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明朝士大夫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6
转发:0
评论:0
论明朝士大夫,以前看史书, 看金庸的《袁忠焕评传》和《鹿鼎记》, 以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

以前看史书, 看金庸的《袁忠焕评传》和《鹿鼎记》, 以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满  清康乾盛世是多牛皮,结果偶然看到一篇文章, 才知道大大不然,想想也是,满清即使在明朝灭亡后,却还要吴三桂倒戈才能入关,想想那个时候明朝都灭亡了,吴三桂在山海关不过一支孤军,结果满清还是无法入关,就知道史实与史书大大的不同。看完下面这篇文章,一定能让大家对明朝有更深刻的了解,不过,明朝的皇帝还真是这么多朝代中最无聊的皇帝啊,如果给我回到古代,一定不做明朝的皇帝。

明朝士大夫-----对明朝士大夫人格独 立个性张扬传统的分析 

感觉很新鲜的文章,和以往通过小说戏剧历史小说对明的了解颇有不同,故发之。

孟森的《清史讲义》相当糟糕,对清廷罪恶多有维护粉饰处,但其本出身满  清统治之下,奴化教育深入骨髓,满清灭亡时已42岁,所以也强求不得。他的《明史讲义》却相当不错,许多观点一扫流俗,颇有可采处。 

比如他论及明朝的廷杖时说“廷杖虽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为至荣,终身被人倾慕,此犹太祖以来,与臣下争意气,不与臣下争是非之美俗。清君之处臣,必令天下颂为至圣,必令天下视被处者为至辱,此则气节之所以日卑也” 

这观点虽然尚未及要害,但也是挠到痒处了。 

明朝士大夫前仆后继,不畏强权,敢于同帝王抗争的精神,人格独 立的程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独特风景,堪称奇观。这种情形与历来教育所灌输的明朝印象,什么极端专   制,皇权空前膨胀,政治极端黑暗的说法都是不相容的。 

根据《明史讲义导读》中转述的商鸿逵的回忆“一次胡适之先生与孟森先生谈及明朝士大夫的士气,适之先生对明朝士大夫的敢言风气有所不解,问于孟森先生,先生思索后答道:‘乃太祖皇帝作养士气之结果’” 

孟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不够全面(对这个问题全面的分析,下文会说到),但他所谈到的确实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和大部分人对朱元璋的印象,自然不符合。在他们眼中,朱元璋不过是一个凶残暴虐,人格病态,杀  戮无度,制造文字狱,杀功臣,一触即跳的暴君,如何能同“作养士气”联系起来的。 

应该说大部分人对朱元璋的印象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把谎言当成事实来相信,就如流传甚广的所谓朱元璋制造文字狱的问题 

许多人都说的绘声绘色眉飞色舞:徐一夔、释来复等人因文字声音触犯朱元璋对“僧”或“贼”等词,如以“则”嫌于“贼”,“生知”嫌于“僧知”,“法坤”嫌于“发”等而惨遭杀  戮 

而经过陈学霖的考证,事实的真相是 

“徐一夔寿终八秩,何尝死于明太祖刀下?来复涉嫌与胡惟庸同党而死,亦与文字狱无关。如此等等,所举证据,均确凿、过硬,堪称铁板钉钉”(引自《功夫文章学子书》作者王春瑜) 

另一个方面,对朱元璋杀功臣,以及制造的系列反贪大案的评论完全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给朱元璋扣个残暴的帽子自以为了事,却全然没有看到背后深层的原因。孟森说的好:“以国家全体而论,当开创之后,而无检制元勋宿将之力,人人挟其马上之烈以自豪,权贵纵横,民生凋敝,其国亦不可久也‘ 

“太祖之好用峻法,于约束勋贵官吏极严,实未尝滥及平民” 

“不能使官吏畏法,则既豢民膏,复以威福肆于民上,假国宠以殃民,则国家养千万虎狼以食人耳” 

正因为长久以为对朱元璋的刻意丑化导致偏见蒙蔽了眼睛,许多人对朱元璋的认识也一直停留在杀功臣,反贪,以及暴虐上,这样的认识自然不全面,甚至是对历史的严重扭曲。对朱元璋“作养士气”的一面,就更被严重忽视。。其实稍微考察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朱元璋的性格不但谈不上暴虐,恰恰相反,有时候温和耐心的让人惊奇。对于真正敢于直言批评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他都是褒奖有加的。 

最为人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周观政的例子,明史《周观政传》中的记载是 

“观政亦山阴人。以荐授九江教授,擢监察御史。尝监奉天门。有中使将女乐入,观政止之。中使曰:‘有命‘,观政执不听。中使愠而入,顷之出报曰:‘御史且休,女乐已罢不用。‘观政又拒曰:‘必面奉诏。‘已而帝亲出宫,谓之曰:‘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左右无不惊异者。观政累官江西按察使。” 

说起来,朱元璋不过是因为宫里缺少音乐,所以想请几个女乐师进去教授一下,这实在算不上什么过失,对任何朝代的皇帝来说都是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的举动。但当时的一个御史却硬是能够毫无畏惧加以阻挠,其强项情状,可见一斑。最后硬是逼的朱元璋收回决定,最后还亲自出宫向臣下道歉,这在其他任何朝代的强势皇帝那里都是不可想象的。即便被人称颂为最善于纳谏的李世民,也不能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可见朱元璋定下的规章制度,决非仅仅是用来约束他人,事实上他自己也受这些制度的约束限制。 

所以孟森先生赞叹说“此是何等气象。”“明之奉天殿,即今太和殿,奉天门即太和门,……当时肯任官者,其抱负已不凡,帝竟纳之,已奇,纳之而听御史请,亲自出门边面谢其过,此岂百世帝王所有?岂但帝王,抑岂稍有权势者所肯为?清代自高宗以来,御朝不登正殿,有终身未至太和殿者。一御史叫呼于门前,传命叫刑部或诛戮之,……以太祖所为视之,真不在意计中也” 

正因为这种风气,当时就算官阶再低微甚至布衣草民都可以向朱元璋直言上书,而对于其中有真知灼见的人,朱元璋也不吝啬于破格提拔,象教谕,典史这些微末官吏,都可以因为直言,而被拔升高位。明史中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 

“门克新,巩昌人。泰州教谕也。二十六年,秩满来朝。召问经史及政治得失。克新直言无隐。授赞善。时绍兴王俊华以善文辞,亦授是职。上谕吏部曰:‘左克新,右俊华,重直言也” 

“冯坚,不知何许人,为南丰典史,洪武二十四年上书言九事。……。书奏,帝嘉之,称其知时务,达事 变。又谓侍臣曰:‘坚言惟调易边将则未然。边将数易,则兵力勇怯。敌情出没,出川形胜,无以备知。倘得赵充国、班超者,又何取数易为哉!‘乃命吏部擢坚左佥都御史,在院颇持大体。其明年,卒于任。” 

而一般官员也都敢于保持自己的人格独 立,如钱唐便是一个例子:“ 

钱唐为人强直。尝诏讲《虞书》,唐陛立而讲。或纠唐草野不知君臣礼,唐正色曰:‘以古圣帝之道陈于陛下,不跪不为倨。””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一书的作者左东岭说“朱元璋对由元入明的士人非常严厉,而对年轻气盛的新一代士人,却颇能容忍乃至优待” 

考察事实,就知道这话是相当有道理。 

比如解缙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朱元璋对他非常敬重,曾经对他说 

:‘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解缙写了封万言书,洋洋洒洒,自称“率意狂愚,无所避忌”,把朱元璋的政策从头到尾,批评的体无完肤。 

甚至连朱元璋看什么书,他都要干涉,横加指责,肆意批评 

“ 

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说苑》出于刘向,多战国纵横之论;《韵府》出元之阴氏,抄辑秽芜,略无可采。” 

这样的指责可以说是相当无理的。如果换了满  清的皇帝比如康熙乾隆之类,遇到这样的上书,最轻的处罚是斩首,重一点是批示一个“大肆狂吠”,然后凌迟,满门抄斩。 

结果朱元璋看了之后,虽然觉得其中的观点都比较迂腐,对他个人的指责攻击也没有多少道理可言,但还是称赞解缙的才能(“帝称其才”)。他觉得性情狂傲自恣的解缙是一个人才,但还需要学习磨练一下,后来解缙的父亲到京城,朱元璋就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显然朱元璋的意思还是把解缙这样的人才留给他的孙子。 

朱元璋说解缙和他的关系“恩犹父子”,这也并非虚言,两人之间的感情确实是非常深厚的。朱元璋死后,解缙马上就到了京师,当“有司劾缙违诏旨”的时候,解缙说“宾天之讣忽闻,痛切欲绝。母丧在殡,未遑安厝。家有九十之亲,倚门望思,皆不暇恋。冀一拜山陵,陨泪九土。” 

应该说这里包含的感情还是相当真挚的,决非虚情假意。 

同样,对另一个大才子大学者方孝孺,朱元璋也相当尊重,左东岭说朱元璋“曾经多次原谅方孝孺”,应该是符合事实的。 

明史中的记载是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后为仇家所连,逮至京。太祖见其名,释之。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 

朱元璋所谓:‘今非用孝孺时‘,应该也是把他留给自己孙子使用,所以建文一即位,就马上召用他。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练子宁,他是洪武十八年中进士,在殿试对策的时候,居然在当廷对朱元璋猛烈抨击斥责说“天之生才有限,陛下忽以区区小故,纵无穷之诛,何以为治”,本以为朱元璋听了之后会大发雷霆,结果出人意料,朱元璋很高兴,把他擢升为一甲二名(明史中的记载:“太祖善其意,擢一甲第二,授翰林修撰”) 

正因为朱元璋奠定下的这个基础,到了建文帝的时候,朝中文官大多都是刚烈正直之辈,靖难之役,有这么多的文臣,自愿殉难,坚决不肯在暴力下低头屈服,决非偶然,应当朱元璋时代就孕育养成的风气 

建文帝刚登基的时候,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士大夫
词义“士大夫”一词,由周代封建制度中“大夫”和“士”两个称号演变而成。“士”于殷商、西周时,和平时期任官吏,争战时为兵卒,文武相通。战国时期,全民皆兵,士人不复有保卫国家的责任,演变为文人、官僚性质,成为保卫文化学术尊严之士。西汉前期,“士大夫”一词主要指武人或军官;其后士族兴起,及至东汉,“士大夫”乃成为士族、官员、豪族的通称。特点地位士大夫属统治阶层,一般拥有官衔,出现确立科举制的唐代,并在宋代取得稳固的社会地位。经济方面,士大夫多是地主,田地却不是其必要条件。士大夫的特征是知识,拥有儒学教养,即读书人。正因其儒学教养,士大夫有资格通过科举而从政。四民之中,士属特权阶层,士大夫可透过仆役提出诉状。即使被告,审案时被州县拘捕的,基本上也是仆役。对士人不可单呼其姓,必须使用某“省元”的称呼。有些士大夫和士人滥用权位,成为“武断乡曲”的豪强、“形势户”,勾结地方官控制地方。士大夫是官场的成功...
· 论明朝远比清强
明朝,公元1368~公元1661年太祖朱元璋,建文皇帝朱允文,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祈镇,代宗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正德),睿宗朱佑z,世宗朱厚校嘉靖),穆宗朱载(隆庆),神宗朱翊钧(万历),光宗朱常洛(30天),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崇祯)清朝,1636年―1912年,1644年―1911年统治中国,12帝。清朝12个gg我都能背下来,最熟了。努尔哈赤天命,皇太极天聪,福林顺治,玄烨康熙,胤祯雍正,弘历乾隆,喁琰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宣统。清朝的皇帝有几个能够跟明朝的皇帝做比较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是部落酋长,不是皇帝,虽然死了之后给个追封,不过是给点面子而已。就算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也拿出来比比,他们两个加在一起也比不上朱元璋啊。朱元璋的功劳,我说过了,雪洗中华民族几百年的耻辱。努尔哈赤算什么?雪洗女真族几百年的耻辱?可惜没洗成,最后被...
· 晚清士大夫与传教士对进化论的不同回应
早在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名字和西方自然进化论的观点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但这种介绍还是零星和不全面的。甲午战争之后,严复系统译介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名之为《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等词语,刺激了爱国者和维新派的神经,敲响了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警钟。赫胥黎、斯宾塞的进化思想译介到中国后,带来了对传统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的冲击,加剧了伦理道德体系领域的论争,其中传教士和士大夫对这一思想的不同解读和回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进化论思想在晚清的引介、传播和接受情况。严复译介斯宾塞学说旨在“新民德”。他认为斯宾塞把进化思想从生物学领域推到“农、商、工、兵、语言、文学之间”,也就是从生物学领域推广到社会生活当中,揭示了人类社会进化的“公例”。这一公例就是,“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盖生民之大要有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
· 晚清士大夫与传教士对进化论的不同回应
早在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名字和西方自然进化论的观点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但这种介绍还是零星和不全面的。甲午战争之后,严复系统译介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并名之为《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等词语,刺激了爱国者和维新派的神经,敲响了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警钟。赫胥黎、斯宾塞的进化思想译介到中国后,带来了对传统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的冲击,加剧了伦理道德体系领域的论争,其中传教士和士大夫对这一思想的不同解读和回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进化论思想在晚清的引介、传播和接受情况。严复译介斯宾塞学说旨在“新民德”。他认为斯宾塞把进化思想从生物学领域推到“农、商、工、兵、语言、文学之间”,也就是从生物学领域推广到社会生活当中,揭示了人类社会进化的“公例”。这一公例就是,“国之强弱、贫富、治乱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征验也。”“盖生民之大要有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
· 明朝士大夫流行风尚:张居正早晚美容装扮
明朝文官(资料图片)文/刘黎平古代士大夫仪表如何?大众一般从评书和通俗小说上获知相关信息,书上讲到男主人公时,颜值都比较高,出场便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一个个貌比潘安,才高八斗,是高颜值和高智商的结合。尤其是状元,没有一个不是美男子。但那都是戏曲小说,事实上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状元郎、士大夫也是美丑不一,各具情状,我们来看看史料里记载的明朝士大夫吧。见闻进士长得像蜘蛛老婆是个大美女明朝笔记史料《万历野获编》第十二卷之《士大夫伟状》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京城有位名叫王文迈的官员,长得奇形怪状,像只蜘蛛。王文迈是京城人,也就是北方人,按道理应该比较高大,实际却身高不满四尺,远远低于“身长七尺”的男儿标准。王文迈才华不错,是万历辛丑年进士,会写诗,然而他的外表有时候却掩盖了他的才华。据记载,他腰背都不直,是个驼子,走路蹒跚摇摆,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大蜘蛛,“远望之,宛然一蜘蛛也”。外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