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天象记录-新星和超新星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0
转发:0
评论:0
古代天象记录-新星和超新星,有些星辰原来很暗弱,但有时它突然明亮起来,有的亮度增强几千到几百万倍,这叫做
  有些星辰原来很暗弱,但有时它突然明亮起来,有的亮度增强几千到几百万倍,这叫做新星;有的亮度增强一亿甚至是几亿倍,这叫做超新星。以后它们又渐渐暗弱下去,犹如在星空中做客似的,因此中国古人称这类天体为“客星”。

  中国古代的客星纪事由来已久,早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记载着大约公元前14世纪出现于天蝎座α星(我国称做心宿二)附近的一颗新星:“七日已已夕……新大星并火。”

  可见,甲骨卜辞中称新星做新大星,而“客星”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如《汉书·天文志》中记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见于房。”这是公元前134年出现的一颗新星,也是中外史书均有记载的第一颗新星,不过,其他国家记载简单,我国记载了出现的时间和方位(房即房宿,在天蝎座头部)。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比奥所做的《新星汇编》中的第一颗新星,就是《汉书·五行志》所记载的这颗新星。

  自商代至17世纪末,我国史书共记载了新星、超新星大约90颗左右,其中大约12颗属于超新星,这么丰富而又系统的超新星纪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我国史书中所记载的新星、超新星中,最精彩的要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的超新星,这颗超新星爆发后达两年之久才变暗。《宋会要》中记载道:“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18世纪末,有人用望远镜在天关星附近,观测到一块形状犹如螃蟹的星云,取名蟹状星云。1921年有人发现这个蟹状云在不断向外膨胀,根据膨胀速度反推,计算出这块星云物质是大约900年以前从一个中心飞出来的,这个时间与《宋会要》的记载时间很是相符,位置也相近。经过许多天文学家的研究证明,蟹状星云正是1054年金牛座超新星的遗迹。

  20世纪30年代射电望远镜问世后,世界许多学者为了寻找银河系中射电源和超新星的对应关系,无不对我国古代的新星、超新星记录做详细研究。研究证明,在我国古代的12次超新星记录中,有7颗以上对应着射电源。这充分说明我国古代的客星纪事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天象记录-新星和超新星
有些星辰原来很暗弱,但有时它突然明亮起来,有的亮度增强几千到几百万倍,这叫做新星;有的亮度增强一亿甚至是几亿倍,这叫做超新星。以后它们又渐渐暗弱下去,犹如在星空中做客似的,因此中国古人称这类天体为“客星”。中国古代的客星纪事由来已久,早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记载着大约公元前14世纪出现于天蝎座α星(我国称做心宿二)附近的一颗新星:“七日已已夕……新大星并火。”可见,甲骨卜辞中称新星做新大星,而“客星”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如《汉书·天文志》中记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见于房。”这是公元前134年出现的一颗新星,也是中外史书均有记载的第一颗新星,不过,其他国家记载简单,我国记载了出现的时间和方位(房即房宿,在天蝎座头部)。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比奥所做的《新星汇编》中的第一颗新星,就是《汉书·五行志》所记载的这颗新星。自商代至17世纪末,我国史书共记载了新星、超新星大...
· Ib和Ic超新星
光谱超新星的分类是依据在光谱中是否缺乏氢的光谱线。与II型超新星比较,I型是欠缺氢线的。与著名的Ia型不同,Ib的谱线中还缺少波长为635.5奈米的单一离子硅吸收线。比较Ib超新星的年龄,它也显示出比Ia型更明显的氦谱线。总而言之,Ib型超新星的谱线中包含有氧、钙、和镁的谱线。对照的Ia型,主要的谱线则来自于铁。Ib型超新星的形成几乎与II型超新星相同,虽都是由大质量恒星的核心塌缩形成的,但是Ib超新星的前身在爆炸之前先抛掉了氢的外壳。结果因为外壳主要的成分是氦,造成光谱比较像Ia超新星;Ic超新星又超越了Ib超新星,它的光谱中还缺乏氦的谱线。形成大质量恒星的演变像洋葱的层次一样(未依照比例)。在成为超新星之前,一颗大质量恒星演变出像洋葱一样的层次。不同层次进行着不同元素的核聚变反应,最外层是氢,向内依序是氦、碳、氧等等。因此,当外层的氢流失之后,接下来露在最外层的就是以氦为主的层次(混合...
· 中国古代对新星和超新星的记载
恒星中有一些亮度发生变化的恒星叫做变星。变星中有的原来比较暗,肉眼经常观测不到,但是在短短的几天内,它的亮度能够突然增加几万倍,人们不仅能在夜晚观测到,甚至在白天也能够看到,这类变星叫做新星。超新星爆发的规模比新星还要大的多,释放的能量也是新星的上万倍。中国古代将新星和超新星大多叫做客星,就像它们是天上的客人,突然出现之后又消失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新星记录出现在春秋时期。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大概要属《后汉书·天文志》中记载的“中平二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至后年六月消”。这颗超新星自公元185年12月7日出现,到公元187年七、八月间才消失,总共持续了大约一年半左右。中国古代的新星和超新星记录不少于90次。最令人瞩目的超新星要属《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1054年出现在天关星附近的那一颗。后来,人们在这个位置上发现了蟹状星云,并且发现它在不停地向外膨胀。1921年,天文学家根据蟹状星云...
· Ia超新星
公认的模型Ia超新星是由美国天文学家鲁道夫·闵可夫斯基,和瑞士天文学家弗里茨·兹威基设计的闵可夫斯基-兹威基超新星分类中一个次分类的类别。有几种方式可以形成这种类型的超新星,但它们共用一个共同的基础机制。理论天文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这种超新星的前身是一颗白矮星,并且在2014年当年在星系M82中发现一颗Ia超新星,而获得实证的证据。当一颗缓慢自转的碳-氧白矮星从他的伴星吸积质量,它的质量会超过大约是1.44M☉的钱德拉塞卡极限,之后它的电子简并压力就不能支撑它的质量。在缺乏抗衡力量的支撑下,白矮星会坍缩形成中子星,这通常发生在一颗主要成分为镁、氖和氧的白矮星。这是天文学家当前的Ia超新星爆炸模型,然而从来没有一颗能达到此一极限,而坍缩也永远不会开始发生。取而代之的是,因为质量的增加使得核心的压力和密度增加,导致温度也升高,并且当白矮星的质量大约达到此一极限的99%,一个持续大约1,000年...
· II型超新星
形成在核心塌缩之前,演化中的恒星一层层的结构像颗巨型的洋葱(未依照比例)。图中构成物由外层起始乃氢、氦、碳、氖、氧、硅、铁。质量比太阳大的恒星演化过程远比太阳复杂。在太阳的核心,氢经由融合成为氦,释放出的热能加热太阳的核心和提供压力来支撑太阳的壳层阻止核心的塌缩(参考流体静力平衡)。在核心制造和堆积的氦,因为温度不够高不足以造成进一步的核聚变。最后,当核心的氢枯竭时,融合开始减缓,同时重力造成核心开始收缩。由收缩提高的温度足够造成短期间的氦融合,这在恒星的生命期中通常短于10%。质量低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由氦融合产生的碳不能做为燃料,恒星将会逐渐冷却成为白矮星。白矮星如果有邻近的伴星,则可能成为Ia超新星。质量更大的恒星,无论如何只要质量足够,就能在氦燃烧阶段结束后创造更高的温度和压力,让核心的碳成为燃料开始进一步的核聚变。当更重的元素在这些大质量恒星的核心形成时,这些元素像洋葱一样一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