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情灵摇荡说神韵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59
转发:0
评论:0
情灵摇荡说神韵,熟悉古代书法史的人都知道,以“二王”为核心的魏晋书法,确立了后世书法艺术的人
  熟悉古代书法史的人都知道,以“二王”为核心的魏晋书法,确立了后世书法艺术的人文传统和审美基调。遗憾的是,王羲之这个超逸群贤的绝世楷模,却早已没有一纸真迹流传,由此引发了令人困惑甚至尴尬的问题:书法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艺术门类,取法传承自然离不开名家楷模的经典作品,而宋明帖学不过是以钩摹、翻刻的二王刻帖或石刻为取法依据发展而来;清代尊碑抑帖之风,多以二王真迹失传、刻帖辗转失真为借口。尊帖也好,非帖也罢,褒贬得失均系于复制品,与二王真迹无关。真迹不传,二王斯在?复制品到底承载了什么信息,书法艺术的传统如何在复制品中寻觅?传统究竟在何方呢?要探寻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仅仅凭借临池功夫是无济于事的。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源自文人士大夫的知识群体,“以人为本”的一贯旨趣,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文中称:“必有藻韵,善移人情,始得称文”。书法亦然。康有为云:“能移人情,为书之至极”,即此。那么,魏晋书法如何移人情?又何以成为绵祀久远的传统基调呢?

  我们不妨看看黎虎先生对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及其文化价值的评述,其云:“书法作为士人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在那个讲究人物品藻的时代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那个讲究门阀等级观念的时代中,书法体现了家族的文化地位。因此书法遂由汉魏之前的社会底层文化至魏晋南北朝上升为上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了超越艺术价值之上的社会价值。”换言之,魏晋书法与魏晋文学一样,是作为上层文化的表征而形成和存在的。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雅文化”的基础。 

  就书法而言,尽管书体演进在魏晋时期已基本完成,但“言唯叙事,迹乃含情”的尺牍书法,无疑是其中最具人文气质和精神含量的载体形式。魏晋书法艺术的高峰以及“二王”的产生,也有赖于这一精致的文化时尚的孕育。因此,与其说二王是传统的化身,不如说是他们所处的时代、时代所形成的文艺风尚是传统的底蕴所在。唐代孙过庭即云:“存精寓赏,岂徒然欤!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染。至于王、谢、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宋代蔡襄则云:“书法惟风韵难及。…… 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领解,不可以言语求觅也。”诸如此类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基本表明了古人对魏晋书法的认知方法和审美价值取向。

  通常来说,古人论书并不拘于一点一画,而作经验性的审美描述,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和艺术想象成分。可以说,书写经验、审美想象共同构成了汉魏六朝时期书法批评的阐释基础。前者源于大量的日常书写体验,后者建立在良好的文学修养之上,书法批评也因此升华为带有鲜明雅文化特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例如,梁武帝论书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其中,“雄逸”是核心词,用以描述王羲之书法笔势雄强灵动的基本特征,以“跳”、“卧”比拟用笔的起伏提按,沉着痛快而节奏鲜明,以“龙”、“凤”神物附加其上,暗示其人其书的超凡出尘。以书写经验为媒介,以文学性语言营造一种赋于想象的审美意境。

  今天,当我们面对古代经典名家的书法作品时,早已失去那些原本具有的、可以生发种种审美意象的底蕴,剩下的也许只是一个个孤独而缺少生命意趣的点画式样了。如果不具备“看得牛皮也穿”的真本领,又该如何去捕捉传统的影子,如何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情灵摇荡说神韵
熟悉古代书法史的人都知道,以“二王”为核心的魏晋书法,确立了后世书法艺术的人文传统和审美基调。遗憾的是,王羲之这个超逸群贤的绝世楷模,却早已没有一纸真迹流传,由此引发了令人困惑甚至尴尬的问题:书法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艺术门类,取法传承自然离不开名家楷模的经典作品,而宋明帖学不过是以钩摹、翻刻的二王刻帖或石刻为取法依据发展而来;清代尊碑抑帖之风,多以二王真迹失传、刻帖辗转失真为借口。尊帖也好,非帖也罢,褒贬得失均系于复制品,与二王真迹无关。真迹不传,二王斯在?复制品到底承载了什么信息,书法艺术的传统如何在复制品中寻觅?传统究竟在何方呢?要探寻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仅仅凭借临池功夫是无济于事的。众所周知,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源自文人士大夫的知识群体,“以人为本”的一贯旨趣,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文中称:“必有藻韵,善移人情,始得称文”。书法亦然。...
· 中华神韵
神韵为中华传统文艺的美学标准,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共同追求。它是人的道德、理想、情感、观念升华、超越,主客不分、物我为一的一种精神状态(主)及其对象化形式中的积淀韵味(客)。其哲学基础是人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界互为对象化的过程。但美学与神韵说却并不就等于哲学。西方美学是从哲学中剥离出来的,而中国的美学神韵,一出娘胎就带着人的筋骨血肉魂,是一种直观感性体验。是与潜意识、思维科学乃至人体生命科学相联系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却又不同于哲学的理论概括与抽象。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的生命体验。神韵的直接根源来自原始宗教迷狂。中华神韵,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集体无意识显现。神:甲骨文、金文作申形,为申字,象闪电。从示,神妙莫测,超越认识。《易》云《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韵,《说文》:韵,和也。《玉篇》:音和曰韵也。可见,韵本来是音之...
· 越文化—民间艺术—山水神韵风情婺州
全剧以金华传人为主线,通过金华男人和女人的生活、劳动、爱情、婚姻的全方位展示,刻画了金华男人雄健粗犷、刚正仁爱、崇文重教、苦斗拼搏和金华女人聪慧勤劳、柔婉灵巧、勤劳善良的性格与特征。该剧从2006年5月开始创作,历经9个月,先后8易其稿。剧目创作班子汇集了获中国第六届文华奖导演奖的段建平、中国第十届群星奖音乐设计奖获得者王天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资深设计师朱彦等省内外众多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专家,使整台歌舞表演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编导们首先对金华原生形态的民俗及歌舞节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翻阅了大量相关的文字音像资料,尽可能地去接近艺术原有的形态与面貌,在此基础上再有意识地加以现代文化形态的包装加工,并在舞台灯光道具的运用上采用许多高科技手段,既保持古朴浓郁的婺味,又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而参演的300多名演员中有三分之一是农民,他们的表演原始质朴,犹如一股山野里吹来的清风,...
· 中华神韵;丙夫1936
二芳草美人。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落浪浪。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郑风.野有蔓草》。唐书法家张怀欢评谢眺草书时曾用此诗谓“草殊流美,薄暮川上,余霞照人,春晚林中,飞花满月”。以诗譬书,以书况诗。虽非薄暮,亦非春晚,然而却抓住了书与诗的余霞照人,飞花满月的流美的共同神韵。人生百年,匆匆一晤,便成千古。“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惊鸿一瞥,芳草美人。令人不觉进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禅境。三江汉游女。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乔木不可息,梦中美女不可求。梦绕魂牵,却远隔阔水长天。不知将来谁把你...
· 宸汐缘灵汐情劫是什么?灵汐渡劫成功了吗?
宸汐缘灵汐情劫是什么?灵汐渡劫成功了吗?灵汐总共要度过三世三劫,目前应该还有最后一劫,也是最难的情劫。好在灵汐身边还有九宸的陪伴,虽然两人总是上演虐恋但最后的结局肯定是好的。就等灵汐重返天界的那一刻,她和九宸应该就能苦尽甘来,而且灵汐的最终归宿是凤凰,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只有她才能完成。《宸汐缘》这部剧也即将迎来结局,其实这部剧的剧情稍微有些薄弱,相信大家早就能猜到结局会是如何了。来咯!来咯!《宸汐缘》带着虐人的情节来咯!灵汐即将渡死劫,神尊到底还是忍住没有出手。45,46两集看得好多观众难受,同时又很期待,那个身上没有魔气的灵汐马上就要登场了。只不过,必须要耐下心来,看灵汐完美渡劫。话说九宸已经是上神中的上神,各种劫难都经历过,奈何在价值观上和天君,天尊有很大的出入,他不愿意看着无辜的人因为所谓的大局而白白死去。不是什么逆天改命,而直接跳过不去选择,直面艰难的局面。顺道,爱上了这个可爱的小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