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汉朝的仕途
在汉朝仕途主要有两种:察举制与皇帝征召.前者是由下往上选举官吏的制度后者是由上往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他的像:"辟除","私人举荐","任子"等等都比较常见.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仕途.它包括:"上书求官";"纳赀"等等.特殊仕途中“上书求官”最为常见,而且也有一批相当有才华的人通过这个手段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在官场上施展.
首先说说上书求官。《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f鬻者以千数”可见当时上书求官已经是相当频繁的事情了。而东方朔就是一个通过上书而能在朝廷中任官的人。“上书求官”在汉武帝最为常见。求官者在书中言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对国家问题的看法几解决方法。皇帝如赞赏那么便立即予以重用。像主父偃,严安,徐乐,朱买臣等一批人都是通过上书求官而在汉武帝时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汉书・东方朔传》列举的一段:“‘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在求官者的上书中不乏夸张,虚假用于取悦皇帝的言辞,但是更重要的皇帝在对上书者的文章进行审阅是可以了解他们的政治才能以及文学修养。上书的内容被分为四类:(1)攻人主之长短;(2)讦群臣之得失;(3)陈国家之利害;(4)带私情之与夺。而汉武帝对于这些上书求官的人基本上采取了鼓励政策,使得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进入朝廷。上书而被破格提拔的主父偃就为汉武帝削弱个诸侯国而提出了“推恩令”为汉武帝解决封国问题,立下汗马功劳。历史上称这一制度:“汉家得闲,于此为盛”
特别仕途的第二种就是"纳赀"。"纳赀"即是用捐助资财和金钱给国家而获得官职的方式.最早产生与秦国。在汉武帝时期,国家由于常年对外征战,国家财政负担巨大,因此边产生了这个捐钱授官的仕途制度,这种制度也一直影响到了以后个几位皇帝。汉书・成帝纪》:“关东比岁不登,……如谷物助县官振赡者,已赐直,其百万以上者,加爵又更,欲为吏补三百石……”可见这种政策是在国家资金匮乏的时候实施的,因此而得官的人明显不如孝廉,皇帝征召等等方式入仕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做关的人,比如张释之“以赀为骑郎,事文帝”司马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等等就是实例。
通过这种选官方式来补偿国家财政的空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起到明显的作用,但是长期以往对于国家官吏的素质以及官场风气的影响我想是极为不利的。仅仅作为权宜之计而已。
文章引用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