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明朝的内阁制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9
转发:0
评论:0
论明朝的内阁制,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封建朝代。内阁制是其中央集权举措中最关键也是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封建朝代。内阁制是其中央集权举措中最关键也是与其王朝兴亡相始终的制度,之后的清朝也加以继承并进一步完善改进。内阁制的确立导致了一千多年丞相辅主政治的消亡,他是两千多年封建王朝“不朽性”理念追求的产物。而无论什么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内阁制为明王朝带来了所谓的“稳定”,但也扼杀了冲破封建即成理念,从而走向停滞不前,不断衰落的道路。

明朝的内阁制始于洪武,成于永乐(海外学者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成于洪熙,即仁宗),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正月以“谋不轨”之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之后,裁撤了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听命于皇上,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太祖进而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

但事实证明,中央集权发挥到极致所产生的必然矛盾就是权力的无条件单独享受与个人精力之间的矛盾。洪武皇帝在废相之后,繁重的政务与冗长的奏折已使老皇帝不堪重负,于是于十三年九月设置了春、夏、秋、冬四官以协赞政务(看来是盗版了武则天用过的名号)。十五年又访宋制设立所谓武英殿、文渊殿等殿阁大学士,批阅奏折,以备顾问。

但即使是这样,仍不能说皇帝的负担有多少减轻。到了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入值文渊阁,可以参与机务大事,但“不置臣僚,不得专制诸司”,而“批达则出自御笔”;宣德(成祖孙,其父享国仅一年)初年,开始让内阁和个别的尚书对中外奏章提出处理的意见,用小票墨书,贴于书面进上,称为“票拟”,然后由皇帝“易红批出”,英宗因九岁登基,年龄尚小,太皇太后专一委政内阁,从此票拟制度化。

嘉靖时,皇帝迷信长生不老,将政务委于阁臣,并只与他们见面,长期影响朝政的宦官势力受到排斥,“阁权始专”,形成了长期的门户之争。内阁大学士开始有“首辅、次辅、群辅”之分,首辅位极人臣,一切朝廷政务都由其调度。为了夺取首辅的权位,大学士联朋结党,攀引门生,互相倾轧排挤,采用各种权术打败竞争对手。

万历初年,又遇上了幼主即位,张居正以首辅资格(实际上它是当时唯一的阁臣)教导幼主、治理朝政,自此拉开了明王朝最后一次挽救危机的改革序幕。改革虽卓有成效,但他在辅政十年后溘然长逝,万历皇帝以乱政不忠等罪名将张居正家室查抄,子孙姻亲累者不计。自此事后,万历皇帝又因遭臣属劝谏过于宠信皇三子的母亲并欲废长立幼而先勃然大怒,后又“消极怠工”,从此不理朝政,明王朝彻底走向了衰败。

综上所述,明朝的内阁制实际上就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极至发展与个人生理精力相对有限矛盾的调和。他是在统治者不情愿却又无奈的情况下产生的,是统治者在具体实践之后,对继续维护乾纲独断的同时,保证政治事务的及时解决,和保全自身生理精力不过度恶性使用所采用的“两全措施”。

但纵观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内阁制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就是明王朝不断衰败的过程。内阁制越是齐备、完善,越是能运作灵便;皇帝也就越昏聩,越不理朝政。中央集权,乾纲独断是历朝历代君王的理想,也是朱元璋要求子孙后代一贯传承的理念,内阁制的不断完善、发展导致最终出现了张居正这样的强臣,恰恰就证明明朝守成的历代皇帝不堪承受这样集权理政的忙碌,他们罢工逃避与作出乖张的做法是在优越生活与辛勤工作之间作出的自然选择。他们显然没有开国洪武皇帝贫农出身的经历、努力奋斗的历练和为自己创建国家的信念与毅力。明成祖是仅次于太祖又是唯一一个有资格享用这种权利的守成皇帝,但他为宦官势力的抬头敞开了大门,为明朝的弊端又重重加上了一笔,这是否也是他为了减轻工作压力而采用的一种独特方式呢?

或许有人说,内阁制产生了一位千古“名相”――张居正,但不要忘了,张居正所处的时期,正是主弱臣强的特殊时期,他的这种方式的存在,即独断专行式的改革是与封建王朝皇帝集权的政治根本相悖的,所以他虽能在一定的层面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历史也就只给了他十年的时间,小皇帝一旦长大,那种遭受不正统权威笼罩的不自在就会驱使他为自己正名!政治上的打倒运动与经济上的再一次破坏同步进行也就不显得不合理了。

到了清朝雍正皇帝设了“军机房”(即后来的军机处),再一次将内阁制做了改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化于其间”是其开设的原则与宗旨,于是封建专制又进一步加强,但勤勉的皇帝短短十三年的光阴也为我们留下了积劳成疾的印象。那堆积如山的朱批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难安的深夜・・・・・・

看来内阁制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封建王朝这对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笔者也无意想提出一种更加神奇的方案,在笔者看来,封建王朝的衰败灭亡就如同资本主义也为自己找到了掘墓人一样,笔者只想证明这种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明朝的内阁制度怎么分割皇权
明朝的内阁制非常奇特,他与之先前王朝的制度大不相同。在明朝中后期中竟出现了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特例。这是怎么回事呢?明朝初期太祖皇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大小事务由殿阁大学士们商讨后将最终方案通过司礼监递交给皇帝批红,最后实施。但此举无意间强化了司礼监与内阁的权利,以至于最后皇帝竟。甚至在李自成请求招降封王时,崇祯皇帝在文臣的反对下都无法做出自己的决策,以至于闯王攻破北京,明朝灭亡。自明朝中期以后,我国出现了近代资产阶级萌芽,苏杭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形式,而出身于富商家庭的士大夫阶层进入内阁,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将税款负担强加到农民身上。从而导致明末各地的农民起义。总的来说,一方面,内阁制度已经成为维护运转的重要支柱,内阁的运转,让皇帝不能再胡来极大的限制了君权。明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大胆畅想一下,如果明朝没有灭亡...
· 明朝最早创立的“内阁制度”:世界多国争相效仿
“内阁”一词我们很熟悉,西方国家经常出现。其实早在中国的明朝时期就形成了内阁制。只是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服务皇帝一人的,而现在的西方国家的内阁制度是服务广大资产阶级的。明朝的皇帝大多昏庸,但明朝却很强大,之所以这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明朝拥有先进的内阁制度。1402年,明成祖为了巩固权力,做出两个重大决定,一:首都迁到北京,二:成立内阁制。最初的内阁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到成化、弘治朝,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好战,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在...
· 论明朝军制的演变
朱元璋以武力夺取政权后,统一全国武装力量的编制、体制,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制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本文仅就正规军的兵役制度、组织编制、领导体制和军饷供应等方面的变化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至于地方武装力量的变化另作讨论。一明朝实行三种兵役制度:世兵制、募兵制和征兵制。明初没有募兵制和征兵制,只有世兵制。世兵制的军士编制在卫所中,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守卫地方,一是屯田生产。守卫地方城池的称守军,进行屯田生产的称屯军。屯军以屯田生产的收获供给自己也供给守军。整个军队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武装集团。因此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注:《续文献通考》卷一二二,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世兵制和自给制是明初军队的两大特点,有其价值。但这两种制度本身的弊端则决定了卫所军必然走向衰败。军队是一个武装集团。它担负着对内百姓反抗,对外抵御外敌侵犯的任务,需要不断增强战斗...
· 论明朝的宦官专权
宦官制度是中国文化体系中最可耻的产物之一。周灭商后把这一兽性的残酷制度带入中国,直到帝王制度的的消灭才消灭。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的时代发生在东汉、唐、明三个朝代。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明朝.到明朝的时候,以通过极端专制主义的行为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其中包括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等特务组织。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前代宦官专权的弊病,又立铁牌于宫门,铁牌上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还严禁宦官读书认字,交通外官,那时,宦官是无权可专的。到了明成祖时期,由于他夺取帝位时得到过宦官的支持,同时由于反对派的众多,宦官开始受到重用。到明朝中期,随着上层统治集团日渐腐朽,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去更多的使用皇权,于是一些已经获得皇室信任的宦官开始利用自己与皇帝朝夕相处的有利条件,对皇帝施加各种影响,取得皇帝的信任,形成宦官专权。以太监控制军队,当监军.明朝的太监是听命与皇帝的.明朝的宦官专权最严重是英宗时期...
· 论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朝灭亡的内因其实在明朝初建就形成了,历史上还没有哪个王朝像明朝那样建立之初就已经奠定了其灭亡的基础。就好比是按上了一个定时炸弹,时间一到,必炸的粉身碎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促其灭亡的内因吧。首先,皇权空前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发挥了很坏的影响。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简单地以为只要大权绝对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会永固。殊不知不受牵制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这一点上,不能不承认明朝是远逊与汉唐的。政治上,皇权的绝对化,导致了法律形同虚设,大臣失去应有的气节。法律形同虚设,必然会使决策朝令夕改。官员与平民皆无所适从,全凭人主的主观想像与个人好恶。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反贪最严,却越反越贪;禁吏最厉,却越禁越猖。而且,每当皇位发生传接的时候,都会发生政亡人息的悲剧。太祖严防宦官,到了他儿子成祖的时候,却开始大量起用宦官。明代宦官专权,实源于成祖朝。明代也是对大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