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工夫茶的溯源探索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10
转发:0
评论:0
工夫茶的溯源探索,从明代中期以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

  从明代中期以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对此,冯可宾在《芥茶笺》中有一段独到的议论:

  或问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自酌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亦强调:

  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凸)不宜砥(平),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

  可见,瀹茶用小壶,既可发香,又可得趣,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理性的一种追求。不过,其时江南一带多重绿茶,而且一客一壶,所以上述所论者与工夫茶仍有很大距离。

  但冯可宾《芥茶笺》所说的“施于他茶,亦无不可”这句话,已给人一种明确的提示:用小壶瀹饮其它品类茶叶的,亦大有人在。

  1987年,漳浦县盘陀乡通坑村发现明万历户、工二部侍郎卢维桢墓,从土了有“时大彬制”四字款识的紫砂壶一件,壶呈栗红色,高9.2、口径75、腹径11.0厘米,壶盖内沿已有轻度磨损,证明墓主生前已使用多时,以壶殉葬、亦可看出主人珍爱程度。

  卢维桢死于万历三十八年,故该壶应属时大彬中前期作品。壶虽略大,但漳浦属岩茶、溪茶辐射区,所以该壶的出土,似可为我们提供乌龙茶区早期使用紫砂壶的实物依据。

  明末清初,闽汶水善烹茶。张岱《闽汶水茶》诗说:“刚柔燥湿必身亲,下气随之敢喘息?到得当炉啜一瓯,多少深心兼大力。”周亮工《闽小纪》亦云:“‘歙人闵汶水居桃叶渡上,子往品茶其家,见其水火皆自任,以小酒盏酌客,高自矜许。”

  两人均亲晤汶水,所记略同:“燥湿身亲”与“水火自任”,“当炉啜一瓯”与“以小酒盏酌客”,其程式与工夫茶已很近似,如果壶中换上乌龙茶,则工夫茶法相便全具了。

  乾隆初曾任县令的溧阳人彭光斗在《闽琐记》中说:“余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

  这位彭太爷可能亦是深受“明人不重问茶”影响者,到福建当了三年官,居然连尝都不尝一下武夷茶。难怪他领略一次并大称快意之后便有愧色。不过,他的这则琐记,倒是为我们留下了到目前为止可能是最早的,有关工夫茶程式的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工夫茶的溯源探索
从明代中期以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对此,冯可宾在《芥茶笺》中有一段独到的议论:或问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自酌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亦强调: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凸)不宜砥(平),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可见,瀹茶用小壶,既可发香,又可得趣,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理性的一种追求。不过,其时江南一带多重绿茶,而且一客一壶,所以上述所论者与工夫茶仍有很大距离。但冯可宾《芥茶笺》所说的“施于他茶,亦无不可”这句话,已给人一种明确的提示:用小壶瀹饮其它品类茶叶的,亦大有人在。1987年,漳浦县盘陀乡通坑村发现明万历户、工二部侍郎卢维桢墓,从土了有“时大彬制”四字款识的紫砂壶一件,壶呈栗红色,高9.2、...
· 工夫茶的溯源探索
从明代中期以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对此,冯可宾在《芥茶笺》中有一段独到的议论:或问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自酌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26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亦强调:壶供真茶,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凸)不宜砥(平),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可见,瀹茶用小壶,既可发香,又可得趣,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理性的一种追求。不过,其时江南一带多重绿茶,而且一客一壶,所以上述所论者与工夫茶仍有很大距离。;但冯可宾《芥茶笺》所说的“施于他茶,亦无不可”这句话,已给人一种明确的提示:用小壶瀹饮其它品类茶叶的,亦大有人在。1987年,漳浦县盘陀乡通坑村发现明万历户、工二部侍郎卢维桢墓,从土了有“时大彬制”四字款识的紫砂壶一件,壶呈栗红色,...
· 工夫茶的演变
历史上的工夫茶与今天所说的工夫茶还有所区别,它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最初,工夫茶指武夷岩茶(青茶),后来又指武夷岩茶(青茶)泡饮法,最后则泛指青茶泡饮法。(一)工夫茶指武夷岩茶之佳品释超全,俗名阮文锡,福建同安人,生于明朝末年,清军占领厦门后遁入空门,入武夷山天心寺出家。超全先后作有《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武夷茶歌》有“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从超全茶歌来看武夷岩茶所采较少,有芽、片、雀舌,制茶人主要是漳州人。鼎炒笼焙,低温候香,心闲手敏工夫细,如梅斯馥兰斯馨,说明武夷岩茶既炒又焙,制作工艺异于绿茶,接近青茶,品质特点“如梅斯馥兰斯馨”,亦符合武夷岩茶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持久的特点。超全诗中所记的武夷岩茶还只是青茶制法的雏型,但亦初具青茶特点。王草...
·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的来源工夫茶顾名思义,一是花时间,二是讲究本领。它历史悠久,据说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变来的。宋代,中国上层社会“斗茶”之风盛行,谁家买得好茶,就要请客。宾客中有好茶或带来媲美,或请来暗斗。这种风气逐步演变到茶农、茶商的试茶评茶。由于日日品茶,喝得太多也难受,就大杯改小杯而成为很浓的小杯茶,这就是工夫茶的雏形。潮汕是鱼米之乡,人们喜欢饮浓茶,“小杯茶”也由茶商传入潮汕。日久天长,渐渐在茶具、茶叶和冲泡技术上越来越讲究,形成了独特的“潮汕工夫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玲珑剔透的袖珍茶具:称为茶室四宝的“玉书”(开水壶)、“潮汕炉”(烧火炉)、“孟臣罐”(紫砂茶壶)“若琛瓯”(小瓷杯),还有茶洗、茶盘等。用泉水,燃料用硬木烧成的炭,茶选高级的乌龙茶。工夫茶的“冲功”工夫茶“冲功”最讲技巧。概括为洗洁器具、纳茶、冲点、割沫、淋壶、热杯、斟茶等法。即先洗洁器具,用开水把茶壶内外烫热。再放入茶叶,...
· 巴金与工夫茶
仍然健在的世纪老人、著名文学家巴金先生很早就与潮汕工夫茶结缘。据已故作家汪曾祺《寻常茶话》所记:“1946年冬,开明书店在绿杨村请客。饭后,我们到巴金先生家喝工夫茶。几个人围着浅黄色老式圆桌,看陈蕴珍(萧珊)表演: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每人喝了三小杯。我第一次喝工夫茶,印象深刻。这茶太酽了,只能喝三小杯。在座的除巴先生夫妇,有靳以、黄裳。一转眼,四十三年了。靳以、萧珊都不在了。巴老衰病,大概没有喝一次工夫茶的兴致了。那套紫砂茶具大概也不在了。”然而,汪曾祺却没有料到,1991年,巴金先生已88岁高龄仍然喝了一次工夫茶。为巴金先生冲工夫茶者,是名闻中外的紫砂壶制壶大师许四海。许四海在成名前当过兵,所在部队就驻在潮汕地区。他对潮汕地区的工夫茶情有独钟,进而留心搜集工夫茶具,常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收集到民间老紫砂罐,到1980年复员回到上海时,随身带回大量壶类古董。后来他不满足于集藏,便到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