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小论汉朝的仕途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5
转发:0
评论:0
小论汉朝的仕途,在汉朝仕途主要有两种:察举制与皇帝征召.前者是由下往上选举官吏的制度后者是由上往

在汉朝仕途主要有两种:察举制与皇帝征召.前者是由下往上选举官吏的制度后者是由上往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他的像:"辟除","私人举荐","任子"等等都比较常见.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仕途.它包括:"上书求官";"纳赀"等等.特殊仕途中“上书求官”最为常见,而且也有一批相当有才华的人通过这个手段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在官场上施展.

首先说说上书求官。《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f鬻者以千数”可见当时上书求官已经是相当频繁的事情了。而东方朔就是一个通过上书而能在朝廷中任官的人。“上书求官”在汉武帝最为常见。求官者在书中言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对国家问题的看法几解决方法。皇帝如赞赏那么便立即予以重用。像主父偃,严安,徐乐,朱买臣等一批人都是通过上书求官而在汉武帝时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汉书・东方朔传》列举的一段:“‘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在求官者的上书中不乏夸张,虚假用于取悦皇帝的言辞,但是更重要的皇帝在对上书者的文章进行审阅是可以了解他们的政治才能以及文学修养。上书的内容被分为四类:(1)攻人主之长短;(2)讦群臣之得失;(3)陈国家之利害;(4)带私情之与夺。而汉武帝对于这些上书求官的人基本上采取了鼓励政策,使得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进入朝廷。上书而被破格提拔的主父偃就为汉武帝削弱个诸侯国而提出了“推恩令”为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立下汗马功劳。历史上称这一制度:“汉家得闲,于此为盛”

特别仕途的第二种就是"纳赀"。"纳赀"即是用捐助资财和金钱给国家而获得官职的方式.最早产生与秦国。在汉武帝时期,国家由于常年对外征战,国家财政负担巨大,因此边产生了这个捐钱授官的仕途制度,这种制度也一直影响到了以后个几位皇帝。汉书・成帝纪》:“关东比岁不登,……如谷物助县官振赡者,已赐直,其百万以上者,加爵又更,欲为吏补三百石……”可见这种政策是在国家资金匮乏的时候实施的,因此而得官的人明显不如孝廉,皇帝征召等等方式入仕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做关的人,比如张释之“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司马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等等就是实例。

通过这种选官方式来补偿国家财政的空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起到明显的作用,但是长期以往对于国家官吏的素质以及官场风气的影响我想是极为不利的。仅仅作为权宜之计而已。

文章引用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汉朝的伟大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郡县制的皇朝。由于第一个皇朝秦朝的历史太短,并没有给汉朝留下多少经验以资借鉴,故汉朝的许多统治方法都有待于自己去探索。我们可以看到,汉朝其实做的相当不错,尽管其中也有曲折,但毕竟运转了四百年,给后来的王朝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汉朝以他的创制定例的开拓精神,辉煌的武功,昌盛的文化与科技,标志着中国大一统王朝少年时期精神与活力,他的影响几及于大汉民族的每一个层面,以至于200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得到,我们仍与他血脉相连,我们仍可以从汉史中获得信心与勇气。汉朝的伟大首先在于他确定了一个统一帝国所必须的官方意识形态。秦朝独尚“法”术,由于用政太急太猛,民不堪命,以致于二世而亡。汉初鉴秦之失,用黄老无为而治。在汉初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这无疑对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发展,巩固统治秩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用之一久,流弊也随之而生:王国势力过于强大,商人豪强骄横不法,中央孱弱...
· 小论京剧
京剧作为一种剧种,是一门独特而精妙的艺术,但它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更是一种古老而耐人回味的文化。生旦净丑,各具风采;唱念做打,皆有神韵。舞台简朴,有写意之美;服装绚烂,直夺人之目……而唱腔体系尤值一提,或威重劲道,如登泰山之高,义气昂扬;或幽郁深沉,如涉清流之远,举目茫茫,忧忿生焉;真绕梁之韵三日不绝,回味不尽。自徽班进京至于今日,二百余年,整个京剧的发展也是一幅引人陶醉而又令人深思的长轴画卷,京剧在徽、汉调的基础上,融入昆曲,有兼采百家,在一代代京剧人的努力下,服装道具不断完善,唱腔琴鼓不断改进,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老先生们创出来的戏,是令人陶醉的,这一过程本身也是令人陶醉的,而其中的“怎样创新”又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京剧无论从艺术上说,还是从文化上说,都是极为吸引人的。可以说,京剧包罗万象,没有一处不流溢着“美”。这样的艺术,这样的文化,只要沉下心去品味,是不难为之打...
· 井氏起源小论
姜子牙建立了齐国.而姜子牙的后代中,又有人到虞国去当了大官,又被虞国的国君封为井邑的首领,又被封为伯爵,于是被人们称为井伯.井伯的子孙有的姓井.井伯又有个后代叫井奚,后来到秦国去当了大官,被秦穆公封为百里邑的首领,人称百里奚.百里奚的后代也以封地为姓,世代姓百里.所以井姓和百里姓的老祖宗是一个.这几天回东平了一趟,对井氏姓的来历进行了考证,查阅了井氏族谱,对井姓的来源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又查阅了网络上的资料,发现网络上井氏起源普遍错误,先把井氏族谱中相关文章摘录下来,供井氏后人以及对姓氏起源有兴趣的人参考。如有疑问请留言。以下资料源自山东东平县井仓《井氏族谱》中《井氏源流考》,为一清朝先人所写,标点符号为笔者后加:井氏系出炎帝后,古有井国,周有井伯广,韵云子牙后。穆天子臣有井利(以上见国名记),后有井伯奚,伯盖爵也,奚名,为虞臣(笔者注:虞,今山西平陆县东北)。晋灭虞,以井奚入秦。秦穆用为大...
· 小论魏延之叛
笔者读三国,知魏延乃蜀之大将。“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与赵云同品。先主王汉中,欲拔一将镇守之。“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却不想“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后诸葛亮北伐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赵云以镇东将军身份“随诸葛亮驻汉中”。可见魏延时已为蜀汉第一大将,作用于赵云之上。后孔明数次北伐,延负先锋重任,屡立战功。“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然孔明去世后,魏延因与丞相长史杨仪有隙被杀。为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曰: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一、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做断后将乎?”魏延此意有二:首先,虽然诸葛亮去世,但北伐的事业不能中断,应当由他继续“率诸军击贼”。...
· 三国城市小论
位于蜀境内,同时也是蜀汉的首府。成都位于成都平原的中心,四周平坦,无险可守,所以在四川北部的梓潼和剑阁为入蜀咽喉,一旦固守,则可确保成都无忧,中国朝代中南北对峙的时候一般都凭借上面的天险来固守四川。不过成都是西南财富的中心,是蜀地粮食,财富的集散地,是夺取天下的帝王之资,当年强秦凭借蜀地膏腴,汉中粮仓和关中基地来平定天下,汉高祖亦然,三国时诸葛亮北伐皆以为补给中心,后李唐复国,玄宗也逃入蜀地成都。不过以蜀地的地势更容易形成割据,但割据的结果一般都是被统一,不如公孙述,李雄等。汉中北临关中,南抵蜀地,是英雄用武之地,汉中是在汉中平原之中心,南有南郑天险毗邻蜀地,北有三条谷通往关中,皆为兵家必争之所,昔日秦楚大战,而后高祖以汉中为基地,进军三秦,东出潼关,平定天下,后来诸葛亮凭借汉中基地,数出祁山,南北朝时,南朝延终南山以汉中为蜀地缓冲来并未蜀地地富庶。北临武当山,是毗邻汗水地中等城市,这里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