没有文字的,却将炎黄的起源,身世,姓名,父母,子孙,后代极其复杂关系,战争及地点,死亡等,描述的如此清晰,凭什么延续传播2000多年,更是令人怀疑。

基于这些,我坚信五帝时代,就是4000年前的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在河南灵宝,关于黄帝林林总总的遗迹和传说,为何一定是仰韶时期而不是龙山时期呢?灵宝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除了能显现仰韶文化的灿烂外,不能证明其他任何东西,包括黄帝。如果把精力投入到对中原龙山文化的考古上,应该看到比灵宝仰韶宫殿更辉煌的宫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湛氏与湛水、湛城、湛坂的关系
《路史》的记载“河阳轵有湛水,傍有湛城,襄十六年有湛阪,以为襄城之。昆阳北有湛水,后有湛氏。”根据《路史》,先有湛水后有湛姓,湛城、湛阪都是因湛水而得名。也要注意,以湛水为姓,是湛姓其中一个起源,不是全部。至于以水还是以国为姓更早,又是一个问题。轵,地名,在河南省济源市南5公里,今有轵城镇。《路史》:南宋罗泌撰,共47卷,前记9卷,后记14卷,国名记8卷,发挥6卷,余论10卷。此书为杂史。路史,即大史之意,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周礼•夏官司马》的记载“河南曰豫州,其浸颖湛。”“浸”是灌溉的意思,“颖”即颖河,“湛”即湛河,可见在夏商周三代,湛河是中原主要的可用于灌溉的河流。《周礼》: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
· 对康叔在封卫之前就已经姓康的质疑
对康叔在封卫之前就已经姓康的质疑辽宁抚顺康庆山2015.05.15(一)中华康氏文化研究总会顾问逵富太先生,在《卫国文化史考》第三章“封国康城及周朝平定“三监”之乱“第一节中,有:“康叔在封卫之前就已经姓康”之语,此语说来惊人,仔细推敲与中国古代的姓与氏制度相去甚远;康镇明先生的《康氏开姓祖祖根姓源资料集成》(一)、(二)、(三)、(四);admin先生的《《白虎通德论》对华夏康氏姓源的认定》(一)、(二)更把这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近日我清理桌面,准备回到火焰山下的吐鲁番时,偶尔产生一个念头,到“中华卫氏网”去看看卫氏是如何说自己的姓源的。与康氏的说法大相径庭,有:卫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卫氏,世代相传至今。卫氏族人大多尊奉卫康叔(姬封)为得姓始祖。再查卫氏源出:源出一卫(Wèio)出自姬姓,来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国封地国名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
· 对康叔在封卫之前就已经姓康的质疑
对康叔在封卫之前就已经姓康的质疑辽宁抚顺康庆山2015.05.15(二)杨伯峻注《左传・襄公十一年》【传】十一年……秋七月,同盟于亳。范宣子曰:“不慎,必失诸侯。姚鼐左传补注云:“此有监于戏之盟,载书不慎,为郑所侮故也。”则不慎指盟辞。诸侯道敝而无成,能无贰乎?”杜注:“数伐郑,皆罢(疲)于道路。”乃盟,载书曰:“凡我同盟,毋蕴年,说文:“年,谷熟也。”吕氏春秋认地篇高注:“年,谷也。”此谓毋积粮而不救邻国之灾。毋壅利,杜注:“专山川之利。”毋保奸,杜注:“藏罪人。”自是指庇护他国罪人。毋留慝,慝音忒,也。此谓者速去之。救灾患,灾患疑指自然灾害。恤祸乱,祸乱则指。同好恶,善恶标准统一,善者同好之,恶者同恶之。奖王室。杜注:“奖,助也。”或间兹命,间,犯也。司慎、司盟,仪礼觐礼疏云:“二司,天神。司慎,察不敬者;司盟,察盟者。”名山、名川,大山大川之神。群神、群祀,群神,各种天神。群祀,天神...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许顺之与朱熹
明代以来,江南各地凡设朱子祠,都配祀许顺之塑像。朱熹是众所崇敬的宋代大儒家,儒家思想是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从孔子删订六经,形成儒家思想体系,其间虽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从汉代以后,特别是经宋代朱熹的继承和发展,儒学始终处于独尊地位,“虽黜百家,专用儒术”,儒学是封建社会的官学,因此,朱熹死后,各地建朱子祠,纪念这位大儒家、大思想家。然而朱子祠为何配祀许顺之?许顺之何许人?他和朱熹有何关系,本文就此谈点看法,就教于行家学者。一、许顺之是朱熹的第一位高徒。朱熹,宋绍兴十八年登王佐榜进士,绍兴二十一年(二十二岁)授任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三年莅任兼领学事。同安是朱熹仕途的发源地,是他继承儒学,以文教民,苦心经营的第一个县城。在同安任职四年,他致力为同安兴教立学开拓园地,在他手上建了经史阁、教思堂,还设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大斋,一方面收集全国经书著作,贮藏经卷;一方面招生办学,“选邑秀民弟子员,日...
· 老先生——诸翟?隄上寻“紫”行
诸翟以诸、翟两姓得名。原名白鹤村,明、清村西沿堤多紫藤,故又称紫薇村、紫隄村。诸、翟、侯姓大族世居,是明末抗清英雄侯峒曾故里。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设巡检司,以地处上海、嘉定、青浦3县交界,俗称“三界司”。兴起于明代前期,弘治时为诸翟市,万历时称诸翟巷市,乾隆时称镇。——摘自上海地方志正是人间四月天,不知紫隄村上紫薇尚可寻否?“紫堤路”、“紫堤坊”、“紫堤苑”,一路都是芬芳名,又让我回味起江畔堤边那“柯作蟠虬古,荫成翠幄围”的诗境画意。老街口,街心花园的树丛背后掩映着金碧屋宇,紫红色的粉墙上露着醒目的大字:诸翟关帝廟。《走进紫隄》中,关帝廟被作为诸翟的重要古迹名胜来介绍,事实上也只有关帝廟仍然受到今人的关注,这要归功于虔诚的善男们,是他们的精神寄托重续了关帝廟的历史。诸翟关帝廟的历史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传为诸翟镇侯家父子始建,初为家祠,后为关武安祠,最后演变成诸翟镇上的关帝廟,其间劫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